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0)03-0056-05

一、相关研究回顾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了三大历史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1]以《资本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方法、基本原理。二是局限性。由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本身存在某些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特征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已不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扭曲性。它在许多内容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轨道。二是僵化性。它不顾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而照抄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某些具体结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从其积极成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摈弃了传统政治经济学许多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个别具体结论的教条主义观点,实现了拨乱反正;同时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现实出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观点、新见解。从其不足方面来看主要有两大缺陷:一是局部性,即只在某些个别方面而小是全面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传统,只在部分观点上而不是系统地实现理论创新;二是折中性,即在许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理论与传统经济学观点进行折中调和,从而导致逻辑矛盾、理论混乱。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的科学性,缺乏对客观现实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纠正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错误与缺陷,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二是克服教条主义错误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特征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某些过时结论,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与现代创新。[2]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两大课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所肩负的两大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与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必须全面而不是局部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原理,必须系统而不是零碎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其一,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特征,它包括以下四方面主要内容:

一是先进的生产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条件的基本特征就是摆脱了劳动者狭隘的经验局限,自觉地把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先进的生产工艺代替劳动者自身的手艺。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扬弃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形式,是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实行的发达的社会化生产组织。二是市场化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商品交换作为生产者实现其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发达商品生产,生产商品的劳动是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生产实行自发的市场调节,而小是自觉的社会调节。三是资本化的所有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采取了资本这一社会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所有制,劳动采取雇佣劳动这一社会形式。四是以资本所有者为主体,实行资本所有者主导型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占有剩余价值为核心,实行利润主导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

其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经典性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是:生产社会化→管理社会化→占有社会化→分配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新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的联合生产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比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条件,高度社会化的生产组织;二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即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动者社会联合为途径、以劳动者个人所有权为内容的新型个人所有制——劳动者联合的个人所有制;三是人们的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对生产实行自觉的社会调节,使社会生产更好地按比例协调发展;四是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联合起来共同控制社会,管理生产,共同占有和平等分配劳动产品,实行平等合作、民主管理的新型管理制度,实行按劳动贡献分配的新型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依据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客观途径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形式的科学设想。这就是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直接按照计划来经营)和按劳分配(社会按照劳动贡献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及其特征理论,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理解和把握。既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又要反对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具体结论的教条主义倾向,实现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资本论》出版1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新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征。同时,以实行市场经济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也有着许多重要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对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作出新概括,提出新观点,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一)突破马克思关于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结论,提出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新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既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也分析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特征。

