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带来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孝经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孝的含义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其面世以来,备加尊崇,影响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之一。《孝经》一书,共18章、1861字。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以孔夫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精彩的论述,揭示出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乐,国泰民安?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家领导人无不为此殚精竭力。孔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发现这些古圣先贤无一例外都极力倡导举亲敬老。尧帝让位于大舜,就是源于大舜对父母的至孝和对老人的尊敬。孔夫子赞叹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周朝有八百年不衰的基业,更是源于周天子一家的孝道、谦让、仁爱的厚德。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
古圣先贤这些孝亲敬老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率性而为,无丝毫的做作。孔夫子希望这一圣贤教诲能流传后世,让后代帝王也能上下无怨、政通人和。孔夫子说他自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他的志向体现在《春秋》里,褒贬善恶,扶正道德仁义,而他的行为,则全部落实在《孝经》这部经典里。孝的道理很深刻,它是道、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一切教化的源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还是人们行为的天然准则,“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利用人们的天性之孝来治理社会,才能以顺天下,民用和睦,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也是自汉以后历代君王都大力推行孝道教化,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淳厚民风的根本原因。
孝是天经地义的人伦
天的日月星辰经常在运行,这是“经”;大地五土利于万物生长,这是“义”;这就是天经地义。孔夫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秉承天地之气而生长,人也效法天地而存在,孝就像天经地义一样,永远地施行流传,永恒地具有地利之义。孝就是天经、地义、人行之事,是人自性的流露。上天常明,大地常利,人的孝道亦当长行,是孝道贯通了天地人三才。
其实不仅儒家注重孝道,道家也强调“孝”。庄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子女爱慕父母,这就是人性,没有理由,天性使然。西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序》也说,违背孝道,不仅违背天伦,更是违背天经地义的规律,罪过非常大,“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没有孝道,就失去了一切秩序,一切人伦也无从谈起。一个人目无父母,就会目无长上,当然目无圣贤教诲,这是造成社会混乱无序的根本原因。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泉源
人类的一切教化是由孝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道生。“孝”的教育,培养的是道义、恩义、情义的观念,若失败,人就会产生功利观念,凡事都以利害原则来取舍,就很容易忘恩负义。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古代有“五教”,即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众多道德教化中以“五教”为最要,而“五教”中又以孝为至要。因为真正的教化要源于人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大众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自觉地化为行动,教化才能推广开来,社会风气才会慢慢改善。而孝就是人的天性,只可顺之,不可违背,所以“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而且国家领导人施行孝道,不必挨家挨户地讲解,“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只要自己在家中能够行孝道,孝道自然就流传出去了。
树有根,水有源,父母是我们的根本和源泉。我们有孝心,爱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及天下,去爱祖国爱人民,才能为社会多付出,才能走得更远,人格德行的大树才能逐渐成长起来。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如果做不到孝,夫妇、兄弟的关系也不容易处好。把家庭这三种关系推广到外面,才有朋友之间的交往;再进一步推到社会上,才有君臣关系(现在指上司和下属)。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恩情都不知回报,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去爱他人。《孝经》早就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御制文选》)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靠这个伦常道统来维系的。
孝是人们生活的行为
孝是自然规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但是因为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孝行也就因人而异。所以会有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五个层级的地位与职业,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孝悌是修身的根本,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从孝的广度来说,由孝顺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把这种爱推及到对社会大众的身上去,因此仁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而互爱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从孝的深度来说,我们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孝养父母的身,还要敬顺父母,孝顺父母的心,最终立身行道,用扬名天下后世、以显父母来体现自己的孝,从而孝养父母的志。一个真正孝顺的儿女,当父母有错误的主张或行为时,还会及时劝谏父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谏诤章》)以长养父母的智慧。从子女自身来说,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所给,不能损伤,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还要好好生活,经营好家庭,好好工作,让父母真正安心。从孝的时间来说,父母活着期间,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纪孝行章》)父母去世了,则要“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纪孝行章》)“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亲章》)父母在天之灵安矣。所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行动都应是孝心的体现,“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庶人章》)
孝是治国理政的要道
教化要顺乎人性,治理国家,更是如此。用人性以外的思想去管理社会,那是背道而驰。唐玄宗《注》:“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是说,人们应该去效法天与地的经常法则,效法天的常明来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来行义,以此来顺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于严肃说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于严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先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就是孝。“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以孝治国的作用之大,于此可见。因为是顺乎人的天性,自然而为。所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治章》)。这里的“本”,也还是孝。孝既然对治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天子自当推而广之,“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
强调天子以孝治国,是对“教之所由生也”观点的具体阐述。正因为推行孝治是“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才能收取“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的绩效。至此,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天下拱手而治。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孝经》中的孝亲敬老思想具有普遍的价值,既可以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良策,同样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