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探析
孙 福 胜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对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包括人的能力的本质定位、人的能力的物质基础、人的能力的发展目标、人的能力的实现途径等基本内容,体现出人的能力的实践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等鲜明特征,这些“部件”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硬核”。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如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加强人的教育和训练等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人的解放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从学界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已有学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文本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学者们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对人的能力(包括潜能)问题的研究,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如有的学者对马克思人的潜能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认为马克思所谓人的潜能“是一种给定的潜能”,历史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1](P41);有的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目的本身,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价值”[2](P7-16),等等,这为学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从整体上来讲,学界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以及推介工作不够、研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这制约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在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实际应用成效。众所周知,在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方面,人的能力始终是处于核心位置的,没有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就难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为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充分而强大的“人的能力”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更为迫切、更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1848年期间合写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三部重要著作,都论述了人的能力问题。笔者试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三部重要著作中人的能力问题进行研读,并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初步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以期为学界加强人的能力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一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三部著作中的人的能力问题的文本研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月至1848年1月之间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三部著作,在这三部著作中,他们对人的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神圣家族》打碎了唯心主义的“假象”,敲响了“异化”的丧钟,发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呐喊声;《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残骸”,提出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手段;《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述了“阶级斗争”实践推动人类历史发展,阐明了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人的“自由发展”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这三部重要著作体现了他们对人的能力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指出了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对于促进人的自由解放有着重要作用。
(一)《神圣家族》:揭穿唯心主义“假象”,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大声呐喊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月至11月间合作撰写了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神圣家族》,不仅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而且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进行了清算。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鲍威尔在《文学总汇报》上的“把哲学对现实的颠倒”滑稽剧和“教益”进行了批驳,指出他的“教益”是十分“低于德国的理论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广大读者已经“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这是对鲍威尔“批判教益”的有力回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对人的解放能力进行了论述,指出人的解放能力也是人获得自由的能力,认为人需要在掌握正确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上,需要发挥“现实的人”的抽象能力,并在“现实的运动”“使人百炼成钢的劳动训练”[3](P262)中才能达到人的解放。
姚晓冬,1969年生于浙江海宁。现为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在私有财产主导的国民经济学”中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强制”“非人化”等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人性假象”。他们认为,工资和资本的利润貌似是“合乎人性的”,但实质上两者“处在最敌对的、相反的关系中”,即所谓的工人和资本家的“自由协商”,本质上就是资本家“强制”工人的“维护经济关系上的人性的假象”,这意味着“贫穷和私有财产是两种对立”,并不能实现“贫穷和财富成为一个整体”的美好愿望,这就是一种“抽象物”,必须在“这个形成整体的现实的运动”中才能“消灭它所创造的抽象物”。其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能力的意识问题。他们指出,作为私有财产世界的两种形态的无产阶级和财富(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或无产者和私有者),十分懂得他们之间是两个对立面,是人的自我异化,一方是破坏,一方是保守,然而,私有财产“在自己的国民经济运动中”使自己走向瓦解的实现,必然需要无产者的两个“造成意识”,即贫困的意识和消灭非人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标志着“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解放能力的实现。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包括“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现实的个人”已有的和由“现实的个人”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前提反映出了“现实的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而“现实的个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就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来了。其一,人们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人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而且表现在人自己的生命的一定方式和一定的生活方式。其二,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在表现这个人的自己的样子,这是与他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保持一致的,而个人的生命或样子的展示取决于人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唯心主义的“残骸”,展示不同所有制下人的发展的图景
居民对PM2.5的感知与降低风险的行为选择、支付意愿..................................................................................................................................史兴民 雷 贤(63)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严肃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一切举止行为以及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的“震撼世界的”等观点的谬误。观念、思想、概念等等作为“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作为人们的真正“枷锁”束缚着人类,给人类社会带上了“镣铐”,让人类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是合法的,是需要赞扬的,这暴露出了青年黑格尔派微不足道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说明”是多么“吹嘘”,因为他们忽视了“两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3](P515-516)。
