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化对驻西蒙古人的影响_蒙古族论文

论西方文化对驻西蒙古人的影响_蒙古族论文

试论西域文化对入驻西域蒙古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域论文,蒙古人论文,入驻论文,试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蒙古族与西域各地诸民族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同古代回鹘人的来往更是非常久远。在 《旧唐书》中记载着“今室韦最西与回鹘接界者”(注:旧唐书[M].卷一九九下,《北 狄传》。)一句话,这里所说的是漠北汗国时期的史事。回鹘西迁后,兴盛于漠北的蒙 古部落仍与西域高昌地区的畏兀儿人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1209年,天山南北各 地的畏兀儿以及噶逻禄诸部归顺蒙古汗国。1219年,蒙古西征,随即大批蒙古人进入西 域,并统一了天山南北各地。自此至明末清初叶尔羌汗国覆没,蒙古人对这一广大地域 的政治统治维持了将近四百年,因此,蒙古人在西域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在这漫长的近四百年间,蒙古统治者希冀将西域各族的社会生活纳入本民族历史发展 的进程以及当地诸民族对征服民族——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乃至融合同化, 相互交错,成为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西域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

一、蒙古人原有的社会生活状况

1.社会经济

畜牧业经济是蒙古族传统的经济形式,到了辽金时代及蒙古族称霸漠南漠北广大地区 后,蒙古族畜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黑鞑事略》称:“其畜牛马犬羊橐驼。” (注: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M].(王国维笺注本)。)可见当时蒙古人牧养牲畜种类之 齐全。这时,蒙古族放牧技术以及畜牧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如已注意利用骗马 技术、选配种畜、保护幼仔等方式来提高牲畜品种和质量,并已注意选择和保护草场, 合理地对畜群进行分群放牧,牧民分工管理等。(注:高文德.十至十三世纪初期蒙古畜 牧业经济的发展[J].文史哲,1979,(2).)元朝建立后,除了私牧场,还出现了归属大 汗和各级蒙古贵族的官牧场。元太宗元年(1229年),又颁布畜牧业税制。蒙古大汗还通 过国家力量,使部分农业区与牧业区相结合。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改善了畜牧业条件,促 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M].上册,北京:民族 出版社,1989.259~263.)

狩猎业在蒙古牧人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狩猎业是蒙古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形 式,是畜牧业生产的辅助产业。秋冬有五六个月是蒙古牧人围猎的季节。当冰消春泛时 ,他们又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叫做“飞放”。捕猎期间,他们只吃猎获的 野物。(注: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M].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65 .)

在蒙古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后,进入西域诸地的蒙古各部落较长一段时期内仍沿袭其传 统的游牧狩猎生产生活方式。成吉思汗晚年分封给皇子宗亲领地,即察合台所封领地( “从畏兀儿地起,至撤马儿罕和不花剌止,他的居地在阿力麻里的忽牙思”)和窝阔台 领地(“叶密立[今额敏]和霍博地区的禹儿惕”)等地,都是当时适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 区域。(注:参见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中译本,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83.45~46.)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统治西域各地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代 都将其首府和政治中心置于牧草丰盛、适合畜牧业生产的天山北部草原地带,而且大部 分蒙古人部众以为“我们一直管的是蒙兀儿斯坦的事,蒙兀儿兀鲁思天性爱沙漠(应为 草原),那里根本没有庄稼事,旷野里的猫头鹰在我们听来比丛林中的夜莺歌声还要美 。我们从来没有以农业地区作为家,饿狼野兽是我们的朋友,沙漠里的野猪是我们的同 伴。……没有羊,我们就活不下去,离开牛,我们便只有死路一条。”(注:中亚蒙兀 儿史[M].中译本,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22.)上述这一段蒙古贵 族的自白,反映了在进入西域的初始阶段,习惯于游牧的蒙古人对定居的农业地区的反 感和抵触心态。因此,邱处机行纪中“禾麦初熟,泉水浇灌”(注:李志常.长春真人西 游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70.)的别失八里城,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西 使归来的陈诚笔下,则成为“不建城郭宫室,居无定向,惟顺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的 蒙古王族游牧地。(注:陈诚.李暹.西域蕃国志[M].)可以说,在蒙古入主西域的初始阶 段,蒙古人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形式对西域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2.风俗习惯

