在坚守和创新之间——2013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语文试题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材料选自《〈老子〉的年代》,属于社科文。和2012年的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实现轮替。文章语言文白交错,引经据典,层层推断,步步考据。对于考生来说,阅读难度加大。考题重在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三个选择题的选项均要求考生深入文本,比较辨微,认真揣度。另外,还需上下勾连,逻辑推断,和往年相比,命题难度有所增加。
事实上,本题考生历来丢分严重。因为平时的模拟试题练习更侧重比较,而少了推断,所以,模拟试题的命题切不能给考生对“现代文阅读”训练带来认识上的错觉,似乎只要认真比较就能作出判断。未来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应该少些局部字词上的文字游戏,更应该宏观整体把握,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选材出自《明史》。选材仍然是记叙先贤一生的经历,让考生从中悟到古人的美德,并获得教益。2013年的文言文记叙了马文升修身爱民、整饬贪懦、以国事为重等美德,选择了大量的史实,这为考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但文言文的试题难度不大,实词“登”“录”“振”“勒”等,均属于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两句中,“班列”即朝廷官员;古时称六十岁为“耆”;“硕”指德高望重的人;“语”即谈论;“颦蹙”即皱着眉头;“时事”即当时时政。
这些实词的意思,都可以结合日常积累,联系课内,调动成语,举一反三,而得到很好的解答,正所谓“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需要积累,更需要在大量阅读中形成文言语感。一篇600多字的文言文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字字疏通,因而,更需要一种“把文言文当现代文读”的气魄。
三、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选自陆游的《鹊桥仙》,依然延续2012年的命题风格,两道试题均侧重在词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内容,把握陆游壮志难酬、有志不得伸的苦闷,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嘲讽和愤慨之情。考题淡化了对鉴赏诗词中名词术语的考查。回想2012年的考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这道试题需要考生读懂诗歌的大意。而2013年的试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直接要求考生理解诗意。
两年的试题,或许体现了新课标卷诗歌命题的理念:只有读懂,才能鉴赏,读懂是前提,鉴赏是升华。这种考查更朴实实用,也更符合诗歌阅读的规律。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3年小说选文视野更加宽广,小说涉及美洲作家莱·巴尔莱塔的作品。作品通过叙述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人备受歧视与凌辱的人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折射出社会贫富不均、恃强凌弱的现状。小说层层伏笔,结尾处让人陷入沉思,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者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淡淡的叙述中浸透着眼泪。选文主旨明确,考生基本不存在主旨理解上的偏差。命题人事实上也在力图缩小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之间的难度差异,避免小说遭遇冷淡的现状。四道考题围绕小说的文体特征,分别涉及: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手法、鉴赏人物形象和个性探究阅读的能力。题干指向明确,答案也基本不超出考生思考问题的常规。只要立足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及“内容”“手法”“主旨”“效果”四方面思考,力求在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文章的局部玩味体察即可。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小说阅读的“探究题”,少了些许“个性化探究”,更要求考生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探究。这才是语文意义上的探究。这道试题为我们的教学提出建议:只有带领学生这一尾小鱼,潜游到语言文字海洋的深处,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自由呼吸。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3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为二战期间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传奇经历,列举其在二战期间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的赫赫战功和深厚情谊,表现其真诚正直、善良友爱、勇气超凡和强烈的正义感。试题侧重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概括形象意义的能力和个性阅读探究文本的能力。和往年相比,实用类文本试题难度略有降低。2013年试题的新变化就在于在选文外,还附加了关于人物的3条相关链接,答案也与链接相关。值得思考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受到考生的青睐。因为和小说相比,不存在主旨认识上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2013年的试题设问平和,难度不大,仍是考生在选考题上的首选。
但我一直在思考,能真正体现出语文阅读理解水平和欣赏能力的仍然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小说、散文背后审美的因子、语言的美丽、浓郁的情感、对生活的哲思,都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出来。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单在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却因高考试题本身的问题,造成绝大多数教师在高三复习,甚至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弱化散文、小说的复习与教学,真是可悲。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高考命题本身直接带来的恶劣影响。
六、语言文字运用