2006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布,国酒茅台酿制技艺名列其中,成为酱香型白酒工艺的唯一代表。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SIAL China 2007)在上海举行,这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展会之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克服思辨对“现实的人”的无限渺小的论点,同时指出人的平等能力,即“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他自身的意识”,即是人对自我与他人以及他人与自我的“双向平等”,并分析了现实的人的思想解放的实践力量。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合人道”和“违反自然”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要消除“饥饿,寒冷,疾病,罪过,屈辱,愚钝”等等“一切不合人道的和违反自然的现象”,要克服“人同他人的关系,人同社会的关系”的异化。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就是具有一切活动和实践的辩证思维过程的人,就是重新创造世界的人。“现实的人”不是靠纯粹思维来改变自己的现实的,而是能够现实地改变自己的现实存在和改变自己存在的现实条件。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一定会不断扩大群众队伍的扩大,同时思想本身无法实现任何实际的东西。人的思想的解放,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寻觅,必须要有充满着无穷实践力量的人来实现。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决定着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战争和交易的外部交往的扩大,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奴隶制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了。其一,部落所有制中的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以及耕作为生,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其二,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是靠“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对立已经产生,工业和海外贸易出现对立,代表“城市利益的国家”同代表“乡村利益的国家”之间也出现了对立。其三,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条件,随着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也出现了乡村与城市对立的现象,联合起来的封建结构产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对立。
(三)《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拿起反抗资产阶级的“武器”,为建立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而斗争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撰写了纲领《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描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积极发挥人的能力作用,通过人的活动能够创造出“奇迹”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这一事实予以高度赞扬。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也创造了“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造成了“瘟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有运用“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这种武器的现代工人,也就是无产者,才能“驱魔避邪”,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联合体”。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发现美洲大陆和航行非洲等活动,不断进行生产的创新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其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不断扩展,资产阶级国家“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对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消除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4](P34)。其二,资产阶级国家开拓了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随着新的工业的建立,工业所加工的原料的来源和产品消费的日益世界性,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其三,城市的出现让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高度集中,生产资料和财产不断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产生了“政治的集中”,于是“政府、法律、民族阶级利益、关税和民族”变成了统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到了“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个人”,从“现实的人”的概念、活动和观念等方面定位了“现实的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现实的人”的概念来看,“现实的人”不是由“观念、想法、概念”支配和决定”的“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现实的、受物质制约”的“一定的个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是受他们所在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来看,“现实的人”的活动是“由人的个体构成的群众的活动”,是“作为社会积极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现实的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的活动是个体或群体的活动和现实关系的活动。从“现实的人”的观念来看,“现实的人”所产生的观念是三种观念,即“关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观念”“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3](P524);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的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等之间关系的观念。简言之,“现实的人”是受到其所在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等物质条件制约,从事个体或群体的现实的活动,形成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等关系观念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和观念既为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主体性意识,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本体论指导,就是要充分且全面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要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奋斗。其一,在无产阶级产生之前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其二,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奴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的统治者,都是靠奴隶、小资产者和雇佣工人来养活的,这种现象是要有无产阶级来彻底消除的。其三,共产党人的鲜明特性是不仅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而且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二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三部著作中的人的能力问题的论述,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包括人的能力的本质定位、人的能力的物质基础、人的能力的发展目标、人的能力的实现途径等基本内容,体现出人的能力的实践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等鲜明特征,这些“部件”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硬核”。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3.人的能力的发展目标:人的解放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终极目标
1.人的能力的本质定位:现实的人是人的能力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面临不能克服的矛盾,商业危机的出现,使得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办法越来越少,资产阶级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者。其一,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与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产生了严重冲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其二,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现代工人阶级找不到工作就不能生存,只有当现代工人阶级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使得现代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商品”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和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其三,资产阶级时代有“使阶级对立简单化”的显著特点,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大敌对的阵营和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而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同时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增长,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成为了真正革命的阶级。
式中,L(t)为t时刻的实际负荷值,P(t)为t时刻负荷周期性分量,R(t)为t时刻负荷的随机性分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决定性、制约性和受动性等作用,为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首先,在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有合乎人性发展才能促进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违反人的本性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对人的能力的摧残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其次,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受到物质生产生活的制约,人不能随心所欲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人必须在一定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下,同时也受到一定精神生产生活的制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从事活动。再次,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活生产而产生和改造,人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当中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物质生产的产物和精神生产的产物互相作用,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力,形成了互相受动的局面。人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是对自己既有能力的证明和释放,发挥能力对物质生产生活的作用力,对自身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增长和提升的推动和完善,人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中,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新的巩固和发展,人的能力更加多面和有力量,进而推动物质生产生活的发展。
