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国[1]2001年在《桃(Prunus. Persica(L). Bastch)种质资源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桃(Prunus. Persica( L). Bastch)起源于我国西部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栽培,已形成众多的变种,品种和类型。对桃种质的鉴定,分类和演化研究,以往主要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等方面开展工作[2,3,4,5],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许多分歧,在技术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APD技术在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系谱分析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6,7,8,9,10],证实了其应用的价值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RAPD标记技术揭示了桃种质基因组部分品种类型间DNA的丰富多态性,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桃种质的分类及演化地位,尝试RAPD技术在桃品种鉴定上的可行性与方法,为科研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APD技术对供试的桃品种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用筛选出的13个引物,共47个多态性位点(见表4),对48个桃种质进行WARD系统聚类发现,以聚类距离130.0进行分类,可将全部品种类型分为五类。其中甘肃桃,山桃,部分古老的以北方蜜桃、硬肉桃为代表的北方品种,以美国油桃为代表的油桃品种,以及以南方水蜜桃为代表的品种各自聚为一类。传统的古老品种以生态型进行一级分类,以果实性状进行二级分类;而对近现代育成的品种直接以果实性状为标准加以分类。不考虑现代育成的品种,大体上普通桃种质可分为以下类型:华中生态型品种群(包括日本桃在内),华北生态型品种群,新疆生态型品种群,美国生态型品种群(欧洲生态型品种群的分支);每个生态品种群以下可以按果实性状分为硬肉桃,蜜桃(或水蜜桃),蟠桃,油桃,黄肉桃等类型。 (2)对48个桃品种类型进行RAPD分析,根据相似系数进行WARD法聚类,结果显示,传统的古老品种具明显的地域特色,而现代品种间遗传背景相近,地域差异不显着。美国油桃单独聚为一类,可能存在一条古老的进化途径。新疆桃与北方古老品种亲缘关系相近,可能共同起源于硬肉桃。就RAPD分析研究结果而言,山桃和甘肃桃独立划为一级,处于较原始的地位,而南方桃(华中生态型)、北方桃(华北生态型,包括新疆桃在内)以及美国油桃处于一种近乎平行的进化地位,可能直接起源于甘肃桃、山桃。不考虑光核桃的进化地位,桃的演化途径可能如下:以甘肃桃、山桃为起源中心,分别向西、向东、向南分别演化成新疆桃品种群、华北桃品种群、华中桃品种群。(3)用筛选出的6个多态性引物(OPQ14,OPW17,OPT16,OPU14,OPG17,OPI07),共15个稳定多态性位点,对48个材料进行鉴定,除白凤和雨花露外,所有品种类型均得到有效分离鉴定。(4)分析了蛋白质和RNA对DNA检测结果的影响,鉴于DNA粗提的操作实际,仅以DNA电泳结果为依据,确定样品DNA浓度范围。优化的PCR扩增程序可分为五段:预变性(STEP1),预扩增(STEP2- STEP5),主扩增(STEP6- STEP9),后扩增(STEP10- STEP13),完全扩增(STEP14- STEP16)。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扩增目地,各项参数略有差异。
高妍[2]2008年在《桃(Prunus persica(L.)Batsch)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文中提出桃属于多年生果树植物,由于世代周期长及其高度杂合性,使分子遗传作图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育种实践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已发表的桃遗传连锁图谱普遍存在图谱覆盖基因组范围较小(多数图谱仅覆盖基因组范围的50%左右甚至更少),群体数目都比较小,许多图谱特别是国内研究人员构建的桃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较大(﹥10cM),并且许多标记还不能定位在连锁图上。本研究以油桃品种‘秦光2号’和‘曙光’的91株正交F1代个体为试材,利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和JoinMap○R3.0软件构建桃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建立了桃成熟叶片高质量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在传统CTAB法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所提DNA的纯度和完整性都较好,OD260 nm/OD280 nm的比值均为1.8~2.0,无降解现象, RNA去除干净,能被限制性内切酶完全消化,后续AFLP反应正常,说明此方法提取的桃成熟叶片基因组总DNA完全适于AFLP分析。构建了较高密度桃分子遗传连锁图:利用120对引物组合对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选择多态性丰富、扩增稳定的37对引物进行群体分离分析,共获得了标记158个,偏分离标记27个,双亲位点符合1:1的比率,总体上未出现严重的偏分离。应用JoinMap○R3.0分析软件的CP作图模型将122个AFLP标记和2个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标记(核黏离性状F/f和黄肉白肉性状Y/y)定位于11个连锁群上,共计有36个标记(包括20个偏分离标记)未能构建在连锁图上。