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与纺织品贸易——纺织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纺织品论文,纺织企业论文,竞争力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或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绿色壁垒”,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把“绿色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划上等号。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对“绿色壁垒”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基于上述原因,形成了“绿色壁垒”的两重性。即“绿色壁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但它也往往被一些国家利用来作为限制别国产品进口的借口,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目前,包括WTO在内的国际协议或公约中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的缺陷,是造成“绿色壁垒”两重性的重要原因。
WTO确立了在发展多边贸易关系中,必须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宗旨,这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规定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环境条款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如《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中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各成员方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各成员方可以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实施所必要的措施;可以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实施有关措施。但是其中的所谓“情况相同”、“武断的”、“不合理的”则难以界定;对于“必要的措施”、“有关措施”的规定也十分笼统。正由于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绿色壁垒”往往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手段。
第二,允许成员可以采取认为适宜的方法实施协议中有关环境条款的规定。如《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每个成员都有权出于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定并维护其认为合适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这些保护目标的实现。这给有些成员滥用“绿色壁垒”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允许成员建立比有关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措施。如《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在鼓励各成员方在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指导方针建立自己的卫生检疫措施的同时,又允许建立比有关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尽管也加了一定的限制条件。这类条款明显地有利于那些掌握高科技,又有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今后,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要求在贸易中重视环境问题的呼声会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特别是由于“绿色壁垒”的两重性,发达国家会利用WTO例外条款的不确定性,借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可以预计,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二、“绿色壁垒”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影响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配额问题,另一个是环境问题。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严重制约,配额品种不断增多,且配额品种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口的强项。因此长期以来,配额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服装贸易协议的规定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将享受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的一体化待遇,其中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设立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对我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取消配额限制。当然,我国国内现行的外贸体制、出口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问题也还影响着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上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那些针对产品的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对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因为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产品生产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和成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形式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绿色壁垒”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二是竞争力。但归根结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一)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不言而喻,“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入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优势,通过国内立法或制定区域性环境标准,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这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目前发达国家为避免纺织品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就规定若有以下内容不符合标准,即有可能被限制进入市场: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颜色坚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如日本政府从1974年起规定,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的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定限量,否则禁止销售。而德国政府在1994年7月28日至1996年7月23日,竟然接连颁布了四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有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的20种(后又增至22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根据这些修正案,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在德国之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其中包括荷兰、瑞典、丹麦、法国和欧盟。
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国许多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因使用偶氮染料而被进口国拒之门外。德国禁止含有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冲击了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出口。因德国法令本身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问题加之国内一些厂商对该法令缺乏认识和了解,在一段时期内,国内一些生产厂家和进出口公司被迫停止出口含有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一些产品也因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企业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另外,我国纺织品或服装由于重金属残留物超过标准,或因未取得环境标志等原因,被限制进入市场的情况也很多。
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组织正委托丹麦进行100%全棉T恤衫和棉-聚酯混纺产品加附生态标签的工作,一旦标签要求进入试行阶段,将会成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对欧出口的又一障碍。
(二)对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壁垒”在很多场合下,并不表现为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原有环境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报道,深圳出口下滑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对非关税技术壁垒形势估计不足。这种非关税技术壁垒已让深圳企业尝到了苦头。如《Oeko纺织品标准100》对苯乙烯的要求不超过5ppb,而国内企业受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目前仍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如果让发达国家检测机构检测,极为昂贵的检测费用又将加大我国纺织品出口难度。另一方面,技术壁垒的制订者也为其本国企业找到了赚钱的机会,如一家深圳制衣厂反映,欧盟进口商要求出口产品必须使用欧盟国家生产的“环保染料”。
与市场准入相比,“绿色壁垒”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因为受某种环境标准制约而影响市场准入的产品,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因“绿色壁垒”而涉及到产品竞争力的却是普遍的、经常的。
三、纺织企业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绿色壁垒”的两重性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即WTO规则所允许的,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去适应,就是说,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正当的“绿色壁垒”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名,实行贸易保护的做法,可通过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