2.人的能力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并“生成”人们的日常语言,相当于“听懂”和“表达”。中文分词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基础技术,关系着后续研究对象的质量好坏。作者在CNKI 数据库中对主题为“中文+分词”、“汉语+分词”、“自动+分词”的文章进行搜索,得到1983 年至2018 年关于中文分词的4092 篇相关研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能力问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发挥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现实的人”是人的能力的本质定位、“物质生活生产”为人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人的解放”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力和教育”是人的能力的动力等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P527)这些都是必需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来实现的,并着重对无产阶级实现解放提出有关要求。其一,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是需要“联合的行动”,即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能够做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在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其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引导他们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其三,无产阶级必须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实现了解放的无产阶级,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4.人的能力的实现途径:发展生产力和教育(或训练)推动人的能力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和教育(或训练),这是因为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需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还需要人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首先,发展生产力不仅是克服异化现象,有效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提供强大力量,而且是克服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进而防止陈腐污浊的东西死灰复燃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其次,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让工人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再次,人的全部发展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造就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的工人,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必须经受那种严酷的但能使无产阶级“百炼成钢的劳动训练”。
对于生成网络G,原来是接收一个无意义的噪声z,输出一个图像G(x,z)。而对于图像翻译任务来说,G的输入显然应该是一张图像x,而这里不仅接收图像x,还接收文本描述特征φ(t),用这两部分共同生成一个图像 G(x,φ(t))。
(二)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所提到的人的能力具有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实践性,具有从片面到全面不断完善的发展性,具有与每个人的特性相适应的个性等基本特征。
1.人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能力是“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首先,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能力的实践性,人的本质就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也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3](P524)。“一定的个人”的社会关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过程,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动力的人的能力也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其次,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影响着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也在创造着精神生产和人本身及其后代延续的生产,这些生产活动都具有极强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都在强化着人的能力的物质性和实践性。再次,人在创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活动中也在充分体现着人的能力的实践性特征,人是在已有或既得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继续发挥人的创造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和高度发展的,人也是在既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人一出生就获得了社会关系,虽然还不是十分发达),随着人的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的技能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人的能力的实践性和能动性特征会更加明显。
推荐理由:作者傅莹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宝贵的外交经验,她曾任我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本书集结傅莹大使数年文章和演讲精华,内容涉及世界秩序、全球格局与中国角色、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东亚问题、南海局势等,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态势和趋势。
2.人的能力具有持续的发展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处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同样人的能力也是在发展的,并将伴随人的一生。首先,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各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即人的能力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口生产活动以及思维生产等实践活动得以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生活的不间断性,直接产生了人的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对自我意识的批判后向前发展的,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与动物相区别的人,在从事任何活动中,也在从事对自我的思考,并逐渐形成了理论思维能力,以此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更深入发展,这是对人的能力发展性的最为深刻的引导。再次,人的能力的发展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互相作用的,人改造自然界,也在改变自身,人形成社会,也在发展自身,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既是人的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助力器,由于自然界的大千气象和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变幻性,也增强了人在各方面解放和发展自身能力的紧迫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对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深入论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喧嚣吵嚷”的“可悲”,分析了人类史的现实前提的“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阐述了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不同所有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共同体”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载体的重要论断。
3.人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个性(差异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类特性”和“类能力”。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打上了个体的特性的烙印,体现出个人“主体能力”的特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呈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性。首先,人的能力是与每一个人的个体实践活动和个体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不同的个体,从事着不同的实践活动,经历着不同的个体发展阶段,从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人,就会自然地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人的能力在人经过“教育或训练”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个体性和差异性,一个人接受过系统的和严格的“教育或训练”,就会与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或训练”的人有着“天壤之别”,能力差距也会渐进拉大。再次,人的能力的个性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生产力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的能力是对一个模子出来的人、单一的社会关系和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同一的社会制度等的“反抗”,在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人的能力的个性发展仍须遵循一定的法则,体现出了人的能力个性化和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性的有机统一。