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所处自然环境及经济类型的特征使蒙古人生活方式具有极浓厚的 草原气息。不管历经了多少王朝更替、民族迁徙和融合,这种气息并没有很大改变。入 主西域的蒙古人,在初始的数百年间依然如故,其衣食住行仍保持传统的游牧习俗。依 据西方旅行家普兰迦宾、鲁不鲁乞的记载,这一时期蒙古部众之衣着尤以长袍居多,他 们不使用斗篷或幅兜,袍子的式样男女大致相仿,例如皆从上到下开口,在胸部位置折 叠起来,“右衽而方领”,左边扣一扣子,右边扣三个扣子,左边开口直到腰部。(注 :普兰迦宾.蒙古史[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8.)鲁不鲁乞还说:“当时结婚后的蒙古族妇女则穿着形同修女长袍一样的袍子 ,这种袍子则在前边开口,在左边系扣子。”(注:鲁不鲁乞.东游记[A].道森编,出使 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9.)蒙古男女穿的长袍多以丝 织品、织锦和棉织品缝制,其原料非本地产,多从波斯和中原汉地采取。冬季衣着因要 御寒,则多用本地的皮毛做成。冬天的长袍通常有两种式样:一种是毛向里,较为柔软 ,在帐篷内穿;另一种是毛向外,一般是用狐狸皮制成,在户外穿着以抵御风寒。而一 般穷苦牧民则只能穿着用狗皮和山羊皮缝制的皮袍以度冬。(注:鲁不鲁乞.东游记[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0.)

据记载,元代蒙古人的服装中还有一种类似于皮袄的外衣,蒙古语称“daqu”,汉译 “答忽”。答忽有两种不同的式样:无袖和有袖。此外,还有一种叫“搀察”(蒙古语

cǎmcǎ),此名称见于《蒙古秘史》,旁译“衫儿”,即属衬衫、内衣之类。

蒙古人通常脚穿靴子,从质地上看有皮靴、毡靴,从式样上看有长筒和短筒之区别。

蒙古族妇女非常讲究修饰打扮,尤其表现在头饰上。蒙古族的头饰华贵、漂亮,各部 落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质地基本一样。主要用金银、珍珠、玛瑙和珊瑚等珍贵的物品 来镶嵌呈圆状的帽檐,并坠以很多的珍珠、绿松石或珊瑚串成的穗,有些部族的在头饰 顶端正中或旁边插着一束羽毛或细长的棒,有一腕尺多高,羽毛或细棒顶部饰以九雀的 羽毛,四周则全部装饰着野鸭尾部的小羽毛和宝石。如《蒙鞑备录》记道:“凡诸酋之 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同竹夫人,长三尺,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 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注:孟珙.蒙鞑备录[M].(王国维笺注本)。)西人普兰迦 宾还将是否戴头饰视为结婚与否的一个标志,这是因为仅从服装上极难将妇女同男人… …及结婚妇女同年轻姑娘区分开来。(注:普兰迦宾.蒙古史[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 ].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

在衣着装饰方面,进入西域各地的蒙古部众相当长时期依旧保持其传统习俗,如同当 时西域蒙古将领自诩的:“我们穿的是狗皮和野兽皮。”

饮食方面,这个时期的蒙古族仍沿袭古俗,以肉类为主,以乳酪为辅。《马可波罗行 记》中记载道:“彼等以肉乳猎物为食,凡肉皆食,马、犬、鼠、田鼠之肉,皆所不弃 。”(注:马可波罗行记[M].中译本,上册,冯承钧本,第68章。)普兰迦宾也说:“他 们即无面包,也没有供食用的草木植物、蔬菜或其他东西,惟有肉。”(注:普兰迦宾.蒙古史[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7.) 入居天山南部的都格拉特部蒙古人也自称道:“我们吃的是野禽和野兽的肉。”(注: 中亚蒙兀儿史[M].中译本,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22.)每个民族 的饮食结构都与当时社会经济方式相适应,蒙古人以肉乳为主的饮食习俗也和当时他们 依靠牲畜逐水草游牧的社会生产相适应。他们以家畜肉为主,以狩猎维持其家畜瘦乏季 节主食的有力补充,以乳制成的各种奶制品替代蔬菜作为副食品。

