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青年儒学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双轮外溢驱动”理论指导下的培养
刘均国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 当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其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传承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信心的重点之一在于儒学振兴与传播。海外儒学传播工作则是振兴儒学、扩大其影响力的题中之义,培养海外青年儒学传播人才则就是为了儒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为了实现当代儒学的这两个发展,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术语“双轮外溢驱动”理论来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到一条契合中国当代儒学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双轮外溢驱动; 海外; 儒学传播
一、绪论
当代儒学也可以称为“新生代儒学”,在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波折起伏后,儒学重新开始出现新的萌芽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备了更强的扩散性和延伸性。在继承了传统儒学文化的同时,当代儒学进行了更多的扬弃和深思:如何让儒学更恰如其分地反映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代思潮,能“入乡随俗”为各种文化所接纳,最终达到睦邻友好、世界大同的愿景。儒学这种对自我思想内容及价值的挖掘和反思,在思想、内容和价值上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创新[1],都对当代儒学焕发新生提供了内在的动能。当代具有社会普适性的儒学显然不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其对外传播也具备了更大的延伸性。
中国经济经过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有了令人瞩目的提升。自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引发了持续的“汉学热”,也给当代儒学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坚实基础。从理论上说,语言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强弱之分。语言在世界上的强弱分布实际上反映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分布状况。即优势国力才会有优势语言[2]。儒学在经历百年的曲折后,进入新时期以后日益为国家领导人所重视。儒学从国家当前对其各方面的支持得以重振,从“以德治国”到提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彰显了国家领导人推崇传统文化,重振儒学以治国理政的决心。这些都是当代儒学对外传播所必备的外部原因,也是外在的动力。
传播当代儒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是需要无数青年儒学传播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因而这些青年传播者的培养应该成为目前及以后儒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区别的是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和青年儒学传播人才的培养是不同的,青年儒学人才培养可以如同其他专业一样设置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制,进行招生培养;而传播者的培养更侧重的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合格且富含儒学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才。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最深切体会的是外语的必要性,即需要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将中国的文字、文化恰如其分地传播给他人。所以培养海外儒学传播者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时,加入儒学等传统文化因素,通过这种中西文化的整合,对于儒学传播者的培养有着更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国内商务日语教材撰写依然将重心停留在学科建构方面,在实训教材上也依然完全沿用了理论教材体系,即使存在一些语言形式上的操练,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际性语言运用能力的需要。以《新编日语1(修订本)》为例,该书在撰写过程中是以“主听说、辅读写”为原则,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只针对旧版进行了部分理论知识调整,并针对不同课时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规范化的解说。即使是在教材中强调了“应用、实践为本”,但是多为机械性语言操练,并不能达到日语商务交流和沟通的层面。
二、儒学对外传播的可行性
当代儒学相较于传统儒学来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备了更强的扩散性和延伸性,传统儒学的传播是和其“教化”相联通,和其“朝贡体系”相承接。传统儒学就提倡“入世”的献身态度,积极“入仕”的工作态度,用来教育儒学者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的观念。传统儒学的传播范围随着中原王朝的统一和扩张而波及到周边的国家和区域,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这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深受儒学的影响,成为传统儒学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而现当代的儒学则具备了更强的“教化”能力,特别是加入符合当代全球思维的“普世价值观”后,儒学的扩张具备了自身的传播优势。一种文化如果不对外传播,得不到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就很难在宗教林立、文化纷繁的国际社会中长期生存流传下去。可以说,儒学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对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得以流传的内在需求和内部动力。
一是海外儒学传播者的培养是“高校外语学习”和“儒学文化传承”的结合,即“外语+传承”的培养模式。
当前国家实力的提升引发“汉学热”持续升温。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下,从2000年的第七大经济体(The world's seventh largest economy)转变为2010年的第二大经济体(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特别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占据全球经济总量15%的中国无疑会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也得以日益增强,“汉语热”的出现和持续升温就是这一事实的真实体现。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曾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到孔子研究院,对于儒学的经典著作表示“要仔细看看”。此后在习主席的讲话、报告、总结中都多次引用儒学的语句,并在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亲自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201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专门设立了一场位于山东曲阜的分会场,这也是对于儒学发源地的再次关注。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自2004年开始设立,这种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截至2017年已经遍及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韩国的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国家对儒学等传统文化重新振兴的迫切愿望以及决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提升的国家综合实力,对中国儒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关切下,中国儒学得到了重视和重振的机会。国家实力的提升和领导人的重视等这些无疑都是当代儒学对外传播的外在动力和推手。
