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是医院急诊科常见疾病,指的是手部组织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损伤,在所有急诊创伤中,手外伤患者可占总例数的17~29%,而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手外伤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于患者而言,手外伤属于突发事件,一时间难以接受,很容易出现惊恐、焦虑等负面情绪,再加上手部的神经末梢十分丰富,发生损伤后会产生强烈疼痛感,并会引起感染、休克等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治疗同时对手外伤患者实施相应急诊护理措施相当重要,能够起到治疗辅助效果,帮助患者更快速病情恢复。那么,你知道急诊手外伤护理措施应当怎么实施吗?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加深人们的理解。
急诊手外伤的致伤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绝大多数患者手外伤发生主要原因为,工作期间所使用设备出现故障、操作失误、不熟练操作过程、未提前设置防护措施等,其中占比例最大的便是对操作过程不熟练,可能同自身学习不足、单位缺乏教育指导、未开展岗前培训等因素存在较大关联性。除此以外,熬夜加班、注意力不集中、白日疲劳作业等,也是导致手外伤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对从事饲养业、养殖业人群来说,动物致伤也是造成其手外伤发生的原因之一。临床上通常将手外伤分为皮肤损伤、骨折、神经损伤、肌腱损伤四类。
如何评估急诊手外伤?
急诊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手外伤患者身体状况、受伤部位情况,以便为医生治疗方案制定、护理人员护理计划实施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入院就诊后,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对患者手部受伤处仔细、认真检查,对其受伤情况准确掌握,若有必要可实施X线检查诊断,所得结果数据详细临床记录,方便医生随时翻阅了解。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疾病史进行询问,若患有心脏疾病,予以心电图检查;若患有糖尿病,检查其血糖指标低;若有凝血功能障碍、失血过多情况,及时血型、血常规交叉实验检查,同时注意对患者的其他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测量,观察当前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完成上述操作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医疗保险、宗教信仰等基本信息资料全面掌握,这样可对病情、其他因素影响情况更好的了解,以防上述哪一或哪些因素对临床整体治疗效果、预后改善情况造成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手外伤患者是因遭受外力而发生损伤,到医院就诊时通常有流血多、疼痛感强烈等表现,希望能够及时得到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帮助,有效止血、止痛。护理人员要首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片评估,若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遵医嘱给予适量止痛药治疗;若疼痛感相对较轻,可实施松弛疗法,让患者有规律性的放松全身肌肉,缓解因疼痛而引起的肌肉紧张、疲倦等表现。由于不良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恐惧、疼痛等心理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病房清洁、布置,确保安静整洁、干净舒适,进行室内温湿度调节,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光线调节,确保柔和不刺眼,床单定期更换,保持其干燥清洁程度。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协助其体位变换,将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床头,保证其随机能够到,并注意集中护理服务,尽量在药效显效时限内完成护理活动。另外,护理人员应在各项治疗实施前向患者解释治疗操作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消除患者疑虑,帮助其减轻不安焦虑感,一定程度上提高身心舒适度、减轻创伤处疼痛感。
心理护理:急诊手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疼痛折磨、对治疗预后效果的担忧,很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发怒、烦躁甚至排斥等不良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管观察患者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首先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对患者的鼓励、安慰态度,与此同时对其伤情、用药方法、治疗手段、治疗重要性与安全性、预后效果等内容详解,告知患者无需担忧,帮助其消除心中疑虑、缓解心理压力,明白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治愈、预后效果改善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换药护理:感染控制在急诊手外伤治疗中十分关键,只有有效改善控制才能够对患者实施早期手功能锻炼指导,最大程度促进手功能恢复。而伤口换药护理措施的实施便是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伤口情况,一旦有发绀、红肿、发凉、苍白、渗出等异常表现,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及时从旁协助处理,避免对患肢功能恢复造成影响。
康复护理:手术是手外伤常用治疗手段,能够让患者的手部功能更好的恢复,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能够促进手功能更快速恢复,所以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功能锻炼指导,通常情况下,术后的1~2周让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术后2~4周实施限制性早期活动,术后4周~3个月根据恢复情况予以适当主动活动锻炼指导,而术后的3~6个月骨折患者的骨折处已愈合,可除去外固定,实施抗阻训练指导,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强度。对骨折患者而言,在铝板、石膏外固定期间,护理人员可对其实施手指屈伸活动指导,健手对患手手指进行被动屈伸活动,但要在可耐受范围内,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时间为5min/次,2~3次/d。根据恢复情况,患者可将被动运动逐渐转变为主动运动,指间关节、指关节做屈曲活动,在可耐受范围内逐渐加重力道;若为肌腱损伤患者,在实施肌腱吻合术治疗4周后实施主动运动锻炼指导,待肌腱松懈24h后予以肌腱滑动练习指导,锻炼过程中患者可在耐受程度范围内逐渐扩大肌腱滑动范围,直至最大程度,注意循序渐进,20~30遍/次,1~2次/d。术后12周,患者可通过不同握力、握法练习进行手功能锻炼;若为神经损伤患者,在神经吻合术治疗3周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主动活动指导,术后6~8周让患者使用握力器、健身球等进行抗阻练习,程度由轻至重,循序渐进,患者手指应在可耐受范围内尽可能做伸缩动作,能够提高其手指灵活性,不断增强肌力,促进功能恢复。
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指导,予以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发放,图文并茂,对康复方法进行直观展示,既能够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又有利于患者通过直观方式进行功能锻炼。出院时对患者实施出院指导,当手肌力、关节活动有所恢复,患者便可通过拉、捏、抓、握等小动作实施功能性练习;当手功能明显恢复后,可练习穿衣、进食、梳头等日常生活动作,但要注意适度,有循序渐进的过程,避免对手部造成不必要损伤。
论文作者:冯骥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患者论文; 外伤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急诊论文; 功能论文; 损伤论文; 肌腱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