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杠杆再次撬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杠杆论文,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又降息了!
这是从1996年5月以来连续第7次降息,人民币利率已处于50年来最低水平。如果两年前您存入银行100元现金一年下来可拿9.18元利息, 那么,今天同样的100元也就只能拿2.25元利息了。
多次降息,显示了中央银行运用间接手段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得心应手,有人说戴相龙这位“降息行长”已实至名归。尽管老百姓对降息已能平淡处之,见惯不怪。但是第七次降息仍然给证券市场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鼓励,当日股市和债市双双走强,成交放出天量,尤其是大盘国企股板块的崛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次降息为哪般
连续7次降息,可谓顺势而为。
其实,关于降息的传闻一直就没有停过,特别是今年3 月“两会”结束后,更是风声日紧。有人说,始于5月下旬的股市“井喷”行情, 就在一定程度上与降息预期有直接关系。本来嘛,降息,既有“空间”,又可“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呢?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一国的适度年利率应当在2%—4%之间。此前,尽管6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已分别下调50%和30%,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调低的起点是1993年为治理通胀而连续几次大幅提高利率而达到的一个较高平台。而当通胀得到控制后,物价下降在前,调整利率在后,实际利率在连续6次降息后仍未从高区域回落,尚处于20 年来较高水平上。进入4月份,我国物价继续走低, 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5%和2.2%,拿一年定期存款来说,虽然其名义利率为3.78%,而其实际利率则达7.28%和5.98%的高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明眼人早已看出降息的空间,持币等待消费的人已不在少数,尤其是欲借款买房、买东西者,盼望降息的心情很迫切。而占储蓄资金30%的城乡个体户和各种机构手中暂时找不到投资出路的、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的经营资金,也在等待投资机会。
与物价下滑相伴的,是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 这一数字目前已近6万亿元。由于储蓄在资金流动中是轴心环节,一方面可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可转化为消费,所以几年前,3万亿储蓄存款被视为“笼中虎”, 生怕一不小心,这只“虎”发威,再来一次类似1988年的大抢购。现如今,这只“虎”肥起来了,却也懒下去了,任凭6次降息的百般引诱, 死活不出笼。
近6万亿元的储蓄意味着什么? 它可以买下我国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维持我国居民近两年的消费,已经占到我国银行所有存款近60%,占GDP近70%。尽管资金转化受阻的原因多多, 但重要原因还是实际利率持续上升。这就抑制了居民消费与投资,当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在当前赤字财政难以撬动8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投资、 消费两不旺,通货紧缩日显的形势下,降息无疑是雪中送炭,利在当前,功在长远。
降息效应何处显现
前6次降息,特别是去年3次降息后,股市不涨反跌,银行存款持续增加,使人们对利率杠杆对调控经济的作用产生怀疑,“流动性陷阱”之说随之而来。这也成为此次降息前业界普遍关注、议论和犹豫的焦点。那么,降息到底有没有用,第7次降息用处会有多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字:贷款利率每下调1 个百分点,企业可以从中减少利息负担500亿元左右,6次降息为企业减少付息成本2630亿元,去年3次下调利率,使工业企业财务费用比上年下降3.1%。应该说,这对于目前投资普遍无热点、亏损面扩大的企业,特别是平均负债率高达80%的国有企业是一剂“强心剂”。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降息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减税,而且数量肯定要大于减税,就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以及保障职工生活水平而言,减税政策被普遍推崇,降息作用却被认为无效,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套用经典经济学的概念,我国还没落入“流动性陷阱”里,而是出现了“流动性约束”。可以说,在去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国内遭遇百年不遇自然灾害的背景下,3次降息对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抑制股市下跌空间是功不可没的。这就如同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了3 个馒头以后,还是感到饿,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就此断定这3个馒头没用,6次降息末能使中国经济这个饿汉吃饱,但毕竟大大降低了饥饿感。
另有此间观察家认为,6次降息所以未达到预想结果, 是由于降息的幅度没有赶上物价下降的幅度。况且降息仅仅是启动经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不能指望单纯降息本身带来直接明显影响。而在当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冲锋陷阵一年有余的前提下,及时配套跟进降息这一重要的货币政策,对刺激内需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视。打个比方说,以前出台的包括6 次降息在内的调控措施已将国民经济这锅“水”烧到了99度,或许再加上第7次降息这1度,就能沸腾。
有了上述铺垫,第7次降息的作用已不言自喻了。 利率调整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直接和迅速,在降息当日就已被证实。降息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和提升股市整体质量。据调查,前6次降息过程中, 上市公司非募集资金在经营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降息契机,给企业输入新鲜血液,解了“燃眉之急”。有一些上市公司用银行借款先启动计划投资项目,以减少等待募资浪费的时间,等募资到位,还债、建设两不误。
