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号企业——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革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最佳选择论文,字号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与农业割裂的乡镇企业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加工工业畸长,与城市企业在产品结构、技术档次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第一、三产业均不发达。加上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信息不灵,加剧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这种产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陷于与农业割裂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体:一是超小型的农户经济(2.2亿户,每户平均经营0.44公顷土地),二是乡镇企业。农业主要由家庭经营。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哺农业”外,乡镇企业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很少,与农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也不密切。其表现是:
第一,在乡镇企业中,第一产业——农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很低。见下表:
表1:乡镇企业中第一产业的情况(1994年)
第二,乡镇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很少,主要分布在纺织、食品、烟草、酒类、饲料、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木材加工、竹藤棕制品、造纸、橡胶等行业。见下表:
表2:乡镇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状况(1994年)
乡镇企业的这种以非农产业为主,以工业品为主要原材料的产业结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民公社时期,政府曾强调过社队企业要“为农业服务”;改革开放之初,也曾提倡学习东欧的“农工商一体化”,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然而,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还是走上了主要发展第二产业之路,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是,一方面,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不涉足农业,不与农业发生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是舍近求远,到城市去获取原材料;另一方面,城市企业反过来到农村获取原材料,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是十分不合理的,必然造成农业利益的流失、企业交易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对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都不利。现在农业突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农产品相当丰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有了物质基础,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另外,乡镇企业要想实现第二次腾飞,也必须密切与农业的关系,这些都要求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即发展农业及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企业。
二、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新机会
当前,我国农业中潜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其表现为:农业基础脆弱,耕地减少,一些地区农民缺乏种田积极性,甚至撂荒严重,粮食增长后劲不足;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导致农业的衰退。
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转轨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
一是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目前仍延续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主体是实力弱小、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千万家农户,他们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信息闭塞,常常盲目模仿他人的经济行为,从众心理很强,往往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由于农民的市场运作能力很差,不但进入市场十分困难,即使进入了,在交换中也往往出现利益大量流失的情况,他们又无力抵御市场风险。近几年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农产品“买”、“卖”难问题交替出现。
二是规模狭小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二亿多“超小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生产机械化、技术高新化、管理企业化、组织集团化、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最大化相去甚远。
三是农业比较利益低和社会效益高的矛盾。农业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产品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品种更新换代慢、产品需求弹性小,易引起价格波动,易腐烂、难储藏等特性。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有时种地甚至会赔钱。但农业又是维系人们生存、关系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任何产业都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
四是日益严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矛盾。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分离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已成为农村中的老大难问题。城市吸纳能力很有限,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近年也有所减弱。
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危机和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将一个农产品从开始种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包装、保鲜、贮藏、运输、销售一体,各环节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完整产业系列。其特征为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将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种植业中,粮食生产稳定,经济、饲料作物将迅速发展;农业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等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中,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服务等非农产业将迅速发展;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农村工业区及小城镇将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志着我国农村产业开发进入了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中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种新机制。它可以改变传统农业仅仅生产初级产品的格局,依托一个种、养殖基地,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加长农业产业链,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加工化、商品化转化,能够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农业逐渐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农业产业化将使农村经济的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它仍然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但必须要有一个“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若干企业及农户,将农村的三个产业连接起来,以帮助千万家农户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经营形式可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合股等多种形式,通过生产组合集团化,服务社会化,利益契约化,把小农户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农业中现存的矛盾与困难,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充满了新的机会。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山东是率先推行农业产业化的省份,已有30%的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全省肉类、粮食、油料、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220家,实现产值597亿元,带动了占地333.33万公顷的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并连接起600多万户农户的生产经营(武惠恩、王志明:《产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9期)。
外商也看好我国农业这块宝地。上海农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热点。起步于1985年的上海农业“三资”企业,到1995年已有日、美、法、瑞士等国家和港台地区近300家外商、5~6亿美元参与投资,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不仅出现了“洋菜农”、“洋猪倌”,浦东还形成了外商投资的农业生产开发小区。中法合资公司引进法国酿酒技术,用中国的葡萄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人头马XO葡萄酒(参见《生产力研究》1996年第2期)。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核心企业,应当具有实力比较雄厚,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比较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并且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条件。国家已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许多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多年,有较高的素质和实力,又有地缘优势,完全具有充当“龙头”企业的资格。
三、“农字号”企业——乡镇企业产业变革的最佳选择
笔者将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企业定义为“农字号”企业。对乡镇企业而言,三个产业它都可以涉足。它们应当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开发中,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向第一、第三产业扩张,向多元化发展。
在第一产业中,乡镇企业可以发展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里的农业是现代大农业的概念,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农业企业可以生产粮食、棉花和各种经济作物,以适应人们膳食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应从传统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相应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重。