三、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和青年儒学传播者的互补
当代儒学的发展与传承是需要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的,离开了有志于儒学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人,想要实现儒学振兴无异于空中楼阁。儒学的振兴,首先是教育的开创;儒学的传承,应该是一大批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参照当前的专业设置模式,设立儒学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等级学历学位教育层次,对于设立的课程可以参照儒学的“四书”“六艺”的传统分类进行。具体可以分为儒学的一级学科,下设“四书”“六艺”等二级学科,同时还要编撰与之配套的各类教材、教辅、教参等。所以建立独立的儒学学院,下设不同专业和学科,选择适合此层次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当前儒学人才培养需考虑的首要工作。
二是强健的体格和坚韧的品格可以从实践中下手,“行万里路”即是这样的概念。只有在实际的传播工作中才能养成青年人优秀的品行。在实践中才能鉴证自身所学的知识,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社会,才能让青年人获得成就感。
而将这一经济术语专用于人才培养领域,则可以解释为在培养人才时选取两个关键点着重培育。将此两点逐步培育为优势长处后,再带动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在儒学传播者的培养方面,可以借用此两个关键部分的增长而带动此类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升。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点进行分析说明:
当代儒学传播工作是需要青年儒学人才培养的,它是建立在诸多新生代儒学青年不断涌现的基础上。但是不同于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青年儒学传播者的培养侧重点更多的是集中于“传播”方面。青年儒学传播人才要具备的是:对外传播儒学工作的意愿,吃苦耐劳的品格,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儒学知识。这些都是儒学传播人才内在所需必备的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儒学人才的培养和青年儒学传播者的培养是互为补充的:人才的培养是基础,只有培养出各方面条件都优秀的青年人才方能为选择培养出优秀的传播者提供可能;同时优秀的儒学传播者同样也成为了儒学人才的试金石,反过来验证了人才培养的成败。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临终处置方法,现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需要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目前,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也有少数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他们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组织信“大师”。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他们出了问题首先是因为理想信念垮掉了。“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⑧党员干部一旦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精神支柱迟早会坍塌。因此,在思想建党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抓住这一问题,就等于拧住了“总开关”,牵住了“牛鼻子”。
四、海外青年儒学传播者培养路径研究
儒学传统知识的传承并不是单纯机械式地照搬照抄,而应该是在扬弃和褒贬中寻找最真实的当代儒学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既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等,又要切合国内时代旋律和国外的“三观”事实。对于儒学,既不可以如国粹派所表现的那样全盘肯定,也不可以如西化派那样不加选择的全盘否定。“士不可不弘毅”与“三从四德”不加甄别地全部接受或扬弃都是不可取的。
一是青年人都饱含朝气,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有着投身传播工作的意向和愿望。但是工作者的工作意愿强弱多数来自管理者,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整体团队的积极性。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真正发挥青年人的工作意愿,必然有赖于领导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3],最大限度地提升下属的绩效,实现共赢。
Lyster 和Ranta进一步发展了互动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动反馈理论。他们将反馈分为六种类型:重述(用正确的形式复述学习者所用的错误句子),显性修正(直接指出错误并修正),澄清请求(要求学习者复述一遍错误的句子),元语言反馈(通过给予语法规则提示等让学习者自我修正),引导(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出学生的正确形式),重复(重复错误的地方或整个句子)[17]。近几年,互动反馈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互动反馈与冠词习得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海外儒学传播人才的培养还在于将所传承的儒学知识“本土化”,即符合儒学传播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至少不能背离或与之产生冲突矛盾。在英语中“empathy”的含义近似于中国的“同感、共鸣”,这就和中国“万物一体”的阳明学说有着共同的内涵,也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有着同质的内容。传播者就要能够把儒家的传统融合到西方的文化中,且将传统知识文化融合到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对西方文化起到补充或修正的作用。即便在东北亚地区,当代韩国在“汉江奇迹”的崛起,与其民族主义和儒学都是分不开的。韩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儒学精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独立民族意识,成为推动其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
陈小华:是58到家旗下子公司,未来自己融资,自己做IPO。在中国的公司里面,一直讲一拆就散,一合就死,战略协同很难做。不过未来58到家的子公司,都会是58到家集团的一分子,所有战略都会协同,各个业务的CEO首先是集团的高管,其次才是业务的CEO。
海外儒学传播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是外语人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外语知识、充分的语言交流能力,很难将中国儒学的知识精髓讲解清楚。仅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这句话被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可以有多种翻译方式: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或是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others to do to you,又或是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虽然都是将这句话的中文含义确切翻译了出来,但是却显然是直译,并没有将句子中的文化精髓表达出来。如何将文字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翻译出来则是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要求,也是对海外儒学传播者的必然要求。