情境是初中数学教材构建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凝聚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导向性,能够将外部的启发性刺激充分利用起来,在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及锤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初中数学时,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再现或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初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全面开花。
三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不仅说明了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的重要性,而且为如何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指明了路径。那就是既要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把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又要加强人的教育和训练,积极应用科学的教育和训练方法提升人的能力。
(一)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5](P330)。无论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首先,从人开始使用劳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那一刻起,人就具有了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物质生产的实践中,使用和创造生产工具的能力、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料的能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能力就逐渐的增强起来了。其次,从原始公社所有制到封建所有制,再到资本主义所有制,直至共产主义所有制,都是要通过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来实现的。再次,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断增长的需求的丰富性和活动的多样化,特别是在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觉悟的提升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进而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切都需要人的能力的无穷尽的解放和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发展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和终身活动来做。
(二)把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交往和社会关系是人的能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能力发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P539)。首先,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不仅为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动力,而且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其次,“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3](P602)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谋生能力的变化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再次,随着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的能力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也得以实现,这既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发挥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强大促进作用创造了条件。
通过分析以上7则化妆品广告语,我们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克服了之前对广告语言单一静态分析的不足。广告语要符合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才能实现广告商与者受众之问的交际,从而成功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实现交际意图。化妆品广告是一个典型的明示一一推理过程,需要广告受众根据明示和已有旧信息去解读。广告人在创作化妆品广告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受众的已知信息结合相关的明示行为传递其信息意图。在此基础上,受众才能以最少的努力找到二者之问的最佳关联,从而推理出其中的交际意图,共同实现交际目的。
(三)应用科学的教育和训练方法提升人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是人的基本教育内容,要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P200)首先,人的能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在创造个体历史,当然也是在创造社会历史过程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其次,加强对人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提升人的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同时也为人创造更多新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再次,通过教育和训练,全面提升人的能力是切实保证“现实的人”能够发挥内在潜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最有力量的一项实践活动,融入人的发展全过程。
四 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不仅彰显了人人都能够发现和发挥自身的能力,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而且生动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立志把自身能力和价值奉献给社会,为造福人类而劳作的理想信念的人文性,在他们努力为人类解放的壮丽事业而共同奋斗的岁月中,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力的提高和革命战斗力的增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6](P208)人的潜在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是不可低估的,只要积极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将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用来造福人类,并使之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才能无愧于人生的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人的能力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如有学者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7](P396)。有学者指出,要高度重视人的能力建设,应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8](P100)。也有学者认为:“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应着眼于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提高人适应并服务社会的品德和能力,还应着眼于人自身,使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和提升。”[9](P34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10](P1-6+1500)。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中是否也存在着一个“能力体系”呢?人的能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照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当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体系建构问题的研究,以此为现代人的能力建设、发展和提升,提供一套具有较强指导性的科学的能力体系理论,并为大力营造“人人关注能力、人人提升能力、人人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提供动力。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的研究,使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熟悉、掌握和应用,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的能力理论研究走向深处,这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2]韩庆祥.马克思主义能力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陈志尚,赵敦华,李中华.人学理论与历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拥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On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Human Ability
SUN Fu-sheng
(School of Marx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Marx and Engel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uman ability.Their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cludes the essential orientation of human ability,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ability,the development goal of human ability and the way to realize human ability.These studies reflect the practical,developmental and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ability,and constitute the hard core of Marx and Engels'theory of human ability.Marx and Engels'theory of human ability has brought us many enlightenments,such as social circl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uman ability,constantly liber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and strengthen hum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Marx;Engels;human ability;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收稿日期: 2019-01-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及基本经验研究”(18CKS041)。
作者简介: 孙福胜(1986-),男,山东微山人,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448(2019)02-0061-08
(责任编辑王能昌 )
标签: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论文; 人的能力论文; 人的解放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