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因素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什么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而言的。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对于创新思维的“新”,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这种“新”是相对于全人类的“新”,那么这时的创新思维指的是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在创立新成果时的那种思维。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新”是相对于思维者本人的“新”,那么这里的创新思维指学生解题过程的新思路,儿童游戏中的新方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窍门。这样的创新对于社会来说,虽然未必获得有直接价值的东西,但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讲则确实创造了有价值的新东西。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后一种创新意义更大,因为这种创新,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它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实现人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创新思维的最根本要求就在于出“新”,它的本质就在于超越,在于对现有认识和现存事物的超越。例如,发现事物运动的新规律,就意味着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增添了新内容;发明一种新产品,就意味着人类的商品柜台上增加了新品种。这些发现、发明和创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创新,都意味着对原有的理论、学说的突破,对现存的工具、设备、技术、产品的超越。由于现有的理论、学说等精神性成果和工具、设备、技术、产品等物质性成果,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人类思维和人类实践的产物,而生产这些文明成果的人类思维和人类实践,必然地会内化于人脑,积淀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创新思维对现有认识和现存事物的超越,实质上就是对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的超越。把握了创新思维这一本质特征,也就把握了理解整个创新思维的钥匙,同时也就为认识阻碍思维创新的因素提供了基础。
2
思维方式是人脑反映外部事物的中介,是人脑这个“加工厂”的生产线。人们把平时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要素积淀、内化于大脑中,就构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对原有思维方式的超越,本质上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头脑中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因此它必然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其内部和互相之间的组合的方式或结合的模式,就会本能地阻挠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因此,阻碍思维创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的、固定的观念和思维中形成的习惯与定势。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1)传统观念和固定观念。 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反复运用某种观点、认识去思考、评价问题,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了“无意识”状态,这就形成了观念。观念作为思维方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在人脑思维加工过程中,主体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对问题的评价、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历史上,每种观念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实践水平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它产生的根据和存在的合理性。当着实践向前发展了,时代向前迈进了,深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则不愿随实践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成为一种思维的惯性力。这时,原本适时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称之为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进行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套路、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它使人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空间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而就无法实现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传统观念是阻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思维创新的大敌。
除了传统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固定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实践领域、该学种范围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现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现有实践和经验的范围。于是就产生了所谓固定观念。固定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是侧重于从时间角度,从历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观念则是侧重于从空间角度,从共时性方面加以说明的。与传统观念一样,固定观念也是思维创新的大敌。因为在经验范围以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有什么创新的。一旦思维超出了原有的实践和学科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只适用于原领域的固定观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2)思维和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或多或少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使人们在新问题面前仍然习惯地依据原有的思路进行思考。
思维定势与上面说的传统观念或固定观念不同。虽然观念也会形成定势,但这里所说的定势则更多地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
思维定势和思维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们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只能成为一种障碍。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
在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那种唯上唯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人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去想:书上是怎么说的?上级是怎么说的?企图在书上、在上级指示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由于“书”与“上”,都是一种权威,政治上的或者学术上的权威,因此,唯上唯书的习惯也是一种盲目信从权威的习惯,是一种权威定势。
唯上唯书的思维习惯,在我们民族成员的思维中表现十分突出,是影响和阻碍我们民族成员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长官意志盛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族成员“唯上级旨意是从”的习惯。同时封建统治者还大搞个人迷信,把一些学者捧为圣人,使之神化、神圣化。他们的著作言论全部是圣人圣言,不容怀疑,不能批判,是每个人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这样又造成了民族成员“唯书本是从”的倾向。与此相适应,整个封建的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协调,排斥创新和进取。教育中突出“听话”教育,不注重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对于敢于提出新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童,则斥之为“标新立异”或“班门弄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和“枪打出头鸟”的社会氛围。所有这一切都使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单一化、趋同化的倾向。唯上、唯书、盲目信从权威的思维习惯成为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成为民族成员思维创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
3
上面我们分析了阻碍思维创新的几个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在思维中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实现思维的创新呢?我们认为:
(1)要有怀疑批判精神。由于传统观念、固定观念、 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都是存在于人脑的潜意识当中,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它们的支配,因此要想克服这些因素,就要求思维者必须有反思传统、习惯的自觉意识、有怀疑批判精神。马克思有句格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同时代的黑格尔、费尔巴哈,才站到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科学的进步,思想的创新,是一刻也离不开怀疑批判精神的。
(2)要克服胆怯心理。破除传统、习惯,克服唯上唯书的倾向, 是需要有勇气的。因为传统的东西,权威所支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社会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味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而这种挑战本身却又不能保证次次成功,相反却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要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如果处处怕犯错误,害怕失败,就会陷于保守,就不敢突破原有的界限,也就谈不上开拓创新。
(3)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为帮助人们突破传统、 习惯和思维定势,现代创造学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能帮助我们自觉地抵制和克服上述各种思维障碍。例如创造学中有一条原理叫做陌生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学会用陌生的眼光看待事物,哪怕再熟悉的事物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暂时忘掉已知的东西,对事物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通过这种根本性的重新思考,来帮助我们抵制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改革开放中人们不断提出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等,实际上就是对陌生原理的运用。通过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使我们冲破了长时间支配着头脑的一些传统看法,在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再比如,创新思维有一种重要方法叫逆向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思路反过来,从相反方面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我们善于运用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上述各种因素的干扰,实现思维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