四个成语考查难度低于往年,只有“电光石火”不常见,其余三个成语“振振有词”“浩如烟海”“平分秋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语病题着重考查“搭配不当”“偷换主语”“成分残缺”的病句类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有了新气象,仿写淡出视线,图文转换闪亮登场。难度较大的是第16题,题型属于补写,更需要考生具备一种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补写的三个句子,一个总起,属于观点句;一个是条件关系句的后半句;另一个属于总结句。三个句子,不仅需要在内容上与上下文语意衔接,逻辑严密;在语言表述上,也需要科学准确,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图文转换题,所给图形为“中国环境标志”,要求考生写出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与寓意。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应该说是本试卷中的又一亮点。
在备考中,包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求偏求怪,整理那些生僻的成语,我们大量讲语法,分析晦涩难懂的句子结构,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和当今语言运用题“浅浅的考查,浓浓的生活”不符。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能否关注“常用”,走进生活,来点情趣,是我们在备考中需要思考的。
和2012年的高考作文相比,2013年仍是在延续2012年的命题风格,属新材料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小材料,大主题。要求考生关注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读出材料背后的深意,即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试题更加平和,审题难度不大,略低于往年,因为材料的思想已经有明显提示: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多角度,思辨性。既可以从老工匠的角度去谈,也可以从年轻工匠的角度去谈。既要谈经验的重要性,更要谈勇气的可贵,还要谈造成人们丧失勇气的原因。这样的试题,很容易考查考生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正能量,树美德。试题给人正能量,给人温暖向上的力量,给人道德的净化,因为作文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水平升华的过程。2012年谈感恩、谈善举、谈小善,2013年谈勇气。
具体来讲,钻石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要想得到它,需要勇气。但材料中的勇气不是大义凛然、见义勇为,不是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也不是指中国达人刘伟的音乐奇迹,也不是我们期待刘翔两度梦碎奥运之后的再次飞翔。材料中的勇气的具体内涵是去尝试、实践,是脚踏实地地做,而非空想。造成人缺乏勇气的是什么?材料中“风险太大”是写作的一个核心。“风险”或是怕受到指责,怕承担后果,怕丢掉面子,怕失去名声,怕失去一己之利。这些顾虑使得人们丧失勇气。当然,勇气不是蛮干,不是不讲求方法,不是不需要老工匠的周密的计划。最终的成功,还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安排,需要智慧,需要经验。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决定了它仍然是未来高考命题的走向。命题内容仍关注主流价值取向:如对生活、自然、生命,尤其是对普通劳动者、平凡人、草根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同情;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寻找精神信仰,体现真善美的精神世界;既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把根留下,又思考未来,表达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另外,尽管命题者竭力避免材料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但又总在关涉社会现象,关涉百姓生活。因此,整理新近热点,也是必要的。所以,作文就是做人;写作文就是写生活;一篇作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化的和谐统一。
面对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我在想,它给了我们哪些教学的导向呢?
1.重视基础,关注能力
母语作为民族的魂,它的基础工具性不能被漠视。如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语文又是一门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是语文之根,我们必须坚守。
2.走进教材,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走向生活的关系。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是构建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蓝本。我们要重视教材的“例子”地位,用好教材,用足教材,依托教材,扎扎实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充分走进文本,吃透例子,教师就忙着走出文本,迁移拓展了,或是课外补充材料,或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我们说,只有充分走进文本,既而走出文本,才能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我们还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理念,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在具体生活情境下习得的语文知识、培养的语文能力才是一池活水。
3.触摸文字,回归本质
短平快的现代生活,使得很多人不能潜下身心、俯下身子触摸文字了,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更像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文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个传奇、一份情感。它含蓄地如一朵待放的荷花,需要你去呵护、品味、欣赏。2013年的试题,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慢慢走,走进去。只有力透纸背,才能真正实现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的对话。只有去掉浮华,回归本真,才能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呵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