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接任初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我所理解和体会到的杜朗口教学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改革,有了一点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第一,需设计好学案。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在“杜郎口模式”实验中,课堂教学被分成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三种课型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预习课是展示课和反馈课的基础,如果预习课没有上好,展示课和反馈课则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了,也不可能上得好。因此在预习的环节,我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预习课中,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老师发下导学案之后,不是先看课本,围绕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急匆匆的忙着看参考资料,直接找答案。这样得来的答案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是“学生不注重文本阅读,而过分依赖参考资料”的问题,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如何解决呢?这就要我们在预习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去钻研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如,在开始时可以让同学们先看完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发导学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背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背,并且经常检查,以便使学生养成习惯。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自我预习的指导也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但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朗读。时常朗读很必要,它可以训练语感,还可以帮助你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诗歌、散文、文言文等。读哪些内容呢?“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自读提示”,然后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
二标记: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心到、眼到、口到还不够,手也必须到。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
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当,当然,课下注释和课后读写更不能遗露;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有关对课文的评价,分析等。这样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查写作背景可以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帮助你理解了课文,还帮助你温习了历史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四质疑: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你讨论的重点。展示课上,通过师生的互动,你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补自己的不足。
第二,备课要备学生。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要做好“备课”和“备学生”这两项工作,设计好导学案。备课首先是就是阅读课文、教材、教参、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其次是“备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师生互动活动等相关教学设计,并要对在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要有所预测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与方法。最后就是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符合学学生实际、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拓展创作的导学案。这是上好“杜郎口模式”实验课堂的一大关键,是上好展示课和反馈课的基础。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真正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应少,学生活动应多。预习、展示直至解题反馈,学生始终是主角。然而我发现,学生拿到分到的学习任务之后,也像我一样的由小组长又把任务细分成几部分,组员们分别完成任务等待展示,缺乏组员间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上的的讨论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合作的认知过程。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的认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协作,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融洽关系,从学生的多样问答中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则可以从中获取新意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第四,教师的主导作用。
1.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学生认知程度的差异,在学生对课文同一问题的解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有些可能还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立刻统一观点,甚至是推翻不同于课文主题的观点,都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讨论问题时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学会表达交流,有时还有必要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纠正、补充或提升。教师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所采取的方式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参加讨论的成员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语言和姿态,力求以最平等最亲和的态度融入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放得开。教师应使用询问征求的语言与语气,不居高临下,不扮演权威。例如,教师可适时使用“我认为……你认为呢?”“你说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一类的句式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不到权威的束缚,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激励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参与,使学生的讨论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
3.适时、恰当的评价。适时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论文作者:樊君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师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反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