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第一中学轮班管理的实践与探索_分层教学论文

台州第一中学轮班管理的实践与探索_分层教学论文

台州一中走班管理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州论文,一中走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走班制是尊重个体差异的结果

       2012年浙江省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2014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都要求高中教育更加尊重学生个性,核心是“选择性教育”理念。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选择性教育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学生选择、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是当下课程改革的重点。浙江省台州一中作为首批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生源为当地最优秀学生,但从中考总成绩来看,生源总体呈扁平化结构,这其实更利于行政班教学。我们对高一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后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出现了偏科现象。而偏科也影响了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不少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校本着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念,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机会的基础上,让高一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并实行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二、走班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兴趣、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分学科去对应层次班级上课的学习模式,传统行政班保持不变。新课程方案规定了共同的必修课程和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学分描述管理学生的修习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课程和任课教师,选课成为必然。至于分类分层走班制,完全是选课制的必然结果。走班制的原则主要包括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择优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的,要因材施教;自主性原则是指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流动性原则是指有竞争的机制,允许流动;择优性原则意味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最优化地调配教师;整体性原则是指将全年级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选课走班”的终极目标是整体的全面进步。

       三、如何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教学

       1.划分学部设置教学班

       年级班数较多时,全年级大规模走班,教学管理难度大,容易失控,从而减弱教学效果。目前班级多的高中学校生源质量一般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有双重点班,即重点高中的精英班,有为重点大学输送人才的实验班,为一般本科及技术学院输送合格新生的平行班,甚至还有借读生(或赞助生)等。由于生源质量区别显著,所以要按学部进行分层编班。我校各年级分为三个学部,即实验部(6个班级)、平行一部(7个班级)、平行二部(7个班级)。实验部由6个行政班组成5个教学班,平行一部、平行二部由7个行政班组成6个教学班,理论上,教学班数不超过可用教师最大数减去1。学生按学部分层组班,实验部语文、数学、外语基础公共课组建一个C层班级40人,其余为B层,其余学部分为A层、B层。七选三科目,对学考科目(非高考科目),按人数组班,不分层。对选考科目(高考科目),实验部分B层、C层,C层一个班,其余为B层。其他学部分A层、B层。视学生选课而定,原则上建班的标准为30~50人/班。

       2.分类分层选学科

       根据我校实际,心理组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对学生性格、兴趣、能力等几个维度进行专业心理测试,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根据学生中考、新生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学科成绩综合分析,确定各层次成绩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职业倾向,自主填报志愿,自主选择各学科层次的教学班;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业成绩,允许学生自主提出申请进行换层,即遵循心理测试、学业水平测试、学生自主选择、定期流动调整、规范管理保障的分层原则。

       目前语文、数学、外语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层;选择性科目先分类再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层走班;音乐、体育、美术按学生兴趣特长分层。A层为学科知识基础较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毅力,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B层为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学科水平中等的学生;C层为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学科水平较高的学生。

       3.对表入座找班级

       行政班编有一张周课表,学生根据上课的科目便能找到上课教师和教学班。如同考生找自己的考场,教师找自己的监考考场。先排课表,走班上课时,由于全学部学生都要走动,最好安排同一学科教师同时上课,比如第一学部第一节为物理,第二节为化学,而第二学部,第一节为化学,第二节为物理,相互捆绑,交替排课。其余学部排课以此类推,这种模块化的排课与传统排课相比更为方便。某个学部课表先排下去,其他各部只需做排列组合式的调整就可以了。因为某节课同科教师都去上课了,所以编排教学班的数目最好小于任教教师数目,便于同组教师代课。我校行政班每班40人左右,7个行政班缩小为6个教学班,每班增加6~7人,还是可以实施的。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关于如何编班,学校先将学生选择意向以代码形式填涂在机读卡上,教务处根据机读卡反映的信息,结合学部情况,组建教学班。编制行政班学生走班课程一览表,包括原行政班学生班级、学号、姓名、学科班级类别、学科任课教师、学科上课地点等具体信息。还要编排按行政班级的课程表,如某班某节课为物理,学生就去自己的物理学科教室即可。

       教学班学生分配好后,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和教师教学风格,调配教师的任教班级,再编排立体式课表发给任课教师,课表包括上课的楼层位置、教学时段及任教班级人数。

       4.管理方式立体化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行政班有一个班主任,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走班制教学把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学生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也就相应加大了学生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上课,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管理难度变相增大。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在走班时对学生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主任与教学班主任协同管理。行政班主任主要负责课后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活动的管理,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任课教师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责任。

       教学班主任将学生出勤情况、听课状况和作业情况反馈给行政班主任;行政班主任要将学生心理、行为规范等情况与教学班主任及时交流。同时也确立教学班长(又称学习班长),教学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卫生、班内秩序。确立教学班课代表,主要帮助教师收交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同时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学校准备构建必修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可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四、完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

       分层走班的优点表现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个大问题。科学的教学评价既能方便管理,又能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

       1.学生评价

       (1)质性评价。由行政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出勤、自修表现、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做出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学生的变化、进步都会在教师评价中体现出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警醒与激励作用。

       (2)综合分层评价。当前教学评价过多采用分数线性排序,难以反映学生在群体中的层次差异。为此,我校在各年级段推出了综合分层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综合”是将高一年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学科成绩,运用计算机程序筛选出学生个体最强三门选考学科,加上三门必考学科成绩,模拟“3+3”高考成绩,并统计出他(她)在同类别考生中所处位置。“分层”是指改变“分数线性排序”的做法,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以后,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做出区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将原来的按分数计算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测量,转变为按群体中所处层次分等的相对性测量。选考科目按等级重新给学生学科成绩赋分。我们认为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学生成绩,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同学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避免因“几分之差”形成思想负担。将这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他们还可以了解自身的学科特长,可以作为选考科目的参考依据。

       2.教师评价

       (1)满意度评价。学校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对任课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内容包括师德表现、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学生交流等维度。评价的目的是诊断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过程。教师评价不只看教师的教学成绩,还要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什么,缺失了什么,应该补足什么,这样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己。

       (2)成绩增量评价。通过构建学生发展评价模型,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给出每个教学班、行政班的考试增量指标,并以此监控教学质量,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服务。

       (3)综合量化评价。从职业道德、工作量、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教学业绩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同时,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主管领导等对教师进行多方面评价。

标签:;  ;  ;  ;  ;  

台州第一中学轮班管理的实践与探索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