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朱丽林

朱丽林

(甘肃省民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甘肃民乐 7345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5例(观察组)体检正常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指标情况。观察组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对照组采用现在常规方法检测。结果:观察组Hb为(33.74±5.61)g/L,对照组Hb为(122.71±18.52)g/L,观察组H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WBC为(89.14±25.10)×109/L高于对照组(5.87±1.35)×109/L,观察组PLT(35.77±8.14)×109/L低于对照组(145.26±20.98)×109/L,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数据与临床急性白血病指标较为一致。结论:血液分析仪对急性白血病检测应用效果良好,诊断性较高,为白血病确诊过程中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急性白血病;检测血液;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089-02

引言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出现贫血、出血现象[1]。其发病因素主要因为电离辐射、化学因素、病毒或遗传因素等。现阶段,急性白血病主要诊断方法为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检测、细胞学检查、骨髓穿刺等方式,急性白血病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时症状严重,致死率较高[2]。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能够有效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后续并发症出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探究采用血液分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各项指标,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5例体检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其他重大机体疾病,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之情并签署我院制定的研究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实验。排除严重凝血功能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严重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或聋哑自闭症患者。观察组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97±9.66)岁;对照组为体检正常人群,男性3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9.12±9.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取所有受检者空腹状态下血液放入真空抗凝管,混匀。血液分析仪采用希森美康XT-1800[3]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行血液分析检测。2h之内检测工作必须完成,避免长时间放置标本增加干扰因素,导致检查结果误差较大。

1.3 指标观察

检查受检者血液中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详细记录全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过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两组血红蛋白差异

检验后,观察组Hb平均为(33.74±5.61)g/L,对照组Hb平均为(122.71±18.52)g/L,对照组Hb显著高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42,P=0.000<0.05)。

2.2 观察两组WBC、PLT差异

对比两组患者血液WBC、PLT指标差异,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机体病变细胞异常增生,其细胞出现分化成熟障碍,不仅在骨髓中广泛增生和浸润外,外周血液循环中也可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变化情况[4]。急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在半年之内,在此期间若没有进行有效治疗,致死率较高。一般早期出现分化障碍,症状明显易诊断,但因其伴有局部感染、出血等症状,不利于临床确诊。慢性白血病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根据发病特征可分为慢性期、加速器、急变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目的和方法均不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其在白血病的各个阶段均能准确检测。

血常规作为诊断白血病的主要方法,采用血液分析仪对外周血血液进行常规检查从而做出初步诊断,具有准确性高、快速等优点,同时能够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本次研究,在对90例检查行血液检查后,观察组患者WBC为(89.14±25.10)×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5.87±1.35)×109/L,观察组Hb与PLT分别为(33.74±5.61)g/L、(35.77±8.14)×109/L,对照组Hb与PLT分别为(122.71±18.52)g/L、(145.26±20.98)×109/L,观察组H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检查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血液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中检验结果较为正确。相比于血涂片或骨髓检验,血液分析仪具有检验速度快、耗时短、可重复检测等优点,其检验原理是困扰通过特异性识别血液样本中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结构,对各种细胞进行计数并分类,准确性较高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能够尽早帮助患者确诊,在临床应用广泛。

有研究表明[5],血液分析仪是通过判定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C反应蛋白的数量和表面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对白血病进行确诊,但是对其他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毒性细胞、淋巴细胞等不能做出准确判断,若出现仪器因素或医师操作不当等外部因素,则会造成测量值不准确,无法确诊,由此可见,血液分析仪在确定急性白血病时存在一定不足因素。因此需要医师首先掌握仪器检测指标的数值范围,对仪器操作方法了熟于心,专业水准较高,对出现报警信号或血细胞计数异常患者进行复检,可以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血液涂片镜检等其他白血病检验方法联合检验,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血液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芳芳,胡锴勋,郭梅,等.初诊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2):300-304.

[2]谭明珠,尹松梅,谢双峰,等.初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2):1-3.

[3]许榕青,张丽水,黄明翔.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对异常血细胞报警的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8):2466-2468.

[4]余树增.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58-59.

[5] Liu Y, He P, Liu F,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NPM1 mutation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A meta-analysis[J]. Mol Clin Oncol, 2014,2(2):275-281.

论文作者:朱丽林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血液分析仪在急性白血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朱丽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