“双轮外溢驱动”理论原是用于经济学的术语,本义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内同时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增长极,选择培植并发展其中在整个空间中起支配地位的成对应状态的一对增长极,再由这对增长极分别承载并驱动各自增长极的辐射发展,最终使其所覆盖的一国或地区全部区域,使之聚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空间的均衡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发展中可以选取其中最为具有优势的两个对应点进行培育,当这两个对应点得以培育壮大后再带动其他点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也符合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4]。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目标上,是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的。而高校的外语学习,则是当前时代的需要。首先是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领先文化的需要。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是很难在国际社会中立足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要求外语的学习。其次是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他国技术文化的同时,还必然有交流合作等活动,如果不能掌握好外语,则国家间的交流就无从谈起。
如上面所讲述的一样,海外儒学传播人才的培养可以在国内高校中的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入当代儒学知识的学习。外语作为中国青年谋生的手段和兴趣喜好,有着与生俱来的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儒学的精华传承了数千年,有着其本身的深厚底蕴。相信通过“外语+儒学”的“驱动模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精通外语的青年儒学传播人才。
本报讯近日,辉隆连锁集团第五届“百日大会战”总结暨秋种部署大会在安徽六安召开。集团相关负责人、省内大区经理及安徽、江苏区域配送中心负责人百余人参加会议。
二是儒学传播者的培养还在于“行万里路+革故鼎新”的相互结合,即“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5]。“行万里路”的观点就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用实践来鉴证理论的正确性。而儒学传播者的培养自然不能将这些青年人束之高阁,而是将他们投入到传播工作的潮流中去。当今散布于全球的孔子学院等国家传统文化传播机构众多,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将青年人投入到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中进行实践锻炼,相信很快就会让这些学生适应传播工作。
要保证的是青年传播者能够安心踏实地在这些机构中,亲身体会到传播的快乐与收获。也就是要解除这些青年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于传播工作有着强烈的进取意识;同时还要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从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具体来说,设计的任务或安排的工作,让青年实践之后感觉有用;注重青年人的工作过程和努力程度,让其感觉到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就能得到相应的认可,从而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对青年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努力的结果等。
(3){cM,cs,cd,cl}={5 000,95,50,10},{cAn_A,cAf_A,cAn_M,cAf_M,cAr_A,cAr_M}={12,15,24,30,300,600},{cBn_A,cBf_A,cBn_M,cBf_M,cBr_A,cBr_M}={17,20,29,35,340,640}。
在实践中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等,而在此基础上则是就当代儒学进行创新发展的一步。在儒学“本土化”的同时,儒学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本土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以韩国的情况为例,历史上朝鲜半岛在秦汉时代就开始接触儒学等“汉文化”,在近代化的进程中,韩国在接收西方文明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儒学文化等传统。而是将其转化为国家发展进步和稳定团结的精神支柱,遍布韩国的传统“孝道”“三纲”等就是转换后的成功案例[6]。韩国的儒学曾对中国的新生代儒学有过“反哺”,中国的祭孔等礼仪就是来自于韩国。但相信如果中国的儒学在添加与沉淀了现当代的价值观后,应能够再次“登陆”韩国。完成这一工作的,就需要这些青年儒学传播者的实践与创新。
当代中国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两大类:“外语+儒学”可以说是传承发展,而“实践+创新”则主要侧重于创新发展。儒学在近现代的百年间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成为了事实上的“绝学”。所以儒学现在考虑的是“传承”,未来考虑的是“创新”。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儒学自产生之日起,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在一代代儒学家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积聚出具有无尽价值的学术资源与享用不尽的思想资源。这一奇迹的出现,就在于儒学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相呼应、合力并进的发展道路。儒学数千年来,经世代儒学士大夫的努力研习,给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仁人”和“治世”的精神引领,也为古代中国人对人生三观的疑虑与困惑提供了一把钥匙。经过两千多年不断的积累与演化,传统儒学及其思想学说、方法体系不仅能够解释当今社会某些固有的疑虑与困惑,也能够解释当前某些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疑虑与困惑。在当今世界,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国儒学能够重新被提及并逐步走向复兴,这正是儒学汲取历代中国变革的历史教训,实现“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这也正是需要中国青年一代进行继承与发展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 李承贵.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J].天津社会科学,2008(6):41-49.
[2] 胡庆亮.优势国力才会有强势语言[J].世界知识,2006(11):25.
[3] 甄延军,李鑫,张炜.如何激励、提升员工工作意愿[J].企业文化旬刊,2016(11):234.
[4] 郭姗姗,赵湘雯.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6):153.
[5] 葛艳红.儒家文化中的创新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0-12.
[6] 史丽萍.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韩国儒家文化承继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收稿日期: 2018-12-25
基金项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项目“儒学走向世界的‘双轮驱动模式’研究”资助阶段性成果(SQ2017QN13)
作者简介: 刘均国(1982—),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朝鲜半岛、中韩关系。
编辑:刘志霞
标签:双轮外溢驱动论文; 海外论文; 儒学传播论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