农业企业还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是与家庭经营所不同的。企业化管理有两大特征,一是产权界定必须清楚。种植业最主要的资产是土地,其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归企业,并且应该可以流转,否则不可能形成规模经营。其他生产要素的产权也必须明晰。二是实行经济核算,以盈利作为经营目标,使农业变成赚钱的行业。不能像家庭承包的农户那样,对成本、利润“稀里糊涂”。农业实现企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果,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制度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农业中发生的两个重大变化为发展农业企业提供了契机,这就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行和开发型农业的发展。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部分劳动力已稳定地转向非耕地经营,农业服务队伍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解决农业经营规模狭小,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使农业从小生产、粗放经营、自然经济向大生产、集约经营、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农业转化而发展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股份合作农场,其特征是生产要素(资金、土地、机械设备、技术、劳动力等)折价入股,或集资入股,或由能人牵头引资招股,按股进行效益分配。其优势是通过农户联合,将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成为可能;由于承认不同所有者的财产所有权和收益权,产权关系明晰,可以激励投资,并使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上能够理顺政企关系,规范乡村行政组织的管理行为。
二是自愿结合的联合体,特点是不改变目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或统一核算,或分户核算,户间有偿服务,这是一种过渡形式。
三是农业专业队,以集体经营为主,技术装备、机械化水平、服务组织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经营农业机械,全部服务由集体提供。这种形式要求农村集体实力雄厚。
四是以合作经营为基础的集体农场(村办农场、厂办农场、站办农场)、合作农场,以机耕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机合一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五是家庭农场,以大户承包责任田或通过“四荒”(荒山、荒坡、荒地、荒滩)使用权的拍卖、转让、承包,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
六是农工一体化管理,把农业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将农业生产者纳入乡镇企业管理,与非农劳动者统一分配。
上述几种形式都可以建立农业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
开发型农业着眼于对农业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一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例如粮棉主产区是我国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开发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今后可以发展多种经营,也可以发展经济作物,搞立体复合开发、庭院式综合开发等。二是对新资源,包括对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草坡、水面等资源和农作物秸杆的开发利用。
在国土资源的开发方面。目前,我国除1463亿亩耕地外,尚有宜农林牧发展的荒地5亿亩,宜林果种植的荒山荒坡11亿亩,宜牧业发展的草山草坡6亿亩,宜水产养殖的内陆水面和沿海滩涂2亿亩可开发利用(王云昌:《中国农业剩余的再配置与农村非农化》,《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5期)。这些长期没有开发的资源可以采取承包、拍卖使用权、试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开发。承包时间要长(一般50年),并应允许使用权转让、继承、拍卖或抵押。
在非耕地资源的开发方面。有些偏远的贫困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林业、矿产、生物和水资源。靠山吃山,可以搞经济林、干鲜果品、畜禽、矿产、建材、蚕茧、药材、食用菌等产品。在海洋滩涂,可以建设耕地,也可以搞滩涂养虾、近海牧场、远洋捕涝、内陆水域、加工增值等项目开发。
农业企业在这些开发型农业中是大有可为的。
在第二产业中,乡镇企业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和农用工业。
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水平低、规模小、技术落后,且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发达。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很少搞农副产品加工,这种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带来利益分配不合理。因得不到加工增值的利益补偿,是许多粮棉主产区贫困的重要原因。80年代后期以来,情况有所好转。产区水果、肉类加工已有发展,但精、深加工不够,粮食的贮藏、加工仍落后,国家对棉花控制很严,而城市棉纺织业却普遍不景气。
为此,乡镇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农业资源,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这是农业的延伸和后续产业,能够延长农业生产链,促进农业向纵深发展。今后可以将农畜水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现在兴办这种企业,就不能再搞初加工,一定要搞精、深加工。在产区加工,原料就地取才,成本低,附加值高,可较大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改变单纯卖原料的局面。产区加工,还能适应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农副产品的鲜活性,有利于保鲜贮藏,下脚料可作为饲料、肥料就地投入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做到综合利用、多种经营。还可减轻城市用地、用水、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产区加工,还可适应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加工,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化转移。对产品结构的选择要抓住饮食(生活)方式的发展,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可以发展方便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新型食品、速冻食品、快餐食品、追求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蔬菜汁、果汁等。
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加工工业还有农用工业。农用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物质保障。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依靠农用工业提供的先进的劳动资料和技术装备:包括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农膜、饲料工业等,它们在农业成本中的增加和所需劳动力的减少成正比,使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起始。它包含的内容广泛。以种植为例,就有土地改良(开荒、平整土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库、机电井、排灌机械)、农田防护体系(防护堤坝、闸门、水利枢纽、排洪设施、防护林网等)、农产品仓贮运输和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设施等。它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均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虽然有一定规模的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但均不发达。农用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益都不高,缺乏后劲,有些产品(如化肥)供不应求,假冒伪劣严重。农用生产资料的一再涨价充分说明了农用工业的供求失衡。基础设施也已老化失修,标准低、质量低,普遍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有市场就有机遇。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生产资料,这一广阔的市场使一些农用工业近年成为回报率很高的产业,而且引来许多外商的进入,其中以饲料工业最有代表性。乡镇企业可以兴办农用工业,填补市场空缺,也可以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建筑企业,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第三产业中,乡镇企业可以发展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
过去的农业服务体系,是以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包括农业、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金融信用社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产品经济相联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以生产队集体作为服务对象。改革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需要的是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
一般来说,这种综合服务,需要五大体系: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贮藏加工体系、销售服务体系。这些服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行:政府部门的各种专业经济技术服务、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公司(企业、集团)为农户提供的综合服务、农民协会的服务。乡镇企业可涉足后三种服务,并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搞第一种服务的合作、联营。服务的目的是引导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服务组织必须实体化、企业化。服务质量应当是高的,服务应当是有偿的,服务企业应当是能够赢利的。实践证明,“不以赢利为目的”往往不能持久。
除了上述服务体系,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还可以开辟许多领域。例如,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市场建设,搞活流通,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发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个体贩运等民间购销组织的作用;培育劳务市场,建立职业介绍和咨询服务机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国内外劳务输出等等。
乡镇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到三个产业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公司+农户”中。“公司+农户”是目前人们谈论很多的热门话题。这是一种把三个产业结合起来的新型组织形式,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纳入千万家农户,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和农户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公司可有流通企业(负责购销、冷藏、包装等)、加工企业(收购、加工、销售)、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等。公司与农户互相依存,公司可稳定货源,农户可稳定销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种组织形式还可以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建立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集团。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组建,一开始就进入先进企业组织管理的行列。
总之,乡镇企业向“农”字号企业转化,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三农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