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翻纸杯”的教学记录与思考_数学论文

小纸杯玩转大数学——综合实践课“翻转纸杯”的教学实录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纸杯论文,玩转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传统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渗透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在思考和尝试的问题.笔者在此提供一节综合实践课“翻转纸杯”的教学实录与思考,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教学过程实录

      1.实验观察

      师:取3只纸杯,杯口朝上,每次翻转1只纸杯,最少经过几次操作能使杯口全部朝下?

      生1:最少3次.

      师:每次翻转3只呢?

      生2:最少1次.

      师:如果把刚才的实验简称为“3翻1”、“3翻3”,那么“3翻2”能成功吗?

      (学生努力尝试均未成功.师通过这三个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翻转纸杯规律的兴趣.)

      师:为了找到翻转纸杯的规律,利用手中的5个纸杯,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

      生3:“4翻1”、“4翻2”、“4翻3”、“4翻4”、“5翻1”、“5翻2”、“5翻3”、“5翻4”、“5翻5”.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总结规律,在潜移默化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老师设计实验要我做”变成“我要自己设计实验做”.

      师:哪些实验不用做就能看出结果?

      生3:“4翻1”、“4翻2”、“4翻4”、“5翻1”、“5翻5”.

      师:将剩下的4个实验分四组同时进行.

      师统计结果,“5翻2”、“5翻4”实验失败,“4翻3”、“5翻3”实验成功,并请学生演示后两组实验.

      设计意图 为总结规律,需要以大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让学生分组承包任务,既解决了时间上的矛盾,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

      2.归纳猜想

      师:十二组实验已经完成,请大家分析数据,猜想规律.(给学生足够时间讨论.)

      

      生4:当有偶数个杯子时,每次无论翻转多少个杯子都能成功;当有奇数个杯子时,每次翻转奇数个杯子能成功,每次翻转偶数个杯子不能成功.

      教师用树状图的形式展示这个猜想.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本来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而没有思考的讨论只能是低效的流于形式,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树状图表示猜想,不仅清晰直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特别是图2的出现使得实际问题更加数学化.

      

      3.数学验证

      师:猜想一定正确吗?下面我们用数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猜想.

      (师左手举起一个杯口朝上的纸杯,右手举起一个杯口朝下的纸杯)在学习“有理数”中我们知道,如果向东走表示为“+”,那么向西走即可表示为“-”.现若规定杯口朝上为“+1”,那么……

      生(齐答):杯口朝下为“-1”.

      师:翻转之前是“+1”,翻转之后是“-1”,翻转这个纸杯(边说边慢速翻转)的过程可以看做怎样的运算?

      生5:(+1)-2=-1,或(+1)×(-1)=-1.

      师:继续翻转,又可以看做怎样的运算?

      生6:(-1)+2=+1,或(-1)×(-1)=+1.

      师:继续不断翻转,你最终选择哪种运算?

      学生经过优选,最后齐答:乘以(-1).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学生最熟悉加减法,因此一开始出现“减2、加2”的观点,这时教师不必强制学生接受“乘以(-1)”,而是不断翻转,促使学生最后优选出了“乘以(-1)”的方法.这种顺其自然的过程,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数学的眼光,更能学会数学的思考.

      师:翻转纸杯的过程可以抽象为乘以(-1)的过程.现在以“3翻2”为例,看看摆在桌面上的三个杯口朝上的纸杯可以抽象成怎样的数学方式?

      生7:3个纸杯可表示为3个“+1”.

      师:若用

=(+1)×(+1)×(+1)=+1来表示翻转前的状态,那么翻转后的状态呢?

      生8:

=(-1)×(-1)×(-1)=-1.

      师:一次翻转2个纸杯,如何用式子表示?

      生9:S=(+1)×

=+1.

      师:怎样解释“3翻2”注定失败的原因吗?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

      生10:

=+1,每翻转一次,相当于

=(+1)×(+1)=+1;翻转n次,相当于

=(+1)×

=+1≠-1=

,所以“3翻2”注定失败.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一个难点,也是数学理性思考的关键点,需要思维的碰撞,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4.实际应用

      师:让我们来讨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有7个房间开着灯,如果每次同时拨动4个房间的开关,能否通过有限次拨动,将灯全部关上?

      生11:这是“7翻4”问题,不能成功.

      师:如果有8个房间,其中7个房间开着灯,每次同时拨动4个房间的开关,能否通过有限次拨动,将灯全部关上?

      生12:

=(-1)×(+1)×(+1)×(+1)×(+1)×(+1)×(+1)×(+1)=-1;

      

=(-1)×(-1)×(-1)×(-1)×(-1)×(-1)×(-1)×(-1)=+1.

      每次拨动4个开关,等于乘以

,即乘以(+1),翻转n次后,

      

=-1×

=-1≠+1=

.

      所以不能成功.

      设计意图 简单的问题直接运用规律即可解决,但当条件复杂难以抉择时,就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运算问题,体现了生活即数学的本质.

      5.小结作业

      (1)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如何研究问题的?

      

      (3)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实验能否成功,关于这个实验,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3:翻转纸杯如果能成功,最少要翻多少次,有没有规律?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课后将翻转纸杯进行到底……

      二、教学思考

      1.尊重认知规律,追求自然教学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的设计处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追求自然教学.

      比如,在将杯口朝向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时,教师并没有人为规定杯口朝上为“+”,杯口朝下为“-”,而是类比学生熟悉的“向东走、向西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来表示,自然引出杯口朝向问题的数学表示法.这样的细节体现了教师时时处处对学生“少一些强迫,多一些自然”.

      2.凸显数学魅力,追求数学本质

      一节课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因素,不是包装了华丽的外表,而是具有渗透数学内涵的魅力.本节课有三大特色:一是在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杯子总数,和每次翻转纸杯数重新整理树状规律图,从细节上增强了数学的魅力;二是加强了对规律猜想的数学验证环节,验证的过程就是数学抽象的过程,是本节课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三是强化了类比、分类、转化等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的课堂方具数学魅力,方显数学之本色.

      3.注重课堂小结,追求画龙点睛

      小结是什么?就是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本小结体现两大特色:

      (1)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学习的能力是最关键的.学生只有能够“离开”老师自己去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此类综合实践课问题的方法——“实验观察、归纳猜想、数学验证、实际应用”,同时升华数学的类比、转化、分类的思想.

      (2)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不能提不出任何问题,因为提不出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没有思考,至少是没有深入的思考.于是,教师在小结时引导学生提出,“如果能够翻转成功,最少要翻多少次,有没有规律?”这样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探索问题的兴趣愿望与自信离开课堂,余味无穷!

      4.不断深挖教材,追求严谨教学

      数学追求严谨.本节课易学难精,每个环节都很简单,但仔细推敲,每个环节又都不简单.为什么杯口朝向用“+”、“-”而不用“1”、“0”表示?因为这是一对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用“+”、“-”更符合大家的习惯;为什么若杯口朝上为“+1”,那么杯口朝下就一定为“-1”?能不能是“-2”?答案是不能,因为在杯子翻转过程中,变的是杯口方向,不变的是杯子本身,所以若杯口朝上为“+1”,那么杯口朝下一定为“-1”;为什么要用S表示不同状态下抽象出的数字的乘积形式?这是根据数学中乘法原理.尽管很少有学生会提出这些问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就要求课前深挖教材,追求严谨.

标签:;  ;  ;  

综合实践课“翻纸杯”的教学记录与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