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异常重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反思,寻找发现并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该从教学过程是否体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否突出学生主体性以及教学过程是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小学语文反思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64-01
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且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并且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学校课堂的教学过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以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个知识传播过程。第二是学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起到引导的辅助作用。第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导向,引导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究、钻研。笔者以以上提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体现出的三大特征为出发点,以语文s版课文为例,对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进行套实践探索。
一、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教师经过一堂课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授是否落实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值得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父与子》是一篇取材于生活、情感判断单一的课文。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的老师通过对故事结局的改变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然后又设置相关的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的以辩论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固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但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却偏离了从课文中“感受父爱之伟大、在苦难中体会父子情深”的情感导向,与相关教学目标不相一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片面地追求了教学形式的新颖,忽略了从课本传达出来的情感导向。“父爱之伟大”这一感情基调依然在课文的描述中定下了,无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中父亲是否真的伟大展开辩论。其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例如对《地震中父与子》一课的教学结尾部分应该通过仔细品味课文的语句对父亲的相关描述,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会从课文描述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这一问题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过去古代的知识教学中,人们对知识的权威性一直处于信奉的地位,特别是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老师所传授出来的知识都无比的坚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代的读书人坚信所谓的知识就是“圣人之言”,“圣人之言”必须经过课堂老师的“传”、“授”、“解”才可获得。到了近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科学化、客观化转变。近代众多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尝试建立更科学规范的语文知识教育体系,并且认为学生只要在这套体系中学习富有逻辑性的语文知识,就能掌握相应额语文口头、文字等表达能力。于是在这样的体系中,课堂教学就体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知识灌输的过程。学生习惯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教授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习什么知识。然后我们的教学体系又将整个知识体系机械地划分为上百个知识点,并且围绕这几百个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对学生进行考察。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应付这样的考察,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紧紧围绕这些需要考察的知识点进行展开。于是学生同时也围绕这些需要考察的知识点开展大量的题海战术,进入一种机械式的反复做题模式。这样呈现出来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完全丧失,而且还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对教育教学形成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是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表示要削弱或取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作用,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处于主导性的位置。一堂课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导,这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些课堂教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衷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热烈发言,无论学生发言是否合理正确,抑或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经常对其发言予以鼓励、肯定。这样的做法不仅容易使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而且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角色处于缺失状态。例如以S版六年级下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教学为例,有的老师让学生围绕对该课文的理解展开讨论,学生也都积极热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有的学生说唐僧愚昧无知,错怪孙悟空,把好人当坏人,把坏人当好人。更有的学生却表示很敬佩白骨精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失败,再次尝试,不断反复地进行努力达到自己目标。固然“敬佩白骨精”这样一种见解别具新颖,但是已经偏离课文所要传达“正义与邪恶较量、邪恶无法战胜正义”的情感导向。所以这样的见解固然新颖,另辟蹊径,但从情感价值方面却是不可取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师应该予以纠正,而非进行鼓励、支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时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向,不要让课堂教学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四、结语
重视课堂教学反思,要注意和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艾津.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童富勇.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作者:刘慧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课文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