该图谱覆盖桃基因组1034cM,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94cM,每个连锁群包含2~23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34cM。核黏离性状F/f被定位于连锁图第七连锁群上,与标记TC/CAA(300)相距10cM;黄肉白肉性状Y/y被定位于连锁图第四连锁群上,与标记ACC/CTG(120)相距5.9cM,与标记CT/CTG(370)相距12.6cM。根据标记的作图效率,图谱覆盖程度以及标记密度等方面的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桃分子遗传图谱质量较高,为挖掘桃有益基因打下了基础,为桃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依据,在本研究基础之上适合做进一步的研究。
斯琴图雅[3]2007年在《土壤干旱胁迫对蒙古扁桃种子及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 Maxim.)是蒙古高原荒漠区和荒漠草原特有的旱生落叶灌木,其抗逆性极强,防风固沙能力很强,对脆弱荒漠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恢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蒙古扁桃种子分别在渗透势为-0.04MPa、-0.12MPa、-0.30MPa(聚乙二醇,PEG-6000)的石英砂培养基上进行发芽,探讨模拟干旱胁迫对蒙古扁桃种子发芽期间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芽期间蒙古扁桃种子呼吸商、总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交替途径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模式。萌发早期糖酵解(glycolysis,EMP pathway)途径运行速率很高,第4d达到最高值,即对照(CK)和-0.04MPa、-0.12MPa、-0.30MPa的EMP途径呼吸速率最高值分别为74.33、70.29、70.24和62.16O2μl·g~(-1)FW·h~(-1),但随后又逐渐减弱。同时,糖酵解—叁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C )途径相应增强。种子发芽初期磷酸戊糖途径( 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HMP pathway)以较高速率运行,但随着种子萌发进程逐渐下降。轻度胁迫(渗透势为-0.04MPa)促进呼吸底物代谢速率。在整个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色素系统电子传递途径运行活性随总呼吸的增加而显着加强,但所占的比值逐渐下降,而交替途径在总呼吸中所占的比值逐渐上升。轻度胁迫使种子发芽期间的抗氰呼吸增加,但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交替途径的贡献降低,而细胞色素主路的贡献增加。此外,种子萌发期间其氰化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轻度胁迫促进发芽种子中氰化物的积累。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来模拟不同土壤干旱胁迫,探讨土壤干旱对蒙古扁桃幼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括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在内的氮代谢水平,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强迅速增加,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3.96%、植株叶水势下降到-2.48MPa时达到最高水平,分别比正常供水的对照升高35.55%、164.06%、651.63%,之后缓慢下降并趋于平衡;蒙古扁桃幼苗根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渗透调节能力,胁迫前期其根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以及无机离子(K~+、Na~+)的含量显着增加,其最高含量分别为2.63、7.29、1.45、0.60mg·g~(-1)DW,分别比正常供水的对照增加16.44倍、0.83倍、1.62倍和1.36倍,到胁迫后期这些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的同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大分子量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即胁迫前期其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为脯氨酸、游离氨基酸、K~+、Na~+等低分子量物质,而胁迫后期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作为渗透调节物质。蒙古扁桃根系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胁迫前期谷胱甘肽含量迅速下降,同时抗坏血酸含量迅速积累,胁迫后期则相反,表明,2种非酶自由基清除剂很好地相互补偿。干旱引起蒙古扁桃根系膜系统过氧化作用加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积累较多的丙二醛(MDA),造成膜透性增加,MDA的增值与质膜透性呈显着正相关(R~2=0.706)。经干旱胁迫处理后,蒙古扁桃幼苗根系活力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土壤干旱胁迫处理后,蒙古扁桃幼苗单根和整株根系水流导度(Lpr)急剧下降,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23%、植株叶水势下降到-3.48MPa时,分别比正常供水的对照降低88.38%和94.59%,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蒙古扁桃幼苗根系导水能力迅速下降。