蒙古人自古生活在水草肥美的漠北草原地区,逐水草放牧,无固定住所,毡帐是他们 栖身休息的唯一场所。毡帐,蒙古人自称为“格尔”(ger),汉文献多称为穹庐、毡帐 、毡房等。此居室具有制作简便、易于装卸、抵御风寒又便于搬运等特点。(注:那木 吉拉.中国元代风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黑鞑事略》云:“其居穹 庐,无城堡栋宇,迁就水草无常,鞑主徙帐,以从校猎。”(注:彭大雅,徐霆.黑鞑事 略[M].(王国维笺注本)。)蒙古汗以及贵族们的毡帐制作考究,规模较大,而普通游牧 百姓的毡帐自然较为简易实用。蒙古族一般的毡帐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燕京之制,用 柳木为骨,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可上载。”还 有“草地之制,以柳木织成硬圈,径用毡挞顶,不可卷舒,车上载行,水草尽则移,初 无定日。”(注: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457.)西人鲁不鲁乞在其行记中也对蒙古族的毡帐有类似的记述,并进一步详细 描述道:“他们以白色毡覆盖在骨架上面,有时还特意在毛毡上面涂上石灰或白粘土和 骨粉,使之更洁白。覆在烟囱周围的毛毡上都饰以各种精美图案。门口的毡子上也绣着 多种颜色的图案,他们把着色的毛毡缝在其他毛毡上,制成葡萄藤、树、鸟、兽等各种 图案。”(注:鲁不鲁乞.东游记[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3.112.)据记载,蒙古人的毡帐,必须面向东南,帐内东北角是户主席 位,主人的床榻安置在北面,东侧是妇女住处,西侧为男人座位。(注:内蒙古社科院 历史所.蒙古族通史[M].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424.)

蒙古族毡帐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坐落在车上,帐车连体,所谓“在上载行,水草尽则移 ”。这种形式的毡帐显然与当时蒙古族流动性较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史料 记载,蒙古人的交通工具除马、牛、骆驼和车辆外,最常见、最实用的就是这种载在车 上、能逐水草行走的毡帐车。当时蒙古族能制作规模很大的车帐,如专供汗王及贵戚们 使用的车帐,有的“放在车上,帐篷的两边分别伸出车轮之外长达五英尺,有车辆将22 头牛分前后两排拉一座帐篷,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车上一位驮手站在帐篷门 口,赶着这些牛。”这一记载,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成吉思汗》里面的那庞大的行 车场面。依据鲁不鲁乞的记述,当时富有显贵拥有一二百辆篷车是常事。“因此,一位 富有的蒙古人的斡耳朵看来像一座大城镇,虽然里面住的人很少。”总之,蒙古时代, 车辆如同马等交通用具一样,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时人们不论 贫富皆备车,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中原道士邱处机西行中所见蒙古远征军“皆黑车白 帐,随水草放牧”,“皂车毡帐,成列数千”的情景也是上面所言之有力证据。(注: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44~45.)

蒙古族统一西域后,随察合台镇守天山北部的巴鲁剌氏部、弘吉剌惕部以及天山南部 各地的都格拉特部都是草原传统浓厚的游牧部落,所以进入西域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依旧保持着固有风俗,遵依“图剌”行事。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婚丧嫁娶的各种习俗 。

蒙古人的丧葬制度,较其他民族有很大区别,不仅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生活特征,而 且皇室与平民之间有很大差别。《黑鞑事略》在叙及蒙古皇室丧葬形式时记道:“其墓 无冢,以马践踏,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 。”(注: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M].(王国维笺注本)。)蒙古人葬不堆坟的习俗迄元 建立依旧保持着。《元史·祭祀志》较为详尽地著录了蒙古皇室贵族办理丧事的情景: “凡官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 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盆钵,俱用白纷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 筋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一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 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 ,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 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 致祭,三年然后返。”(注:元史[M],卷七七,《祭祀志》。)