当前,我国纺织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绿色壁垒”,最重要的是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一)纺织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在1987年出版的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最通用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并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对工商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采取满足当前企业及其利益关系者需要的工商策略和活动,同时,保护使之永续并增加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注: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著:《全球绿色标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这个定义包涵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所提出的概念的实质并将注意力集中放在工商企业的特殊利益领域及其关注上,也认识到经济发展须满足工商企业及其利益关系者的需求,后者包括股东、贷方、顾客、雇员、供应商及受企业工商活动影响(正面或负面)的社团。它还强调了企业经济活动对人及自然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和金融资本)的依赖,并强调指出经济活动不应使自然和人类资源受到不可弥补的退化或毁灭。
欧盟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2001年3月8日召开的欧盟环境部长理事会上讨论的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将环境问题纳入其他领域政策的制定之中及东扩后新成员国如何实施环境保护等等,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讨论的重点。会后,欧盟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准备相关文件,并希望在成员国一级和欧盟一级就如何通过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大讨论。欧委会贸易总司最近公布的一份文件草案中提到,在从第三国进口纺织品时,应注意其纺织品生产是否妨碍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3月13日。)
(二)纺织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转变观念,认识环境问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从全社会来说,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对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认识还较差。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出现了一股宣传WTO热。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书、写文章、做报告介绍WTO知识,研究入世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影响和对策。然而,其中很少涉及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内容。此外,我们有些企业在扩大投资时,往往优先考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很少会考虑用于改善环境的目的。原因是环境投资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有两重性。从长远来说,环境投资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但在短期内特别是投资初期,却有可能削弱产品竞争力。而且一般认为,把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获得的利益是企业的,而用于改善环境目的,获得的利益是社会的,以致企业对环境问题不重视。
但在国际上,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进口产品的环境要求日益严格,这对我国的出口正在造成严重影响,且今后这种影响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的企业管理者须重视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把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及时采取对策,把环境要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员工培训及产品的促销中去。否则,将有可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原日本通产省WTO专家、政策局局长细川恒生谈日本的经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到了90年代以后,欧洲强调规格基准,制定了ISO标准,当时日本认为这没有什么,没有重视,但当WTO把ISO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后,日本就不得不重视它了。”(注:《国际商报》2001年5月24日。)
四、纺织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一)什么是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产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迄今为止,如果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仍然主要是指它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即产品的价格、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和服务等,那么,这种传统的观点显然已经变得不全面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购买产品时,不仅重视价格和质量等因素,也重视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在对外贸易方面,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不断制定出与环境有关的新规定,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进口。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是失去了竞争力。足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衡量产品竞争力时,除了传统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外,还应加上一个环境因素。它与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并列,可称之为环境竞争力。(注:施用海:《企业面临新的挑战——环境竞争力》,《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1月12日。)
我们剖析“Oeko纺织品标准100”可以看出,决定纺织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已经延伸到产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制造,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理。具体包括居于第一位的直接因素——产品本身的环境因素和其他三个方面的间接因素。
1、产品本身的环境因素。消费者在购买纺织品或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因为纺织品往往直接与人体接触,欧美国家对产品的环境影响要求很严。产品应当耐用,尺寸经水洗不会走样,不褪色;产品中不能含镉、铬、铅、汞及镍等重金属残留量;在做婴儿服装的布料中,水解甲醛的含量不超过30×10,其他服装布料不超过75×10,等等。
2、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不仅产品本身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且生产过程也要符合环境要求,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尽量减少污染。就纺织品来说,其生产过程,包括纤维生产、棉花处理、产品加工及制造业务的环节,都要符合环境的需要。
3、企业管理的环境因素。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确定环境管理方针,建立环境管理文件体系,进行环境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不断进行环境管理的审评,以达到环境水平的持续发展。
4、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产品从取得原料,经过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这是对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最高要求。“Oeko纺织品标准100”要求从纺织原料开始,一直到纺织品使用后的处理都应符合环境要求。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在决定环境竞争力的诸因素中,消费者一方面对直接因素的要求趋向越发严格,另一方面对间接因素所包涵的内容有不断增加之势,这使环境竞争力的作用愈加增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
1、行业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其主要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废渣、扬尘和噪声。就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来说,纺织废水的污染较为严重。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化纤生产、洗毛、麻脱胶和化纤浆糟等5种废水。其中尤以印染废水更具代表性,其排放总量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居第四位,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1995年统计,纺织系统内废水总量约9.2亿立方米,其中印染废水约占75%。由于近年来纺织行业不断强化实施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目前行业污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国有纺织印染企业废水治理率已达90%,达标率为70%。乡镇印染企业中也有近半数的单位对废水进行治理,但运行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真正达标排放的乡镇企业还不多。据统计,1995年全国纺织工业废水需治理量为11.64亿吨,比1985年的6.3亿吨增加87.74%,因此我国纺织行业环境污染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1996年以后,纺织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所放缓,在全国行业废水排放中的位次有所下降,不在前五位之中,但废水绝对排放量增长在全国各行业中仍旧较高,全国工业部门废水绝对排放量1998年比1996年全部门平均增长5%,纺织行业则为26%。
