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水利内涵;水土保持;关系及措施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水土保持法》,注重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2015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明确了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水土保持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水有关的生态建设也是水利部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面临着众多新问题,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生态水利内涵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1.1水土保持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核心力量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将治坡与治沟、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趋于成熟和多元化,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山、水、田、林、湖、草统一规划,池、渠、沟、凼、路合理配套,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封禁措施优化配置,人工治理与发挥生态自然恢复能力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尤其是近年的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更是将农村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湖湿地生态修复等与水土流失治理融为一体,不仅充分响应了新时代发展需求,更是水土保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时俱进的核心力量体现。
1.2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平治水土”,到现代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保持始终是人类同水土流失作斗争、调解水土要素矛盾、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水土关系不协调的努力修复,使之“融洽、协调”,通过人为适当科学有效的干预,如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减轻水土流失,使水土关系尽快恢复到大自然可自控的程度,帮助其建立新的协调平衡机制;另一方面对水土关系“融洽”的要保持、保护,减少或避免人为干扰破坏,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隐患,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国务院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中,明确要求水土保持要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可以看出,水土保持的历史使命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生态文明建设障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保护使者。
2水土保持措施
2.1生态修复技术
经济林是一种常见的开发形式,其兼具生态意义与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实现对地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可创造经济、生态双收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实际开发经营过程中,人们过度的重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利用,忽视了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同时缺乏对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内容的关注。进而导致经济林生态经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存在隐患等问题。在经济林开发过程中,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形成对生态系统的过渡干扰,化学物质的过渡摄入,进而对大自然的生物链造成干扰,导致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此,可充分利用经济林开发修复技术,通过建立可循环的经济利用方式,实现对经济林的立体开发。在进行林生产经营中,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食物链结构的模拟,创建具有可执行性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多级能力利用循环模式,促进物质间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种植方式,适当的建立林间立体套种方式,实现土地间的轮作利用,根据山地自然坡度建立开发区域。通过相关技术不断土地利用率,进而增加土地的产出率、物质转化率。促进产业间形成相关业态的产业联合,实现一体化开发模式。最大限度的进行生态村建设,构建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沟、生态流域等进而打造适宜的水利工程建设环境。
2.2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他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
2.3工程防护技术
工程进展过程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技术,对必要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保护。如通过护坡、开渠、修建导流沟等方式,运用防护技术,强化对水土的保护。可在施工过程汇总,设置临时排水沟在弃土区背水面,对施工过程的不当水力侵蚀进行弥补。将截水沟设置在弃土区迎水面位置,可从坡面至坡脚均为截水沟,实现向引河中排入弃水、废水。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取料场进行适宜的水土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成本耗资较大、原材料需求角度,在施工中常以沿线取材的方式进行取料。但取料区开采深度不一,因此常常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失堤现象发生。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控制标准,对开采程度进行规范。荒坡取土采石场。对待开采区上层腐质土进行适宜的剥离,集中处置腐质土,为后续绿化做准备。施工过程中,需要设置一定的排水渠,为地表径流排泄提供途径。完成采土作业后,需要进行回填作业,同时监管相关操作,保证此技术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植被影响较小,为复原工作做准备。河滩取土、取砂场。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取料技术,并将相关手续进行上报审批,经有关部门允许后才可在指定地点实施开采,按照国家规定、项目计划进行科学开采,控制开采量,同时做好清淤疏浚作业,对施工区域进行及时整平,为汛期通洪做准备。
结语
生态水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水利内涵也会随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水土保持将一如既往做好生态水利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应该创新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社会等公益服务内容,强化主动公益服务意识,提升公益服务质量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晴,等.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8(17).
[2]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3]赵小雅.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224.
论文作者:罗延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水土论文; 水利论文; 措施论文; 过程中论文; 植被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