西人普兰迦宾还记录了一般蒙古牧民的丧葬习俗:多是将尸体随便埋到一个合适的地 方,同时随葬的物品则有生前用过的帐幕、桌子,一盘肉和一杯马乳,一匹母马和它的 小马,一匹具备马笼头和马鞍子的马。另外还将一匹马杀后的马皮塞满稻草,捆在两根 或四根柱子上,以祈愿死者在阴界同样有帐幕住,有肉吃,有马乳喝,有马骑。人们还 将马骨头烧掉,以为死者灵魂祝福。(注:普兰迦宾.蒙古史[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C ].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3.)蒙古人尚白,如成吉思汗建大蒙古 国时树九游白旗,其死后搭八个白帐供祭。这一供祭的白帐现今依然矗立在内蒙古伊克 昭盟的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里面。元大都御内的日常用具许多也专呈白色。祭祀时用 白缯作币,最隆重的“诈马宴”,一律用白色服装,进献或赏赐的最高敬意的物品一般 都是白色。(注: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473.)元明时期活动和生活在西域各地的蒙古人依旧保持着崇尚白色的习惯,“ 作为尊敬的标志,骑白马,马蹄下面放上九层白毡。”(注:中亚蒙兀儿史[M].中译本 ,第一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228~229.)

此外,蒙古人还崇尚九,认为这是个吉利数字。如刚提到的马蹄下面放上九层白毡, 祭祀“长生天”时,用马乳朝天洒九九八十一次(笔者在读硕士期间实地调查成吉思汗 陵的祭祀活动时亲眼看到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蒙古传统的刺绣以绣有“九蛇蛋”(此 为一款图案名)者最珍贵,给最尊敬的客人敬献九杯(三三得九)马奶酒当作最高的礼仪 等等,例子很多。

3.宗教信仰

蒙古人敬奉萨满教,相信自然界万物皆有灵,而视长生天(蒙哥腾格里)为高于诸神的 最高神。有的西方游历家甚至记载说“天”是当时蒙古人所信仰的唯一的神。对自然物 的崇拜与祭祀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而各个民族所崇拜和祭祀的物千奇百 态,有的是天,有的是地,有的是山,有的是水,各拜其物,种类繁多。《蒙鞑备录》 记载:“其(蒙古人)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注:孟珙.蒙鞑备录[M].(王国维笺 注本)。)《黑鞑事略》也记载:“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的气力、皇帝的福荫。彼所欲 之事,则曰天敬恁地,人所已为之事,则腾格力,极知敬畏。”(注:彭大雅,徐霆.黑 鞑事略[M].(王国维笺注本)。)《元史·祭祀志》也记载了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仍继续 和保持这一礼俗的情况:“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 ,宗戚助祭。”可知蒙古皇亲贵戚俱重此俗。蒙古人有焚烧酒食或鞍马、衣服等物品祭 天或祭祀祖先的形式。普兰迦宾说:“他们将吃了马肉的骨头烧掉,妇女们也常聚到一 起焚烧骨头,为男人们的亡灵祝福。”(注:普兰迦宾.蒙古史[A].道森编,出使蒙古记 [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3.)

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是萨满,萨满在蒙古朝野上下皆有很高威望。《世界征服者史》 记道:“蒙古人尚无知识文化的时候,他们自古以来就相信这些珊蛮的话,即使如今, 蒙古宗王依然听从他们的嘱咐和祈祷,倘若他们要干某事,非得这些珊蛮表示同意,否 则他们不作出决定。”(注: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中译本,上册,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1983.65.)《蒙古秘史》和鲁不鲁乞《东游记》中也有与上述内容大致 吻合的记载。

从上述记载得知,在远古时代萨满教对蒙古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制约着他们的一切 行动。由于佛教大力东进与传播以及景教、祆教等的传播,除萨满教外蒙古人开始信奉 佛教、景教、祆教、伊斯兰教等,进入了信奉多教的状态。

二、受突厥语民族的影响及其表现

进入西域的蒙古族,在经蒙元时期的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后,由于外部的压力和内 在的动力,逐渐靠拢当地居民,无论在经济生活上还是在文化生活上都接近或接受了当 地居民的模式,不仅在社会生产方面,而且在文化生活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都趋同于当地 居民,在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增添了活跃的力量和新鲜血液。

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族,在西域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统治过程中,从逐水草游牧的游猎 之民转变成为定居的农耕或半农半牧的绿洲农耕之民,从蒙古语族的民族转变成为突厥 语族的民族,从纯粹的佛教徒转变成为伊斯兰教徒。在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许 许多多的艰辛与磨难、酸甜与苦辣。作为即将跨入21世纪的我们探究这一历史,有助于 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今后研究所面临的民族学种种问题,有助于我们民族工作的决策部门 制定一系列的民族工作政策和措施,也有助于搞好多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建设 美好的家园。

