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迈向21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民族文化论文,研讨会论文,大省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6月24~26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云南迈向21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研讨会”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和广州及省内各地州市县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新华社副总编辑何平,工人日报总编张宏尊,中宣部研究员贾春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长江,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赵石宝,南方地区形象研究所所长罗治英,原《今日中国》总编辑沈苏儒、陈日浓,《对外大传播》编辑部主任力强等十余位来自北京、广州的有关领导及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精彩的发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因临时有事未能到会,向大会发来了贺电。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泽高、顾伯平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是云南省委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精神在云南的具体目标和生动体现,是把文化建设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加以部署和推进,促进云南文化与经济政治共同繁荣进步的重大战略抉择,其重大意义受到了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抓住了云南的特点,抓住了一个突破口。特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和建议。中国社科院刘吉副院长在贺电中说: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措施。把文化精华展现出来,必将塑造出光辉的形象,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有光彩的形象,云南省也应该有光彩的形象。一个光彩的形象,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需要,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振奋人民精神的内在要求,一个精神振奋的人民可以创造人间一切奇迹。“云南形象塑造工程”正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切实的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在发言中说:云南的出路很多,首先的出路就在文化。经济要靠文化的带动,要解放思想,大胆地搞好文化的创新,把其作为一种战略来抓。
新华社副总编、高级编辑何平在发言中说:云南抓形象塑造工程很有战略眼光,很有意义。塑造形象是手段,目的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外界认识云南,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载体如竹楼、山歌等表面化的东西,更重要的和根本的是要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实质,加以弘扬,才具生命力。他认为,民族文化的精神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宽容的、博大精深的、海纳百川的胸怀;三是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他提出,云南抓形象工程应把握几个着力点:第一,20年的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时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塑造在机遇面前迅速崛起的形象,宣传云南要突出改革开放的形象。第二,云南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三,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民族团结、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经验要宣传,在这方面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增强民族向心力,从而求得更大的发展。他表示,新华社有责任和义务利用本身具备的对外宣传的条件和优势宣传云南,为云南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云南尽最大的努力。
《工人日报》总编、高级编辑张宏尊在发言中说:云南在改革开放20年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以云南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我已经看到了一线新的曙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云南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文化树立具有独特风采的形象。他希望,这一宏大的工程不只写在纸上,而要付诸实施,落实在行动上。最后,他表示并承诺,《工人日报》将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云南,报道云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经验和每一点发展。
中宣部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在发言中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进行形象塑造,是云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所提出的一个很有远见的设想和举措,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赵石宝发言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把文化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里存在一个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改造传统文化的问题。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不能简单地在表面化的载体上作文章,而要立足于结合21世纪的特征来考虑问题。21世纪的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搞民族文化大省的目的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面对21世纪的时代特征。云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那种小户居安的意识。
这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广州南方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院、地区形象研究所所长、地区形象专家罗治英教授作了关于地区形象研究的专题报告。罗教授从地区形象的几个基本概念、全国地区形象发展的状况、地区形象建设的意义、地区形象建设的基本问题、形象建设中的地区形象设计、形象建设的实施以及云南形象建设有关问题等6个方面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地区形象设计能唤起人们主体意识的新觉醒,能提高地区知名度,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加吸引力,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地区形象设计能有效地成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载体,云南省提出形象建设的思路可以理解为云南省迎接新世纪的科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地区发展的优化设计。他认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构思,是突出云南特色、极具新意和文化深层次意义的一种战略设想。尽管云南抓形象建设从时序上看不是最先,但是,从水平、影响与效果角度考虑,却完全有可能做得最好。他认为,云南的发展战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其思路逐渐明晰,甚有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个背景下,他建议云南明确提出“一主一辅”战略。“一主”,系指从云南实际出发,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云南跨世纪发展的主导战略、总战略。这个主导战略、总战略包容搞特色经济的思想,而将科教兴滇战略、“三高”农业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资源优势转化战略等作为总战略的子战略、分战略。而“一辅”,则系指将地区形象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对待,以有鲜明个性的形象战略作为云南跨世纪发展的辅助战略、助推战略。这个辅助战略可以很好地包容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设想。他指出“一主一辅”战略能够全面地概括云南实现现代化整体发展的目标选择、道路选择、策略选择和方法选择,较好地体现云南省委省政府迎接新世纪、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的新思路,有效地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结合,并且科学地反映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宏图与形象战略相辅相成,必将能够在促进云南人本身的现代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谈到形象定位时,他把云南的形象定位为:有众多优越条件的一个易发展、易发达的潜在的富省。他认为“'99世博会”是云南形象建设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能否一炮打响对云南来说非常关键。他提出:云南在形象建设上,要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做出一个既突出个性又*
较好操作性的云南整体形象设计来。这个设计的理论起点和目标起点要高,不要把形象建设的目标仅仅限于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范围。而要充分发挥形象建设强有力的其它功能,尽力做到有更大的“增值”效果。要看到云南的一些有魅力的形象,正是这些形象的魅力,将使云南大大方方地走向世界。应着眼于唤起云南人的类似“云南,你属于全世界!”的时代觉醒。唤起云南人主体精神的新觉醒,促进云南人现代化观念的树立,是云南形象工程中意义巨大的一项基本建设。
