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根本” 建好“数模”论文_张玉英

立足“根本” 建好“数模”论文_张玉英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 255100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些教育专家也表示,良好的数学修养是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社会里,没有相当的数学知识,就是没有文化,就是“文盲”。这些足以说明数学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来说,它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石。为学生夯实好基础,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做到的。我觉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好两点非常重要:

一、从根本上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

前几天,我让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分别编一道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解决的问题,当时他就蒙了。在我举了一个例子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不奇怪,究其原因,就是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意义不理解。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更注重结论的应用,而不注重结论推导的过程,结果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套用,而不能灵活运用!从一年级学习加法时,有些老师一遍遍强调:有“一共”两个字时用加法,还“剩”多少时用减法。当没有“一共”两个字,而出现“剩”字时,很多孩子不知所措了。例如:树上有一些小鸟,飞走了19只,还剩下8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不少学生列出了:19-8=11(只)。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越学越糊涂。“加、减、乘、除”的意义就像贯穿于我们小学数学中的“脊柱”,是小学数学的“根”,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依附在“脊柱”的周围。只要“根”牢了,其他知识也就好解决了。

这四种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说,“加”与“乘”都是求几个数“合”起来是多少,它们的区别是:乘法必须是几个相同的数“合”起来,它是特殊加法的简便运算。“减”与“除”都是把一个数“分”,不同的是除法是平均分。“加”与“减”、“乘”与“除”互为逆运算。

二、建好数学模型

《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新课改下的数学建模过程必须要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它是在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基础上的模型,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的公式、法则等。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学数学中的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

1.数与代数

其中又分为四小类:

(1)用数字和图形表示有规律的数列或图形;如5、( )、15、( )、25。

(2)经常用到的数量关系:包括它们延伸出来的数量关系。

①时间、速度、路程:S=vt。

②数量、单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

③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④单产×面积=总产量。

⑤耗油量/千米×千米数=总耗油量。

⑥合格率=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

⑧出勤率=实际出勤数÷应出勤数×100%。

(3)数的运算:

①a+b=c,c-a=b,c-b=a。

a×b=c(a≠0,b≠0),c÷b=a,c÷a=b。

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函数。

2.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些数学模型能否很好地建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所谓的建模,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规律化,而这个规律的得出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也才能灵活运用。例如:一辆汽车行驶10千米,耗汽油 升,这辆汽车,(1)平均行驶1千米,耗汽油多少升?(2)平均1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题就蒙了,他们大部分知道应该列除法算式,可谁除以谁,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模没建好!建模过程思路不清晰,不理解模是怎么得来的。

抓好小学数学的“根”,引导学生切实建好数学模型,才能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张玉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立足“根本” 建好“数模”论文_张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