1.生产经济方面所受的影响及其表现

在蒙古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后,进入西域诸地的蒙古各部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沿 袭其传统的游牧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统治西域各地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代俱将其 首府和政治中心置在牧草丰美、适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天山北部草原地带,作为根据地 。延及明代,统治天山南北各地的察合台汗国诸汗仍将其首府设在草原地区,如阿力麻 里、别失八里、裕勒都斯等。(注:参见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 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41.)经一百多年的统治经营至元末明代,察合台汗后裔 贵族们关于是否继续保持其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的争论和斗争一直持续着。但到了明朝 末期,由于蒙古汗室贵戚们的日益伊斯兰化和对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的倡导,大部分蒙 古人实际上已经逐步改变其先祖遗训,或定居下来,或亦农亦牧,原先被王公贵族们平 为游牧地的一些地方重又出现“禾麦初熟,泉水浇灌”的景象。明人奏折中反映这一时 期天山南北蒙古人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情况时说:“秋冬居城郭,春夏随水草孳牧, 或山川种田,或打围射猎。”“城郭内外俱有居人,烟火林木宛如中国。”(注:桂萼.吐鲁番夷情[A].桂萼囊公奏议三[C].)

进入天山南部及东部哈剌火州一带的蒙古部落受定居农业生产影响较北部蒙古部落要 早一些,因为这一带的农业和种植业自古就比较繁盛发达。根据《中亚蒙兀儿史》记载 ,哈失哈儿、于阗及鸭儿看等地曾是早年归于察合台汗国治下的都格拉特部辖下的“向 阳地”(Mangalai Suyah)。该部异密治理这一带一直到16世纪中叶赛亦德汗打败异密· 米儿咱·阿巴癿乞儿为止。由于东察合台汗国第一位汗秃黑鲁帖木儿及其后王在蒙古 部众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蒙古人不得不改信伊斯兰教。随着伊斯兰化的深入,蒙古人 与当地居民的交往随之加强,定居化的步伐加快。东察合台汗国时期,这一带五谷繁盛 ,蒙古诸部众也从事耕作,进行农业生产,并大兴土木,建筑新城。(注:中亚蒙兀儿 史[M].中译本,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205~207.)这一记载足以 证明当时许多蒙古人显然已经随着伊斯兰教化程度的加深而定居化了。哈剌火州地区, 在元代时农业已很发达,它是蒙古统辖天山南北诸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元十 五年(1278年),元朝在此设置提刑按察司专理农田水利事宜。(注:元史[M].卷十,《 世祖本纪七》。)二十二年,又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总新附军400人在别失八里屯田。(注 :元史[M].卷十,《世祖本纪十一》。)不难看出,当时在天山南北各地的屯田过程中 ,曾有不少蒙古人也参与其中,西域蒙古人初涉农田耕作。发展到明朝时,哈剌火州一 带蒙古人已“秋冬居城郭,春夏随水草孳牧,或山川种田,或打围射猎,速檀亦不时出 猎,其妻皆随之。”(注:桂萼.吐鲁番夷情[A].皇明经世文编[C].卷一八一。)由此可 知,这一带蒙古部众亦农亦牧,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专事畜牧业经济的状况。

西域蒙古部众,受当地民族精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在原有的基 础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西域各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手工业生产历史。蒙元时期,进入 西域的蒙古部众也曾参与当地的手工业生产,如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政府曾允准 元帅綦公直“乞黠逃军,仍使从军,乃设立治场于别失八里,鼓铸农器”的请求。(注 :元史[M].卷八十五,《百官志一》。)还有,蒙古各汗国在西域诸地的蒙古工匠或显 贵督导下铸造钱币来统一货币。

称霸漠北,回回人代之作生意而坐收其利的蒙古人,到了元朝建立,由于疆域空前广 大,交通极为畅达,周邻各族熏染,从事商业活动的也逐渐多了起来。西域统一,天山 南北各地交通要道在东西商贸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蒙古人生意更加兴隆发达。诸如 火州葡萄酒以及和田玉石的征调贡奉,许多都由蒙古官兵经营。至明朝,西域东察合台 汗国诸地首领同中原明王朝的友好往来,更直接带有商品交往性质,蒙古官吏借朝贡之 机,带大量物品来京城贸易,不少蒙古商贾则常年穿梭往返行商于甘肃和吐鲁番等地之 间,“每沿途寄往,贩易谋利,经年不归。”(注:明世宗实录[M].卷一百。)统治天山 南北的察合台汗后裔将这条同中原地区进行商业交往的通道称为“金路”。从这一称谓 上可以看出西域蒙古人重视商业的程度。