首先,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马克思指出,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形式,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说来,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条件是机器生产,开始是用机器进行生产,后来是用机器生产机器。古典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条件,是以机器体系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其次,传统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是以完全自发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来看,古典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普遍实行个人业主制企业制度。从宏观经济运行方面来看,古典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从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古典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和动荡。再次,传统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资本家为中介的间接结合,其具体形式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别资本家的私人资本以及私人资本联合所采取的“社会资本”形式;二是以工人出卖劳动力并成为雇佣奴隶为基本特征的雇佣劳动制度。最后,传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一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专制、资本家的家长制管理制度;二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残酷剥削,完全占有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不仅相对贫困,而且绝对贫困。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资本家的财富和工人的贫困的两极的积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些具体结论,一方面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而提出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是根据传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私人资要等特定历史条件而得出的具体结论。这些具体结论很多只对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适用的、有效的,而不是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的一般原理。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生产条件。20世纪50年代在以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农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现代化,并出现了以电子技术为首的新产业群。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企业组织形式更加现代化和社会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产品品种越来越富于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也趋向更加灵活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大制造商为首、有众多承包商(或供应商)参加的企业网络。二是“计划化”、“福利化”的现代社会生产形式。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政策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即自由市场模式,侧重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日本模式即法人资本主义模式;德国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北欧模式即福利国家模式,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其经济体制革新表现在:首先,不再是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重视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和计划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使其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其次,更加重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三是“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二战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收入较高的劳动者开始购买股票,从而成为企业的股东,作为股权分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股份内部化迅速兴起。股份公司发行小额股票给内部职工,使职工成为小股东。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知识经济的形成,知识开始取代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此出现了知识资本化的现象,即把人们的知识和知识劳动的成果直接转化为资本,并使其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而参与剩余索取,分享企业利润。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使工程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凭借知识、技能或专利而从企业直接获取相当比重的股权,成为企业重要的股东。四是“民主化”、“分享化”的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单纯靠计件工资和严惩来役使雇员的泰罗制管理模式已经过时,工人不再只被当做机器的附属物严格管理,新的管理模式被称为“人本管理”。不仅如此,现代资本主义企业还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广泛实行了民主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劳资矛盾,普遍推行了工资集体谈判制度,试图改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或企业的“剩余”完全为资本家所占有,因而形成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立的利益关系。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资本家不再独占剩余价值,而是让工人以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或收益分享制(即年终根据企业利润实现情况而发放的奖金)等形式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分享制的分配制度。从总体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呈现出一定的“民主化”与社会化的特点。现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朝葫芦型发展,即两极分化严重、中间阶级越来越小,而是呈橄榄型或菱角型,即中间阶级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它应当而且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我们应当而且必须突破马克思关于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已有结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解决两大重要问题:一是究竟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二是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性质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态度是应当从实际出发,敢于突破那些已经过时的具体结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问题上,应当摈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非此即彼”、完全排斥的错误观点,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部分质变,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已经具有“亦此亦彼”的密切联系的新观点。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都已经发生了许多重要的部分质变,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自我调节与自我扬弃,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这就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将最终脱落,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最终脱颖而出。从其历史地位上看,现代资本主义极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形式。

(二)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教条化观点,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清除那些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结论的教条化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我国实际国情,我们应当在四个方面突破那些照搬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体结论的教条化观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3]

首先,应当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将实行“社会大工厂”的具体结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就其本质来说,社会主义生产组织是社会化的生产组织;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社会化的生产组织还不可能是囊括全社会的“社会大工厂”,而只能是在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基础上而形成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因此,我们应当摈弃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社会大工厂”的错误观点,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而选择适当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在实践上,应当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十六大精神,积极进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缩小国有经济存在的范围,减少国有经济存在的领域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此,除了一些中小企业出售改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外,相当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应当通过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改制为民营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4]115-125就目前来说,应当克服那种主张实行“民退国进”的错误观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民营化为核心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其次,应当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实行“产品—计划经济”的具体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形式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此,不仅要摈弃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化观点,而且应当摈弃那种试图把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机械对接的简单化观点。应当明确认识到,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劳动的社会性与社会调节的自觉性还不可能通过直接的产品生产和全面的计划经济这一具体形式来实现,应当而且必然要通过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这一新的形式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只能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应当清楚地看到,我国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完全是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而设计与建立的,是计划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计划型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排斥市场经济的。这样,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当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全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努力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全面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构造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市场社会主义,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公民社会主义。全面地实现市场化的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再次,应当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实行“社会所有制”的具体结论,实现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此,必须克服以“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教条化观点。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关于“社会所有制”的观点,是以生产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客观条件的,因而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新观点。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精神,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在我国现阶段,以股份合作制与公众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劳动者股份制,一方面能够使劳动者通过社会联合的途径真正成为所有者,真正实现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从而建立起劳动者联合的个人所有制;另一方面,它能够实现企业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因此,劳动者股份制既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又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而应当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我们应当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变革,确立市场型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为此,我们不仅应当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所有制”的具体结论的教条化观点,而且还必须坚决清除把国家所有制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等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确立劳动者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新观点。

最后,应当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具体结论,实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具体说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应当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所有这些,都表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观点在理论上已经逐渐确立起来,在实践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新观点。这是因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平等性(按同一尺度进行分配)和效率性(按照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配)和承认劳动力要素个人所有权(默认不同等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天然特权”)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另一方面,它符合我国现阶段个人已经广泛拥有生产要素所有权和劳动力、资本、技术与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已经全面商品化、市场化的客观现实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确立按贡献分配这一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收稿日期:2010-03-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