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历史社会课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_发散思维论文

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历史社会课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_发散思维论文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创新意识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对老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编写,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做了良好的准备。但是现在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质疑求新;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弱,缺乏求异、求新、求实的创造精神。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利用历史与社会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设计扩散性问题,运用发散性方式提问

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拟出具有多种适当答案的题目,旨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只要一个正确答案,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可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应注重运用发散性方式提问,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比如,我常采取这样的提问形式:“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能汲取哪些教训?”“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怎样?”“今天有什么收获?”“谈谈学习体会”……这种提问方式的重点,是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对思维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并强调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平等的、重要的,不要对不符合要求的答案进行指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专题探究“一项建议的产生”时,我问学生:“郑文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使他的建议书发挥作用?”学生根据当堂所学知识,很快地回答出:将建议书交给本区的人大代表。我在肯定他们回答的基础上,继续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呢?”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陆续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建议。如:可以向1818黄金眼反映,让新闻媒体曝光;打12345市长热线反映情况,向城管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要求予以取缔;利用节假日到马路市场向小商贩进行宣传等。通过这种发散性的提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淡化参考答案,鼓励发散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试卷讲评时,教师不应把参考答案先入为主地告诉学生,而是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让他们展开想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不要做讨论的操纵者,而要做讨论的参与者,从而解除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其进行自主探究,不断围绕问题进行高水平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时,还应鼓励他们:你们的答案可以做得比参考答案还要好。教师在总结时,要尽量淡化参考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表扬,而不能对提出不同答案的学生进行压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参考答案肯定是对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做得比参考答案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从而大幅度地得以提高。

三、创设情境,促进发散思维

创设情境的手段可谓多样,可用实物媒体,如照片、图画、文物、史料;可用电教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等;也可以虚拟情境,如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但要注意的是,在发散思维这个环节里创设的情境尽量不要与前面教学过程中的情境重复。因为这里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果和前面讲授时创设的情境重复,发散思维训练的意义就不大了。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我问学生:如果戊戌变法取得成功,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在学习中国的人口问题时,我问学生:如果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中国现在的情况会怎样?这种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发散的空间,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扩散性都能得到锻炼。

四、设计变式习题,强化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通过实际智能型的习题、长期专题作业来进行训练,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

1.设计智能型练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知识重点,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智能型练习题。例如: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湖州市快餐店使用一次性泡沫饭盒的问题?这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使其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经过他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合理性的建议:有的说要加大罚款力度;有的说要加强立法,制定一部《防治白色污染法》,并严格执法;有的说要对使用符合要求的纸饭盒的快餐店给予经济补贴,引导其他快餐店用符合要求的纸饭盒;有的说可以向快餐店主宣传使用一次性泡沫饭盒的危害性;也有的说,坚决取缔生产一次性泡沫饭盒的工厂……通过这种智能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强化。

2.布置学生完成长期专题作业。长期专题作业就是给学生三四周的时间,让其通过广泛搜集材料、阅读、思考,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指导学生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求学生调查本镇的“白色污染”情况,并提出解决建议,撰写调查报告。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利用节假日,对本镇的工厂、农用薄膜使用情况、家庭中塑料袋使用情况、对白色垃圾的处理办法、人们的观念等方面进行详细而认真的调查。最后,他们从生产、生活、法律、管理、道德和科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并符合本镇实际情况的建议,认真撰写了调查报告,课堂积淀的发散思维能力淋漓尽致地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体现,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用好“专题探究”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专题探究”,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实际,在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专题探究”的设置富有启发性,隐藏着让学生获得知识辐射或知识延伸的契机。所以,要用好“专题探究”,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把“专题探究”变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比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专题探究《远离沙尘暴》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和地图后,我问学生:北京地区出现沙尘暴的原因有哪些?沙尘暴有哪些危害?我们怎样消除沙尘暴?青少年能做些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从理论出发,联系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大胆地进行想像、探索,提出了很多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分析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掌握科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在神舟7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神舟7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有哪些意义?由于这是正在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异常活跃。而且,这件事看起来与课本知识关系不大,使学生容易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经过讨论,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发展了尖端科技;(3)增强了民族凝聚力;(4)提高了军事实力;(5)提高了中国开发太空资源的能力;(6)可以成为亚洲的“老大”。虽然有些学生的答案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通过这种形式的应用训练,大大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笔者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研究。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思路,望广大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1.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改变自己在教与学、师与生关系中的支配角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志和行为方式。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师生间应进行民主、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处处充满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张扬个性,反对将学生的新想法、新念头“一棒子打死”,要充分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点拨;气氛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专制;语言上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打击。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推销自我、敢说敢做。

3.充分利用录像、录音、角色扮演等动态的情境设计,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丰富想像,积极探索求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进行发散创造。

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可行的。虽然现在仍存在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断的研究、探讨,相信一定能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历史社会课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_发散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