总之,西域蒙古人到了明朝中叶时,受当地居民的影响,定居化农业生产、商业和手 工业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天山南部及东部的蒙古人基本与当地居民相同了。

2.风俗习惯方面所受的影响及其表现

随着西域蒙古人受当地突厥语民族的影响而定居农业化程度的加深,其衣着服饰、饮 食习俗、住房起居等诸多方面也与当地居民趋于一致了。

在衣着服饰方面,进入天山南北各地的广大蒙古人在相当时期依旧保持其古俗,如同 当时的蒙古将领自诩的:“我们穿的是狗皮和野兽皮。”(注:中亚蒙兀儿史[M].中译 本,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22.)可后来到了明代,情况就有所变 化,明人陈诚西行路经别失八里蒙古汗驻地时,尚见“其王戴小罩剌帽,簪鹚鹆翎,衣 秃袖衫,削发贯耳。妇女以白布裹其缠项,衣窄袖衣。”此处记载之西域蒙古人与刚进 入西域之蒙古人已大不一样了,而跟“有为回回体例者(系指已皈依伊斯兰教之畏兀儿 人)则男子削发,戴小罩剌帽,妇女以白布裹头”的形象大致相同了。从“窄衣袖衣” 和“小罩剌帽”以及“白布裹其缠项”等看,久居西域的蒙古人服装上已出现了变化。

从饮食习俗上看,入居西域的蒙古人蒙元时期还基本保持着其传统的饮食习俗,犹如 蒙古时期入居天山南部的都格拉特部蒙古人自称的:“我们吃的是野禽和野兽的肉。” 蒙古人以肉类为主、以乳酪为辅的形式显然与他们当时的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方式相适应。但随着与当地居民交往的加深和受其影响,饮食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他们除乳类制成的饮料即“忽迷思”外还饮用由葡萄和大米制成的葡萄酒和米酒 。关于这一点,西人鲁不鲁乞记述颇详:“在冬季,他们(蒙古人)用大米、小米、小麦 和蜂蜜酿成的一种极好的饮料,清澈如葡萄酒。”(注:鲁不鲁乞.东游记[A].道森编, 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4.)这一记载证明了蒙古 人在已吃大米、小麦的同时,还学会用它们来酿酒的事实。

住房起居方面,西域蒙古人开始相当长时期仍居住着逐水草游牧时方便的毡帐穹庐。 到了15世纪,随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和环境影响,他们逐渐定居化,住进了土木结构的房 子。这一居住形式的变化与农业化进程分不开,而且显然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随察 合台汗镇守天山南北的巴鲁剌氏部、弘吉剌惕部以及都格拉特部,很长一段时间仍旧固 守蒙古传统,遵依“图剌”行事,不改变其生活方式。明初出使西域的陈诚曾在《西域 蕃国志》中记述别失八里蒙古人的情况时说:“不建城郭宫室,居无定向,惟顺天时, 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故所居随处设帐房,铺毡罽,不避寒暑,坐卧于地 。”(注:陈诚.李暹.西域蕃国志[M].(1931年上海商务影印本)。)《中亚蒙兀儿史》记 述东察合台汗国的羽奴思汗在位时期这一带的蒙古人时也说:“大部分蒙古人自己从来 就没有什么村庄,甚至连住都没有住过……他们依旧沿袭古俗,居住在蒙兀儿斯坦,… …避开一切城镇和农村,极其厌恶这些地方。”(注:中亚蒙兀儿史[M].中译本,第二 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6~12.)如此顽固的他们到了15世纪下半叶,不 得不发生变化。15世纪是居住天山南北各地蒙古族大分化,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 的历史时期,由于已延续几世纪的西域和河中农业地区各民族间的密切来往交流以及草 原地区新的强盛民族如月即别、吉尔吉思、哈萨克等族的勃兴和角逐,逼使曾盛极一时 的蒙古诸部落南撤到农业或亦农亦牧地区。(注: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 [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58~459.)这一时期,因所居住地区环境不同 而呈现出农业化、伊斯兰化程度不同的两类蒙古部众,如较为保守的、原一直生活在草 原地区的蒙古人,在满速儿率领下先撤抵阿克苏,后终住吐鲁番、哈密一带。这一带当 时都是亦农亦牧地带。明人桂萼在奏文中报告:“满速儿时辖下的吐鲁番地区有城镇十 五六座。速檀满速儿居一土城,周围约有二百里,南北土门二座,城北墙有高台一个, 阔数丈,各曰土剌,速檀王子居于其上,台上有吊桥,夜则悬之。……秋冬居城郭,春 夏孳牧。”(注:桂萼.吐鲁番夷情[A].桂萼囊公奏议三[C].)而撤到天山以南的蒙古部 众,在满速儿汗同胞兄弟赛亦德汗的带领下入居哈失哈儿、鸭儿看等城镇,受到当地居 民浓厚的农业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其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结果完全本 土化和伊斯兰化了。