2、天然纤维生产及产品中的污染问题。天然纤维棉花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产量,须施用一定量的农药和化肥。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不但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如污染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土地贫瘠等,且其残留物还可能会存于棉花纤维中,一些具有相当毒性的有机农药及衍生物,如多氯联苯等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可通过皮肤在人体内积存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目前许多国家已开始对棉花种植过程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制定标准,提出要求,如一些国家的生态标志标准中都对棉花种植过程提出了环境要求。
各种纤维在经过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整理等生产工艺,最终成为纺织品和服装过程中,也会残留一定量污染物。尤其是一些印染助剂和染料中间体在纺织品和服装上的残留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如可能产生致癌芳香胺的某些偶氮染料。目前我国市场上70%左右的合成染料是以偶氯化合为基础的,广泛应用的许多染料都含有偶氮结构。此外在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存在甲醛、五氯苯酚以及一些有害重金属等要害物质的污染。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竞争力。
五、纺织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一)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是提高纺织品环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即ISO14000。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术语和定义以及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等七个方面。
199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1996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1996年10月ISO14000系列标准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1997年我国成立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委员会(简称环认委),这是国务院批准从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与管理的权威机构。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获国家认可资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有17家,已经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企业有499家,(注:《人民日报》2001年1月3日。)与一年前的200余家相比,增加1.5倍。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但从企业情况分析来看,已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一是行业还不普遍,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和化工等领域,而纺织行业很少,大约只有10多家;二是外资企业占了很大比重,特别是日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499家中,日资企业占近百家、其中松下电器下属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就有30余家。相比之下,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所占就太少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获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表明其产品有一定的环境竞争力。但ISO14001是企业的环境管理标准,侧重于企业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涉及污染监测技术及排放标准,更不反映产品的环境标准绝对值。何况,ISO14001还只是ISO14000系列中的一个方面的标准。因此,仅仅以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来评价其产品的环境竞争力,仍然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尽管如此,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对增强产品环境竞争力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二)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是纺织企业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又一个途径
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志”、“绿色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它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家授予的证书,证明其产品不仅质量合格,且在生产、使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也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没有或只有轻微危害、或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等优势。自1978年法国首次采用“蓝色天使”标志起,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如美国实施“绿色签章制度”、日本实施“生态标志制度”。我国也于1993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
关于纺织品生态标志的情况,目前世界范围内一些不同的生态标志中都制定了关于纺织品的生态标志标准,其中有一些是国家生态标志,如日本的生态标志计划、韩国生态标志计划以及瑞典的良好环境选择计划,另有一些是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私营纺织品认证机构的环境标志,如德国的“Oeko纺织品标准100”、"Toxproof"等。一般纺织品生态标志有两类:一是针对最终产品的标志,另一类是要求采用针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介方法对生产企业进行认证。这些生态标志对纺织品提出了很高的关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各国(地区和机构)就纺织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检测内容和制定测试标准,采取对纺织产品颁发生态标志的方式使之成为体现产品对人体或环境安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欧盟生态标志建于1992年,1994年由丹麦负责制定纺织品生态标志认证标准。1996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先后制定了T恤衫和床单生态标志认证标准,对棉花生长中农药的使用提出限制性要求。同时在湿加工工艺中严格限制使用清洁剂和漂白剂,在染色和印花工艺中限制染料的使用。该标准还对废水处理提出了要求。1996年底欧盟开始研究将纺织品生态标志认证标准扩展到棉质和化纤服装,其他纺织品,如窗帘、地毯、家具罩等。此外,还有北欧的白天鹅环境标志、其他与纺织品有关的生态标志、丹麦的NOVOTEX“绿色棉布”标志等。
由于环境标志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都是发达国家的标准要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也往往会成为限制别国产品进口的贸易壁垒。
面对国外各种环境标志,我们只能积极去适应。例如,德国实施禁止使用偶氮染料纺织品进口后,我国采取了两条应对办法:
第一,建立检测中心,加强对出口产品的检测。随着德国法令第五修正案的出台以及标准检测方法的最后选定,我国国内商检系统纺织行业和印染行业,以积极主动姿态把禁令变成保护环境、开发产品、发展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良好机遇。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湖南、辽宁等地商检局和国家商检局,全国染料行业和纺织行业相继建成了一批得到德国有关机构认可的检测中心,这不仅使企业的检测费用大幅度降低,而且也使企业对其产品是否符合环境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企业使用绿色染料。德国的禁令促使国内研究部门研制出一批国产环保型替代染料,并投入了实际使用。结果是不仅降低了产品成本,而且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
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环境标志(ISO14020-ISO14029),在这期间,我国的环境标志尽可能与主要进口国的环境标志接轨,或取得相互认可。
(三)采用环境PPM标准,也是纺织企业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环境PPM标准是指产品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标准。WTO的《技术贸易壁垒协定》(TBT)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中都涉及对PPM标准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TBT协议规定,进口国有权限制不符合本国PPM标准的产品进口,但限制条件是这种标准影响产品的性能;SPS协议规定,进口国实施PPM标准限制贸易,只能以保护其领域内的动植物或人类生命和健康为限;WTO对PPM标准的运用做了限制,要求成员方在实施TBT协议和SPS协议时不得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造成武断或不公正歧视对待,并不可构成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障碍。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评价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需要制定产品的统一环境标准。但这是十分困难的。首先,不同产品需要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成千上万种产品要制定出各自的环境标准实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其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品环境标准的目标不同。如前面提到的“Oeko纺织品标准100”是欧盟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往往利用其资金、技术和信息等优势,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以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因此,制定一种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目标,或有过渡期的环境标准是必要的,这寄希望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来制定和实施。在这之前,企业积极申请获得ISO14001认证、环境标志认证和环境PPM标准,是当前企业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标签:绿色壁垒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纺织品论文; 企业标志论文; 环保标准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标准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wto论文; 欧盟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行业分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