根冠淀粉水解状况检测结果表明,蒙古扁桃根冠淀粉颗粒水解的程度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这是根系受到伤害的结果。将30~40cm高的蒙古扁桃幼苗进行长期(60d)(正常供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后,测定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根系长度、根系体积、根粗度、活跃吸收面积、根/冠比及根面积/叶面积比,根系活力等都比对照的升高,但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这些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胁迫强度的加强,根系质膜透性上升,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包括脯氨酸)等有机溶质明显积累,K~+、Na~+等无机离子变化不明显,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这可能是蒙古扁桃根系对长期干旱适应的表现。
郭金英[4]2002年在《桃(Prunus.Persica(L).Bastch)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桃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栽培,已形成众多的变种、品种和类型。以往多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研究桃种质的分类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分歧,在技术手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从DNA水平上研究中国桃种质资源的起源、遗传进化关系,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用SDS法、高盐法、分步离心法、CTAB法、SDS-CTAB法、尿素法六种方法提取新红早蟠桃幼嫩叶片基因组DNA,结果表明分步离心法是较好的提取桃基因组DNA的方法。 (2)采用分步离心法从桃的果实、幼叶、芽、花、一年生韧皮部、二年生韧皮部提取DNA,结果表明桃幼嫩叶片和幼果是提取桃基因组DNA的理想部位。 (3)从2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强、带型清晰的引物18个,在分析桃种质时均成功得到应用。 (4)用筛选出的18个引物,共88个多态性位点,对110份桃种质进行WARD聚类,以聚类距离17.0进行分类,可将全部类型分为五类。毛樱桃、光核桃、山桃、甘肃桃、普通桃各自聚为一类,新疆桃作为普通桃的一个变种。聚类结果显示,光核桃处于原始地位,桃种质分类及演化途径为:光核桃→甘肃桃→山桃→普通桃(新疆桃)。观赏桃作为一个品种群,其在进化上应与新疆桃处于平行位置。 (5)从RAPD带型聚类图分析,普通桃类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基因交换频繁。依聚类结果,可将普通桃分为硬肉桃品种群、蜜桃品种群、水蜜桃品种群、蟠桃品种群、油桃品种群、黄桃品种群和观赏桃品种群。
王富荣[5]2006年在《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文中提出桃(Prunus Persica (L).Bastch)起源于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品种类型。目前,关于桃品种的鉴定和分类已有大量研究,但对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野生桃的起源及演化地位,为桃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常规SDS法、常规CTAB法、SDS-CTAB结合法和改良CTAB法等四种DNA提取方法对桃幼叶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确定改良CTAB法较为适合桃幼叶基因组DNA的提取;用改进CTAB法对桃成熟叶片的基因组DNA提取进行了分析,并与其相应幼叶DNA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适宜AFLP分析的高质量桃基因组DNA。 (2)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9对E+2/M+3 AFLP引物组合对94份野生桃种质资源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获得了236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141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可以扩增出15.7个,多态性带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29.5%。 (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4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3266处可划分为六个组:山桃(白花山桃、红花山桃);甘肃桃;新疆桃;陕甘山桃;光核桃;普通桃。 在遗传距离0.2177处时,普通桃又可明显分为四个组:组Ⅰ主要包含了大部分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地方品种(包括大部分南方蟠桃),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方地方品种(包括大部分南方蟠桃)和原产于西北地区的地方品种两个亚组;组Ⅱ仅有一个野生油桃品种,油桃(甘肃酒泉);组Ⅲ为野生毛桃类和大部分原产于北方的地方品种,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组,野生毛桃类和原产于北方的地方品种,且北方硬肉桃主要集中在这一类;组Ⅳ有两个观赏桃品种组成,为白碧桃和白花山碧桃。
