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为城市发展服务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就始终与城市相伴而生,大学作为城市知识化的先导、核心与推动者,正日益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成为促进城市功能、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今天的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市民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大学图书馆作为人类保存、传播知识的载体,与城市共生长,为大学、乃至为城市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与城市联手打造文化城、知识城与信息城。
1 大学图书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1 大学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象征
在大学校园中,图书馆以其外在的建筑文化和特有的内在魅力展示着大学的文化脉络,体现着大学的精神传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大学图书馆不仅属于本校,还属于公众,属于整个城市。
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大学里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如果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则能够反映那个大学,甚至所在城市的历史,如果它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建筑,则反映同时代的大学及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大学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建筑,是大学和城市的文化象征。
世界著名学府耶鲁大学的主图书馆巍然屹立在克劳斯校园的中间,高大的建筑体现了古老大学的深邃与神圣,馆内外的各种石雕图案组成耶鲁大学和图书馆的历史,让人们了解他在传播知识的道路上所走过的漫长岁月,他是大学和城市的重要建筑,吸引大量的游客驻足参观。坐落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图书馆,1919、1931年建筑的老馆与1991年建筑的新馆连为一体,一色红砖灰瓦,一色拱形长窗,如果把老馆的窗子比做旧时文化人的长衫,新馆的窗子则更像现代年轻人细长的领带,跨越七十年的建筑,保持了其不间断的“文脉”,诉说着大学和北京城近百年来的文化教育史。这里也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每年接待上万人次来馆参观,馆外驻足者更是不计其数。2001年,在评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活动中,共收到来自北京和外地群众寄来的六十多万张选票,清华大学图书馆从三十个候选建筑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足见市民对大学图书馆的关注。
1.2 大学图书馆能够促进市民的知识学习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例,5年中原来掌握的知识就会有50%过时,因此停止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知识的快速更新给市民的知识拥有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新知识已经成为市民的迫切愿望。很多城市确定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建立城市知识园区,把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储藏地,读者既可以为某一时期所遇到的特定问题求学于图书馆,也可以为从事某项事业或满足于某种求知兴趣,长期求学于图书馆,因此图书馆是市民学习知识的首要选择。然而,多年来我国的人均图书资源拥有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以上海、北京两大城市为例,2002年上海拥有公共图书馆32个,全市户籍人口1334.7万人,平均41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北京拥有公共图书馆26个,全市常住人口1456.4万人,平均56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在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比例更低,单单依靠公共图书馆,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
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可以补充公共图书馆的不足。目前全国有上千所大学,藏书在百万册以上的大学图书馆有近40所,再加上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专业性强,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1.3 大学图书馆可以推动城市信息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架设,使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资源系统的另一主流。大学图书馆依托学校人才、技术优势,保证图书馆资源收集、技术应用的先进性。近年来,随着各种载体的电子信息资源涌现和迅速普及,大学图书馆率先将磁带、光盘、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传统型文献列入收藏范围。
1994年由国家教委启动建设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己连接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在内的二百多所大学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网点。到2002年,已经建立网站的大学图书馆达到三百余个,远远高出公共图书馆网站,大学图书馆大多开通了微机网络系统,在馆内建立光盘数据库局域网,并且连接到校园网,提供24小时开放式的网络服务,一些大学图书馆正在探索建设“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新形式的图书馆,以期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阻隔,通过互联网,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检索并利用已经开放的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其他资源或网络系统中存储的可供开放的各种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信息化。
2 大学图书馆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对策研究
2.1 树立为城市服务目标,着力营造文化传播环境
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物化实体,图书馆建筑传递着文化内涵,他的文化传统更可以通过丰富的藏书和图书馆员的工作体现出来。图书馆要力求将文化资源内化为人的文化力量,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馆员队伍。在高校图书馆4.13万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2.99万人,占72%。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坚守着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开发、储存和传播的阵地,爱岗敬业,甘当人梯,以热情的态度为读者服务。