《今日中国》原总编辑沈苏儒和陈日浓也在大会上发了言。沈苏儒说: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很响亮,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他认为:塑造形象,是要把最本质、最有特色的东西精炼成为一个概念。云南以旅游业作为突破口,以此树立云南的形象,大有可为。“'99世博会”是云南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云南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云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陈日浓说,从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来看,关于主题的定位还不太明确,较模糊。他认为,在主题的定位上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云南多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在云南形象定位时要深入挖掘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二是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在形象定位时应加以考虑。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在会上就什么是民族文化大省,为什么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怎样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民族文化大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的,民族文化非常繁荣的,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民族团结、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地方。关于为什么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实施贯彻这个纲领的需要,是云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找到一条推动云南尽快发展的路子。在谈到怎样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时,他指出:首先是要调查研究、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其次是要抓一般性、普遍性的工作,即在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力开展科教兴滇;讲文明、树新风,提高文明程度;对文化要以一种开放的精神进行继承、吸收和发展。三是要抓特殊性、具体性的工作,即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实施民族文化工程;建立健全有关民族文化的法规制度;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抓。
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54篇,其中25篇的论文作者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交流。这次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涉及到诸多方面,总体上基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关于云南形象的定位和表述,民族文化大省的内涵,怎样塑造云南良好形象,怎样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问题是研讨会关注的重点,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云南形象的定位及如何塑造云南形象,代表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云南财贸学院统计系教师佘晓燕把云南省形象定位的主题总结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生态的协调统一,创造人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她认为云南总体形象可以定位为:秀丽、神奇的天然旅游胜地,丰富、神秘的动植物王国,富饶、独特的自然资源,直通东南亚各国的显著区位优势,团结和谐的众多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协调的绿色家园。围绕以上总体形象,她认为,城市风格、民众精神、企业产品、环境特色和干部形象等五方面是需要重点分析、定位的子形象。
省政法专科学校王晶副教授认为:云南的形象应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于如何塑造云南形象,她认为,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应是云南形象重塑的核心,云南形象的重塑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云南形象塑造的重点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省社科院的杨万智副研究员认为:云南形象的塑造定位应是,云南有丰饶的资源,有发展的机遇,有竟胜的潜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师朱秦认为:塑造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国际形象包括开放的形象、文明的形象、现代的形象和生机蓬勃的形象四个方面。关于如何塑造形象他认为:行为层面的措施有对内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强化制度管理;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视觉层面的措施包括: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具有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设施、标志符号的设计。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郑晓云认为:云南形象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其中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民族文化塑造云南形象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东西上。要提炼出民族文化中真正永恒的内涵来作为云南形象的组成部分。在云南民族文化中要充实现代文明的内涵,应从整体性出发,从各民族文化众多的要素中提炼出一个反映云南民族、历史、文明、发展的主题作为云南的形象。
云南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宣传部副部长赵彤认为:云南应该塑造民族团结、对外开放、文明进步和物丰景秀这四方面的形象。他认为:云南形象的塑造必须立足于云南的实际,具体讲,出发点必须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点要放在是否有利于推动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上。重点必须选在对云南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关键问题上。在塑造云南形象中要处理好传统云南形象与现代云南形象、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被动与主动这样几个关系。
楚雄州社科联副主席吴波把云南形象定位为:资源宝库、旅游胜地。他认为:“资源宝库”说明我省具有巨大的开发、开放、发展价值,“旅游胜地”表明旅游业应成为云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应成为旅游大省。要塑造“资源宝库、旅游胜地”的形象,首先要搞好生态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其次要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第三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四要加大云南形象的宣传、促销;第五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公民素质。
云南省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段尔煜研究员认为:塑造云南形象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这项基础工程,把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工作:提高人口质量;努力发展经济;以教育为本;加大投入;优化社会环境;改善管理。
云南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杨光民从云南侨务外宣的角度发表了对塑造云南形象的看法。他认为,侨务外宣是外塑云南形象的重要渠道;华侨、华人是外塑云南形象的第二媒体;侨力资源是外塑云南形象的独特机遇。根据侨务外宣所独具的这些功能,他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侨务外宣在塑造云南形象工程中的作用,从当前来说应抓好如下工作:1.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侨务外宣工作的领导。2.进一步明确侨务外宣的指导思想。3.要加强对侨务外宣经费的投入。4.要创立以海外华侨华人为对象的侨务外宣公开刊物;5.突出侨务外宣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杨福泉研究员认为:一个区域的形象塑造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独特的风情民俗、民众和文化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来设计。能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优势,是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在未来能否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云南形象塑造的重点之一。他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应分为几个层次,而当务之急是应倾全力挽救正濒临危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和保护。如果现在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住目前尚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就无从谈起,失却了民族人文景观魅力的云南要成为旅游大省,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云南省科协副主席王淑珍认为,塑造21世纪云南的新形象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把保护、发掘、整理、展示和研究云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塑造云南形象的基础工程。2.把合理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作为发展云南现代经济的主要目标。3.把保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塑造云南新形象的长远目标。4.把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塑造云南形象的文明工程。