3.宗教信仰方面所受的影响及其表现

萨满教是蒙古草原的原始宗教。蒙古汗国建立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均传入汗国 。对自然物的崇拜与祭祀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蒙古人对自然物的崇拜尤 其表现在祭天上。虽然后期他们敬奉萨满教,相信自然界万物皆有灵,但是还是认为“ 蒙哥腾格里”(长生天)是高于诸神的最高的神。蒙古人尊它为额赤格·腾格里(天父), 它是一切可见和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能够赐予人类以真善美和假恶丑,“无一事不归 之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注:孟珙.蒙鞑备录[M].(王国维笺注本)。)天与人 之间的通话者是萨满,因此萨满在蒙古朝野上下皆有很高的威望。后来佛教传入,蒙古 人开始信仰佛教,出现萨满教与佛教并蓄的状态。

蒙古统一西域后入居天山南北各地的蒙古诸部落,在初始阶段仍保持着这一多教并蓄 状态。蒙元时期,西域民族繁多,宗教信仰各异,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采取了各种宗教 并存的宽容政策,因而在西域大地上东边是佛教西边是伊斯兰教,还有景教、祆教等等 多教多文化的繁盛的场面。入主西域的蒙古人随着生活在那广袤土地上的日子越来越久 ,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当地居民的信仰习俗等多方面,加上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在西域 的统治地位,在蒙古人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因而在东西察合台汗国分裂之时,相当一 部分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一举动对后来的西域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西域各地 蒙古部落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14世纪初,受中亚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答儿麻失里、阿里、麻哈摩德、合赞等当时统治这一带的察合台汗国诸汗均已改 信伊斯兰教。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以阿克苏、阿力麻里为统治中心的东察合台汗 国建立不久,秃黑鲁帖木儿汗在教士的劝说下,率其部16万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注:中亚蒙兀儿史[M].中译本,第一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163~164.)这一大的举动深刻地影响到西域蒙古本身的社会生活乃至意识形态。对这一点巴尔托 德认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法是和蒙古国家与民族传统格格不入的。甚至当他们接 受伊斯兰教后,蒙古王室也曾多次企图利用伊斯兰教法为其本身的利益服务。虽然更常 见的是伊斯兰教法被用作反对蒙古人的武器。……为此,蒙古国家的覆亡或认为是宗教 (伊斯兰教)的胜利。”(注:W·巴尔托德.中亚简史[M].中译本,乌鲁木齐:新疆人民 出版社,1980.59.)这一举动对新疆古代历史的影响极其深刻。首先,它改变了元朝以 前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和东部一带徘徊不前的局面。由于统治西域各地的蒙古贵族的倡 导和强制性传播,迄16世纪,在西域占踞统治地位一千多年的佛教及其文化终成为陈迹 ,伊斯兰教作为统治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束缚工具,其影响一直沿袭至今。 其次,它加快了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过程。由于蒙古统治者在天山南北各地 蒙古和畏兀儿人当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原先受佛教文化影响很深的东部吐鲁番、哈密 一带的畏兀儿改信伊斯兰教,加速了畏兀儿文化的统一进程。

总之,在蒙古人入居西域、统治当地民族的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因素,他 们情愿或不情愿地受到了当地居民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饮食起居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都趋 同于当地居民,最终走上了本土化、伊斯兰化的道路,成为维吾尔民族的一个成员。

标签:;  ;  ;  ;  ;  ;  ;  

论西方文化对驻西蒙古人的影响_蒙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