目前,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对社会开放了一些服务项目,如馆际互借、查新立项、信息咨询检索等,但内外有别,有些规定旨在限制某些校外读者,有些项目校内校外读者收费标准不同。大学图书馆不仅为本校读者服务,更应遵循阮冈纳赞提出的“书是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原则,打破内外有别,对校内校外读者一视同仁,提倡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市民和其他读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大学图书馆真正发挥其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
2.2 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融入市民文化生活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对市民开放的,如耶鲁大学,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都无须出示任何证件,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学校不设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图书馆看书、复印。在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设置了限制规定,如进门查看证件,非本校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图书馆等。设置障碍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大学图书馆普遍有一种担心,怕开放以后资源太少,读者太多,资源入不敷出。事实上,据调查,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藏书利用率只有40%左右,许多文献无人问津而成为死书,特别是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因长期不被利用而失去了使用价值,造成文献资源的巨大浪费。
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还是从自身发展和城市需要角度看,都应该开放门禁,鼓励市民走进任何一座他们想去的图书馆。首先要开放阅览,同时也可以想一些积极的办法来解决害怕资源短缺、借阅困难的问题,比如可以规定借阅本校教学必须的参考书限期归还,缩短需求量大的图书的周转周期,保证学生的正常使用,而对一些学生使用频率较低的资料,可扩大开放范围,使文献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2.3 加强与其它类型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图书馆和城市其它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一样,都是国家图书情报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降低成本、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方便读者。但是,长期以来各类型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资源购置重复浪费,利用率低,即使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也只是“信息孤岛”。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的图书馆已经开放了个别项目,如查询、维护和馆际信息共享等。大学图书馆的网络服务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校园网上开展24小时服务,有的大学图书馆还开发了一些自建数据库和特色数字图书馆资源。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共同计划,缺乏统一管理,处在分散、异构、封闭状态,一些自建数据库规模较小,或限制开放,共享程度不高。大学图书馆要进一步开放传统馆藏和自行开发的各种资源,与其他类型图书馆实现统一平台、资源共享,探索与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传统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基础,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特征的联合模式,实现更大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4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为城市专业读者服务
随着城市知识化、信息化及劳动力转型的变化,城市里知识密集型职业为主的专业读者增多,他们不再满足于图书馆的一般性服务,更希望图书馆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信息,加以集中组织,做好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虚拟馆藏、数字图书馆等形式的文献信息内涵知识深度开发,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
目前,大学图书馆大多局限于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而忽略了城市发展对图书馆的需求。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学术研究气氛比较浓,应有针对性地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组织人力以馆藏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加工、研究、编撰等为主要手段,生产出索引类、汇编类、综述类、预测类等信息产品,利用这些深度开发的信息产品,为社会专业读者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文献报导、文献检索、定题定向跟踪服务及情报调研、信息咨询等服务,促进城市的发展。
2.5 扩大资源收藏范围,为普通市民读书做好准备
世界上著名大学图书馆大多收藏门类齐全、语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源,很多大学还收藏有对大学图书馆来说看似“小儿科”的儿童读物,正像耶鲁大学的宗旨“意在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一样,这些图书馆鼓励一切读者,包括儿童读者走进大学图书馆。
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目标主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比较注意购置本校专业研究所需的精、专知识,这样做保证了入藏文献的权威性,但局限性在于,文献过于精、专,偏重高层次,忽视基础文献和一般知识,即使对本校普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来说,这些文献也不适合一般性阅读,更不要说普通市民。
大学图书馆为城市发展提供知识信息,城市发展带来大学图书馆的繁荣,图书馆与城市发展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资源靠长期积累形成,作为对城市的回馈,大学图书馆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除持续购进高水平的专业资源外,应进一步扩大资源收藏范围,充分考虑到普通市民读者的阅读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适合普通市民阅读的资料入藏,为市民阅读做好准备。目前还没有条件开放的大学图书馆,也应提前做好资源准备,购置资源兼顾到市民的需要,为将来开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