《云南日报》外宣部杨云龙认为:在国际上树立云南良好形象的工程中,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在外宣中树立云南的良好形象,仅仅展示资源丰富、民族众多、风光美丽这样一些构成云南形象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展示云南的新形象——改革开放中的云南形象。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社的刘兰凯老师认为:重塑云南形象,应重视几个方面:1.一个省的形象塑造也是生产力。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需要干部群众从深层文化观念方面加强认识。2.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血脉。云南的开发,应走独具特色的路子。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民族习俗。3.任何历史文物的保护,都不能仅仅看作是发展旅游业的资本,要注意保护和开发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更要注意文物景点拥有的环境背景建筑。4.加强车站、机场、宾馆饭店、城市交通、公园、娱乐场所等窗口的建设,塑造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相适应的现代形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培汉认为:云南是由17个地州市组成的整体,云南全省的形象决定着地区的形象,又受地区形象的影响和制约。在塑造云南形象的活动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首先把一个个局部(即地州市)按全省的要求塑造好形象,全局(即全省)的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好了。
云南省气象科研所所长王建彬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凯老师认为:独具特色的云南形象,应该是继承传统,反映时代特征,展示云南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方面的鲜明特色和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提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形象主要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形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云南形象塑造的中心命题。应该:1.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家园意识,构筑全省人民共有的发展观,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2.以举办“'99世博会”为契机,增强商标意识,包装云南形象。3.实施名牌推进战略,举办每年一次的云南国际特色花卉节,物化云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形象。4.强化生物资源开发中的科技创新工作。
西南林学院宣传部副部长胡军和教研中心的廖春华老师认为:形象的塑造过程既是一个建设过程,更是一个宣传展示的过程,宣传在形象塑造中有着关键作用。要搞好形象塑造,就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宣传观念和现代化的宣传意识,就必须明确形象的宣传无处不在,形象的塑造随处都有。要通过转变干部观念,树立各行业的宣传意识和开展广泛的教育,造成一种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宣传云南、塑造云南形象的良好氛围。
昆明理工大学潘祖和副教授提出:塑造云南形象,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实施名牌战略是关键,创新是动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务之急,对外开放是实现的条件,对外宣传是手段,高素质的人才是支撑点,全民形象意识是保证。
关于民族文化大省的内涵及如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代表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段金录从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1.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2.重视加强民族、边疆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抑制外来文化渗透。3.加大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的力度,打好民族文化扶贫攻坚战。4.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5.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省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给予重点扶持。6.办好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科研。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刘鸿渝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具有别无取代的形象价值。多出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富有巨大魅力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应从几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1.高屋建瓴,在切入点上要有较高的思想立意。2.深入生活,对人的精神世界要有新的开掘。3.认识优势,文艺创作中一定要突出民族特色,创作能体现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体现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4.加强领导,文艺创作要强化精品意识和统筹运作。5.强化评论,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云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的陈琪认为:要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1.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2.要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和民族文物藏品的管理。3.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4.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外来优秀民族文化。
云南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办公室的黄泰宽和省社会主义学院的金聪副研究员认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发挥文化事业主力军作用是基础,加强行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是突破口;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是关键;加强和改善领导是重要保证。
云南省宗教局政研处的张佐副处长认为:由于云南地处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边缘结合部,云南宗教文化在全国独具一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建设的一种文化动力。所以,他提出:1.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重塑云南形象,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宗教文化。2.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有多元文化政策支持。3.实现宗教文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4.大力倡导和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事业。5.加强和改进对宗教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许如江老师认为:云南建设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思想道德教育是核心,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基础工程,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是重要内容。
26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伯平作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云南走在全国的前面,首家拉开了探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的序幕。这次,用较短的时间,开了一个成功的研讨会,讨论了一个较大的题目,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确实不容易。这只是一个开端,今后,要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议的积极成果要好好宣传落实,扩大影响,可以组建若干课题组,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并落到实处。他指出,在云南形象定位最终有了科学、准确的说法之前,大家可以多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他提出了八个方面的看法:1.神奇而美丽的形象。2.具有时代感的改革开放的形象。3.解放思想的形象。4.奋发进取,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象。5.可持续发展的形象。6.边疆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形象。7.绿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8.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互补的形象。他认为,第一个形象是自然特色,后七个是时代特色,八个形象都是以民族文化这个深厚的沃土为轴心为基础的。我们将云南形象定位在民族文化大省这个主题上,民族文化大省靠形象的塑造走向世界,两者是和谐的关系,其他层面的形象都是在这个总层面的基础上,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