高艳[6]2014年在《吴起县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对吴起县现有的园林树种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吴起县的园林树种作出规划,为吴起的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建设事业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1、吴起县园林树种97种(含变种品种),58属31科。其中乔木67种,灌木28种,藤本2种;常绿树20种,落叶树77种,乡土树种16种。乔灌木树种比为:1:0.42,常绿树与落叶树种数比为:1:3.85。2、吴起县应用的绿化树种相对较少(同延安市、银川市比),景观多样性比较缺乏,观叶植物多,观花植物少,观干形和观果植物更少。3、推荐适合吴起县园林绿化的树种71种(含变种品种),其中常绿树4种,落叶树67种;乔木38种,灌木29种,藤本4种。4、树种配置方面,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关系:1:2,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的比例关系:2:3;乔木与灌木树种比例关系:1:1;乔木与灌木应用数量的比例关系:7:3;速生树与慢生树种比例关系:2:1;速生树与慢生树数量的比例关系为7:3。5、规划出吴起县的基调树种(国槐,垂柳,油松,云杉),骨干树种(包括吴起县的行道树树种),一般树种和彩叶树种。
贾桂梅, 许春燕, 卢建立, 李春强[7]2010年在《河北中部设施果树需冷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河北中部设施果树蟠桃(Prunus persicalL.var.compressaBean)、杏(Prunus armeniacaL.)和李(Prunus salicina)的需冷量。[方法]利用0~7.2℃模式和犹它模式,结合试验,分析了保定市山前平原设施果树早露蟠桃、凯特和金太阳杏、大石早生李的需冷量。[结果]0~7.2℃模式在当地的适用性较好。早露蟠桃和凯特杏的需冷量为536h,金太阳杏和大石早生李的需冷量为507h。[结论]当地设施果树扣棚日期为12月下旬。
鲁振华[8]2016年在《控制桃节间长度Tssd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文中认为桃[Prunus persica(L.)Batsch]为多年生落叶果树,萌芽力强、生长量大。优化树体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途径,其中株高是树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树体高度有助于高密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桃树种植的经济效益。然而,控制桃株高的遗传和调控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温度敏感型半矮生桃(PpTssd)为研究材料,在明确遗传特征和表型响应温度的基础上,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和克隆了候选基因,并建立了目标性状的分子鉴定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普通生长型节间长度对温度不敏感,各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半矮生型植株对温度敏感。23℃以下时植株呈极度矮化状态,节间长度接近0mm;26℃和28℃时植株节间长度约为2.3mm,约为普通生长型的1/4;30℃和33℃时,植株节间长度接近普通生长型,约为8.4mm。通过对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为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根据表型对温度的响应特征,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命名为PpTssd。(2)系统研究了温度(23℃、26℃和30℃)对普通生长型和温敏半矮生型桃节间长度、节粗度、新梢生长速率、细胞大小和茎尖IAA激素水平的影响。普通生长型各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温敏半矮生型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23℃时温敏半矮生型节间长度和新梢伸长速率接近0 mm,呈极矮化状态,但节粗度最大(3.43 mm),同时细胞长度最小(12.89μm),IAA含量最低(23ng/g);26℃时节间长度为2.64 mm,节粗度为2.49 mm,新梢生长速率为8.03 mm/3 day,IAA含量约是23℃时的2倍,细胞长度为17.24μm;30℃基本接近普通生长型,节间长度、节粗度、新梢生长速率和细胞长度分别为8.27 mm、1.72 mm、25.97 mm/3 d和30.86μm,IAA含量约为23℃时的4倍。(3)采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SLAF-seq,对目标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共获得了3037个SLAF标记,包括SNP、Indel和SV等。通过关联分析初步将目标性状定位在桃基因组Scaffold 3上,物理区间约750 Kb,并验证了定位区域。在初定位区域内开发SNP标记,并进行了相对精细定位,定位在500 Kb的物理距离区域内,包含69个转录本。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的SNP基因分型。明确了模板DNA和Mg2+是影响基因分型的关键因子;HRM分析可对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4种不同的SNPs(A/T、A/G、A/C和C/G)进行基因分型。