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蕾 尹丽婷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430014)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溶栓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术后给予病情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压监测和加强心理护理等。结果:通过对溶栓后病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对溶栓术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提高溶栓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302-02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早期、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在发病4~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治疗可以将闭塞的血管尽早开通,迅速恢复脑血流,挽救处于可逆状态的半暗带脑细胞,缩小脑梗死的面积[1]。通过对病人溶栓后精心的护理,避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现将8例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63.6岁。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诊断标准[2].有高血压病史4例,糖尿病2例,心脏病史2例,发病时间均在2~6小时内。都伴有肢体偏瘫症状,伴失语3例,意识障碍4例。头颅CT未显示颅内出血、肿瘤及压迫效应,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血压低于180/110mmHg以内,无出血倾向及溶栓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应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规格为20mg~50mg,根据患者的体重,按0.9mg/kg计算用药量,首先1分钟内静脉注射总量的10%,剩下的90%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治疗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治疗。
2.护理措施
2.1 准备工作
患者入院后安排在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测,氧气吸入,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输注溶栓药物,另一条输注常规药物。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血糖、电解质及肾功能。床边备好抢救设备。一名护士专人负责,开导病人,指导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溶栓时间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护士应严格按医嘱正确给药,确保药物第一时间输入病人体内,并做好记录。溶栓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及瞳孔变化。询问病人主观感受,观察定向力是否正确,是否有意识障碍加重的情况。
2.3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发病急,大部分患者生活能力有所改变,常常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加上溶栓费用较贵,病人担心用药后的效果,心理存在双重负担。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用体贴话语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耐心回复患者疑问,介绍成功病例,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2.4 监测和控制血压
溶栓中血压是维持颅内血流的一个主要因素,血压波动会产生脑血流改变而影响脑的灌注,过高、过低都会诱发出血及梗死。脑梗死患者中70%有高血压[3],因此,溶栓最初15分钟测量血压一次,持续2小时,随后3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6小时,此后每小时监测一次,直至24小时,本组2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150~170/80~100mmH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基础护理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把患者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睡眠欠佳者给予镇静剂。护士操作时尽量保持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协助患者翻身扣背,预防压疮的发生。床旁加护栏,防止病人坠床。对于留置尿管的病人应做好尿管的护理及会阴护理。溶栓后体温大于38.5℃,给予物理降温,以免体温升高增加脑代谢耗氧量及自由基产生,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戒酒。
2.6 凝血功能监测
在溶栓后24小时至7天内,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本组8例中,溶栓后2小时无变化,以后有3例患者凝血时间延长。
2.7 神经功能评估
溶栓过程中,最初2小时每15分钟评估患者意识、言语、肢体活动1次,随后6小时每隔30分钟评估1次,此后每小时评估1次,直至24小时。本组经评估,6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1例肌力下降,2例患者意识无改变。
2.8 溶栓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8.1出血的观察
(1)颅内出血 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的高低直接限制溶栓治疗的可行性。表现为剧烈头痛、急性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预后较差,发病率为5%~10%[4]。评估病人瞳孔及肌力情况,若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GCS评分下降,提示病情加重,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1例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溶栓,CT提示颅内出血先兆,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
(2)身体其他部位出血 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牙龈、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出血情况,一但发现出血,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对于牙龈及鼻腔出血的病人可直接用棉球压迫止血;静脉输液尽量选用留置针,以减少穿刺部位出血;大便及血尿等轻度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动态观察检验指标变化;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出血者,应停止溶栓治疗,必要时给予输血[5]。本组2例出现皮下出血,1例出现血尿,2例出现牙龈出血,溶栓结束后症状好转。
2.8.2溶栓后血管再栓塞 在治疗的过程中溶栓和血栓再形成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早溶栓药物的作用下抑制血栓形成,加速血栓溶解,随着治疗的进行溶栓药物逐渐被消耗,溶栓速度下降,被抑制了的血栓形成因子可能再度活跃,导致血栓再形成[6]。如果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则有可能为再次栓塞。本组1例发生溶栓后再栓塞,患者家属放弃再次溶栓。
2.8.3溶栓后再灌注损伤 当缺血脑组织重新得到灌注时会引起再灌注损伤,致命的再灌注是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此,护士一但发现病人颅内压增高表现应及时展开救治,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主。
3.小结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迅速开通闭塞血管。通过对8例急性期脑梗死病人的护理,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溶栓过程中病情的观察,神经功能评估及并发症的观察,可有效提高溶栓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溶栓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雪里红,曾红,樊琨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0):678-68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李立花.脑梗塞早期溶栓的护理[J].河北医学,2004,10(6):573-575.
[4]陈梅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8例的病情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1):49-50.
[5]赵荣爱.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8,6(6):1443.
[6]于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2A):3123-3125.
论文作者:吴蕾,尹丽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溶栓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脑梗死论文; 并发症论文; 小时论文; 病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