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中华民族论文,伟大复兴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刻论述了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四个必须”。这是继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之后,对如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的方法论式的阐述,对我们一以贯之指明了方向。同时,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又反复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足有9次以上,并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1]笔者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
一、“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的内在统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二是两者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理论武器。
1.“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001年7月,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更加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精辟论述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把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创造性地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精神和本质规定性,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本质联系。第二,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第三,紧紧围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等关键问题,突出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时代要求。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这三个文明高度发达、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整个报告涌流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望和万丈豪情。由此可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何等重要。为此,我们也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江泽民同志之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这种复兴与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任何一次辉煌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有先进的精神文明,更有高度的政治文明,三个文明要协调发展,齐头并进。这是以往的任何一次辉煌都无法同日而语的。具体而言,这种“伟大复兴”至少包含以下内涵:第一,中华民族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到21世纪的中叶,争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的程度。第二,中华民族要有先进的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尤其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5]使中华文明立于世界,跟上时代,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第三,中华民族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平,巩固和完善我们的各项基本制度。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是治党和治国辩证统一关系的集中体现,都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发达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高度的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的横向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践:三个代表”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理论武器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6]这一论断深刻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到了近代,中国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并很快大大落后于从近代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西方各国。落后就要挨打。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用它们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遭受欺负、备受屈辱的悲惨境地。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明确宣布,她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历史证明,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都始终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的大旗,深人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探索革命的具体道路,同广大人民一道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人身陷牢狱,英勇就义。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彭湃、陈延年、恽代英、赵世炎、张太雷等革命先烈就是其中的代表。据统计,全国有名可查的烈士有370多万人,仅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的就达76万人,其中32万人是共产党员。方志敏、刘志丹、黄公略、左权、杨靖宇、赵一曼等同志就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而壮烈牺牲的光辉典范。建国后,广大共产党员为了各族人民的利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凯歌,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李向群等同志就是其中的典范。近年来,全国务条战线评选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中,85%以上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在保卫祖国、抢险救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显示了共产党员忠诚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色。80多年奋斗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能够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2)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历史,既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不息的历史,也是逐步探索和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内在联系。虽然以前没有明确提出“三个代表”,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三个代表”,并将之作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我国逐步沦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惨痛境地,贫穷、落后、灾荒、军阀混战和外来侵略,构成一幅幅悲惨画面,国际上更是没有地位。其间尽管有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奋起抗争,却成效甚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扫清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障碍,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尤其是,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奇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7]可以说,没有“三个代表”的探索和实践,不可能出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不可能出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不可能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实践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创新和总结的基础上才得以诞生的理论。她集中了千百万中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智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三个代表”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8]可以说,“三个代表”,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建党理论,同时也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
二、实践“三个代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作用
当前,实践“三个代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实践“三个代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文明”的推进作用必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切联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时,国际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我国将长期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实施的“西化”“分化”图谋的挑战。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前,必然也必须经过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所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奋斗目标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情况将直接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强调:“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0]以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情况将直接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那么,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必将极大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三个文明建设。
(1)“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使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为建设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固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不断解放生产力,扫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尤其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
(2)“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又是行动准则,是政治文明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标志,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谈不上政治文明,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要使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创造长期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政治复兴,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思想,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文明。
(3)“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使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较之以前有长足的进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要不断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于我有用、适合于我的文明成果。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丢掉了民族文化的瑰宝,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十六大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要思想,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先进部分的弘扬,吸收借鉴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
总之,“三个代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只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只有建设先进文化,不断前进,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才能真正成为民主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政治复兴。而所有这些,都聚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时期。因此,忠实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尤其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全面复兴夯实基础。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实践报告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