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黑斑病、糠醛心三大病害的精细防治_红薯论文

甘薯根腐病、黑斑病、糠醛心三大病害的精细防治_红薯论文

细解红薯根腐、黑斑、糠心三大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斑论文,红薯论文,大病论文,糠心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又称烂根病。从根尖或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而后大部分根变黑腐烂。地下茎被感染形成黑斑,表皮纵裂。严重时发病组织疏松,病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发黄或发紫皱缩,增厚变脆,遇干旱或日晒叶片萎蔫甚至干枯脱落,生长停滞,造成大片缺苗甚至绝收,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很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病斑初期表皮不破裂,至中后期纵横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底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形成一层新表皮。储藏期间病斑不扩展,病薯无苦味,煮食无硬心。

      发病规律:

      春薯栽后15~20天发病,30~40天开始严重,50~60天达到发病高峰。夏薯发病速度快,5月下旬至8月,9月中旬以后随气温下降,病情有所减轻。发病温度20℃~30℃,适温27℃,土壤含水量10%以下利于发病,所以5月中旬以前土温低于20℃,土壤含水量高于10%,一般不发病,5月中旬以后,土温高于20℃,干旱年份发病重,浇水能减轻发病。沙质瘠薄土壤发病重于黏土肥沃地。连作地菌量积累多,发病严重。不同品种,抗性不同;晚栽发病重于早栽,夏薯重于春薯。

      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红薯根腐病主要是靠土壤传播的。病菌主要分布在45厘米以内土层。

      2.土杂肥传播。病区带病薯茎、根、薯块沤肥或作饲料,使土杂肥大量带菌。

      3.病株残体传播。每年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是使土壤菌量积累和传播的重要原因。

      4.种薯、薯苗传病。用病薯或在有病苗床上育苗,都能使带菌传病。随着调运病苗,病菌就可以在无病区繁殖传播。

      5.流水传播。流水带病菌是近距离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如商薯19、济薯21、徐薯25等。

      2.清洁田园,处理病株残体,晒干烧掉;不用病薯做种薯。

      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深翻改土,适时早在壮苗;发病盛期前,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

      4.轮作倒茬。发病重的地块实行红薯与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轮作倒茬,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5.建立无病留种地,杜绝种苗传播。

      又名黑疤病、黑疔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红薯死苗、烂床和烂窖的主要原因。含有毒素莨菪素。牛羊吃后可引起气喘病,导致中毒死亡。整个生育期和储藏期间都可发生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和薯苗茎基部,自然条件下,绿色部分很少发病。

      苗下部白嫩部分易受感染。茎基的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当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层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表面粗糙,生出刺毛状突起物,有时产生黑色粉状的厚垣孢子。发病严重时,造成烂床、死苗。

      大田生长期:

      栽插后7~14天,病苗基部叶片脱落,蔓不伸长,根部腐烂,仅剩下纤维状物,随即枯死。病株薯块带病,特别是薯拐部分,常有椭圆凹病斑薯块受害,多在伤口处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病斑,初为近圆形,后扩大为不规则形,轮廓明显,中央稍凹陷,有时可见到黑色刺毛状物。切开病薯,可见病部薯肉变青褐色或黑绿色。病薯块有苦味。

      薯块感病,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白色小点,随之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性病斑,中央也产生刺毛状物,病薯块易被其他真菌和细菌病害侵入,引起各种腐烂,造成烂窖。

      发病规律:

      9℃~35℃发病,25℃最适。土壤湿度大,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潮湿,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土质疏松的地块发病轻。生长期干旱,后期雨水多,引起薯块生理破裂者发病重。在拔苗和收获、运输、入窖过程中机械损伤,发病严重;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以繁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储藏为保障。

      1.消灭病源,做好“三查”“三浸”“三防”工作。“三查”,育苗时查出病薯块不上床,栽插前查出病苗不下地,收获时查出病薯不入窖。“三浸”,育苗前用药剂浸薯块,栽插前浸薯苗基部,入窖前浸薯块。“三防”,防调进病薯、病苗,防调出病薯、病苗,防病薯、病苗在本地区传播。

      2.建立无病留种田。春薯地剪蔓头,采苗圃或露地苗床高剪苗来获得无病薯苗。

      3.培育无病壮苗。

      4.温水浸种。精选种薯,剔除病、虫、伤、冻薯块,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

      5.药剂浸种浸苗。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苗10分钟,或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700倍液浸种或浸苗基部10分钟。

      6.高温处理。种薯上炕后头3天将床温提高到35℃~38℃,以后将至25℃~28℃。

      大田防治:

      1.防止病苗下田。

      2.高剪苗。离苗床6厘米处剪苗。

      3.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安全储藏:

      1.适时收获。10月10~25号收获,霜降前收完。过早影响产量,过晚易受冷害、冻害。

      2.剔除病薯。带伤、浸水、虫咬、露地青等薯块不能入窖。

      3.保持窖温10~15℃。

      4.旧窖消毒。铲除旧窖土,或用硫磺熏窖或喷施1%的福尔马林或多菌灵消毒。

      5.药剂浸薯。入窖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浸薯10分钟,捞出晾干入窖。

      红薯茎线虫病又名“糠心病”、空心病、油梆子等。此病不仅在田间危害,直接影响产量,还可在储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导致烂床。是我国检疫对象之一。

      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蔓和薯苗。凡被线虫寄生危害处,内部组织均呈褐白相间的疏松花瓣。

      薯苗被害,多在近地表处,外观变青,没有明显的边沿和病斑。剥开茎部可见黑白相间的“糠心”,严重者糠心到顶。

      薯茎受害后,主茎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严重时糠心可达顶端,病株茎蔓变短,叶片失绿,主茎生长点干缩。一般多发生在近地面5~10厘米处。

      薯块受害,如果线虫是由土壤通过皮层侵入的,则发病初期皮色稍变蓝色或蓝紫色,最后皮色变成暗紫色,并多龟裂,称为“糠皮”。如果线虫是由种薯和种苗带病传染的,则一般是侵入薯块中心,由内向外扩展,内部呈白色“糠道”,后常因杂菌侵染而形成“褐色通道”,称为“花瓣”“糠心”。这种薯块外表无变化,但重量大为减轻,用手指弹有空响。如果线虫是由土壤和种苗混合传染的,则症状特点是表皮,薯块心部同时被害,症状明显,有时造成整个薯块“干腐”,或与软腐病菌同时发生,造成“湿腐”。

      茎线虫的生活习性:

      红薯茎线虫可以终年繁殖,所以,无论是红薯生长期,还是储藏期均能为害。自产卵孵化至成虫,完成一代需20~30天。

      “抗冻怕热喜温和,喜湿耐干抗药力强”。2℃即能活动,7℃以上可以产卵、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35℃以上不活动。因而大量繁殖,侵害为春秋两季。茎线虫抗寒性强,在-2℃地温经1个月仍全部成活,在-25℃时经7小时死亡。在51℃经24小时或49℃温水浸10分钟则全部死亡。红薯茎线虫喜湿,抗涝性强,对干燥环境忍耐力很强。茎线虫抗药力强,许多杀虫剂无效。但甲基异柳磷、辛硫磷有一定防治效果。

      发病规律:

      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阴坡重于阳坡,丘陵旱地和沙质壤土地发病最严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红薯茎线虫为内寄虫,虫态不整齐,传播途径多,存活年限长,因此防治上的环节多,必须环环相扣,节节把关,连年防治,才能消除。

      联系电话:0311-8850500

标签:;  ;  ;  

甘薯根腐病、黑斑病、糠醛心三大病害的精细防治_红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