HRM正确区分了普通生长型和温敏半矮生型桃。(4)在相对精细定位区域内基于Sanger测序开发SNP标记,将目标性状定位在2.70Mbp~2.97 Mbp的区域内,物理距离约为270 Kb,包含36个候选基因。采用Aa基因型单株进行67.99X测序,发现在精细定位区域内符合杂合(Aa)基因型且存在的基因有13个,其中与生长素相关的基因IAAd上游存在15bp的缺失,并在不同株系得到验证,是可能的候选基因。(5)在精细定位区域内开发基因型和表型一致的SNP和Indel标记,成功对不同杂交组合完成了分子鉴定,鉴定成功率为100%,为分子辅助选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彦妮[9]2018年在《苹果TFIIE、ACBP4和MAP70-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苹果砧木M26为材料,在前期磷酸化蛋白组学测序的基础上,筛选出TFIIE(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 IIE subunit 1-like)、ACBP4(Acyl-CoA-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和MAP70-1(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70-1-like)差异蛋白,再通过RT-PCR法克隆TFIIE、ACBP4和MAP70-1基因,同时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上述叁个基因成功导入WS Columbi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中,并应用PEG胁迫对TFIIE、ACBP4和MAP70-1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TFIIE、ACBP4和MAP70-1基因,基因登录号分别为MG878870、MG878871、MG878872。TFIIE和ACBP4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413 bp、2016 bp,均与白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87%、94.82%;MAP70-1基因片段大小为1860bp,与草莓MAP70-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1.20%。2.荧光定量PCR显示,M26苹果盆栽苗在持续控水20 d、40 d和60 d时,TFIIE的表达水平均上调;ACBP4的表达水平下调;MAP70-1的表达相对稳定。3.构建组成型启动子35S驱动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成功转化农杆菌EHA105,命名为pBI121/TFIIE/EHA105、pBI121/ACBP4/EHA105、pBI121/MAP70-1/EHA105。4.分别转化获得3个基因的转基因T_2代拟南芥植株。经15%PEG胁迫处理,转基因拟南芥中TFIIE基因上调2.35倍,ACBP4基因下调1/3,MAP70-1基因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这3个基因的T_2代转基因种子在PEG胁迫下的萌发率分别为90.3%、76.23%和88.66%,成活率分别为79.68%、28.30%和54.35%。
田红兵[10]2017年在《崆峒山蔷薇科(Rosaceae)药用植物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整理出崆峒山蔷薇科18属65种,13变种,其中有药用价值的有16属39种,此研究对于崆峒山蔷薇科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桃(Prunus. Persica(L). Bastch)种质资源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D]. 杨新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高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 土壤干旱胁迫对蒙古扁桃种子及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D]. 斯琴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4]. 桃(Prunus.Persica(L).Bastch)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D]. 郭金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5]. 桃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D]. 王富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6]. 吴起县园林绿化树种规划[D]. 高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7]. 河北中部设施果树需冷量研究[J]. 贾桂梅, 许春燕, 卢建立, 李春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8]. 控制桃节间长度Tssd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D]. 鲁振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9]. 苹果TFIIE、ACBP4和MAP70-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 马彦妮.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10]. 崆峒山蔷薇科(Rosaceae)药用植物调查研究[J]. 田红兵.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