降息还减轻了负债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的利息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同时获得廉价中长期贷款。资金密集型上市公司,如以电力、基础设施等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也因此降低项目的资金成本、提高了业绩。可以说所有上市公司都从中或多或少得利。降息加大了上市公司的筹资空间,使其开始大大方方地投资。
较低的利率水平还将会吸引巨额储蓄资金进入股市,目前,近4000万中小投资者是支撑我国股市的中坚力量,今年4 月底股市整体市盈率只有30倍,年投资回报率超过3.4%,高出现今一年期定期存款2.25 %年利率1.15个百分点,而绩优股分红派息的比例则远远超过银行存款投资回报,这对于近6万亿元储蓄存款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降息也将提高国债投资的实际收益率水平,是那些担心股市风险、又不甘于银行存款低收益居民的最好选择,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相应的国债品种收益率仍维持在高于近1个百分点的水平上, 投资价值不言而喻。而银行降息还将使国债利率随之下调,减轻中央政府债务利息负担,有助于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
千万不可小瞧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去年股票市场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筹集资金840多亿元。这笔巨款可不是“虚拟经济”, 而会形成实实在在的实物投资。这些投资也会产生“乘数效应”。据统计,去年发行新股或配股的上市公司资金有一半以上被用于技改及新扩建项目,以加强主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一个繁荣的股市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更可以大大刺激投资者消费热情。
降息引来活水,将会激活市场,改变当前惜贷、惜借、惜购并存现象,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把经济带入良性循环。香港今年连续3次减息促使资产价格上升,市民消费信心恢复,投资热情高涨, 股市、楼市向好,进而带动了经济复苏。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降息将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开放的经济中,降息是一个利益问题,是需要在内外均衡中进行利弊权衡的两难选择问题。本币利率的对内调整将可能影响到货币的对外汇率。从理论上说,降息将会对汇率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如担心可能引起外汇黑市活动泛滥、逃套汇增加等等。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还需将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特别是美元利率加以比较。
今年3月,中央银行调高了国内美元存款利率后, 一年期美元存款年利率从3.75%提高到4.66%,从名义利率看,远高于人民币同期存款年利率2.25%。但是,除去美国国内1.5%的通胀率,其实际利率仅3%多,而我国今年4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比上年同期下降3.5%,消费价格下降2.2%,降息后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利率仍达5.75%或4.45 %的较高水平。
有人提出,老百姓看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但是要看到,人民币名义利率低于美元名义利率的情况在前几次降息时也有过,如去年7月1日第5次降息后就出现人民币名义利率相对略低的情况, 但由于物价的走低和降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在去年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都能够抵御住了危机侵袭,持续呈现稳定态势。相比之下,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均有好转,人们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大大减少,加上我国还有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这道“防火墙”,所以,如果说降息对汇率有影响,那也是有限的。
从长期看,降息有助于启动国内经济,对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有利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现在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利率差距拉大了,但人民币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套利机会相对要小一些,所以提高外币利率后,我们对外汇储备将保持稳定有足够信心。
那位曾准确预测出亚洲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很赞赏中国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在于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他说,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30年代大萧条,意义重大。
连续7次降息已构筑起一个低资金成本的金融环境, 这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从而形成对证券市场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有专家提出,目前低物价水平条件下,正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适当放松银行利率管制,利率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并建议尽快放开贴现率,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存款利率也可允许有适当幅度的浮动。而酝酿已久、呼之欲出的统一货币市场建设,将使券商在同业拆借市场享受到“国民待遇”,这对证券市场无疑又是一个实质利好。
(记者:于力。原载《中国证券报》。)
标签:利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杠杆比例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银行论文; 实际利率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降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