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开发和积累人力资本——关于发展中大国赶超发达国家的途径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大国论文,人力资本论文,途径论文,根本出路在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和纳克逊在探讨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出路问题时,分别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低水平陷井”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这些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水平陷井”,经济无法实现增长与发展。在他们看来,产生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投资不足。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和冲出“低水平陷井”,使经济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度提高投资率。不可否认,该理论对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象东南亚的某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练内功”(内资动员)与“借外功”(外资引进)相结合的路子,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冲出了“低水平陷井”,实现了经济崛起和起飞,获得了成功。但是象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这可要打上一个大问号。首先,从规模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普遍面积小,人口少、投资相对量小,筹集资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象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无论是人口,还是面积不知比这些国家和地区要大多少倍,投资相对量特别大,筹集足够的发展资本难度非常大。其次,从资金的来源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依赖强迫储蓄,增加税收和向外借款以及吸引外方直接投资来积累资本的。这在中国和印度,有的行得通,有的就行不通。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但众所周知,这是建立在低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本来就贫困,低收入,如果再增加税收,不但容易把本来就不景气的企业搞垮、搞死,而且容易激发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社会不稳定,靠借款吧?中国和印度这么大,需要的资金那么多,即使他们愿意借,能借得起吗?所以,完全依赖靠内资动员和引进外资的途径来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和冲出“低水平陷井”,在一些比较小的国家或地区也许行得通,而在中国和印度这样大的发展中大国就行不通。笔者认为,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打破“恶性循环”,冲出“陷井”,实现经济腾飞,根本出路在于着力发展教育,大量积累人力资本。这是因为:高教育投入→高素质人才→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出→高收入→高储蓄率→高资本积累→高教育投入……周而复始。
人的素质低是最大的发展障碍
发展中大国最突出,最难办的问题是人力资本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众多,二是素质低,大量的人力资源不得其用。这是发展中大国制约经济发展所有障碍中的最大障碍。任何一个国家,要使自己的经济实现腾飞,必须首先扫除这个障碍,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但任何科技都离不开人的发明创造和操作。现代世界竞争看起来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未来世界大量的人才,谁就等于赢得了未来世界竞争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必须在培养人才上下大功夫。第一,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第二,从技术进步的源泉看,没有本国人的发明创新,没有向外国人的学习,没有在实践中积累工作和管理经验,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国家之所以经济落后,其根源就在于相对缺乏发明者,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发明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创新就不是必要条件了:因为,包含新知识的技术可以从技术更先进的国家输入。但这必须以本国有懂技术的人为前提条件。
(二)从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根本就无法适应世界科技竞争的需要,更谈不上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一是呈指数增长。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5年增加一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 件。世界上1945年研制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代的发展,其性能提高了100 多万倍。二是向综合化、高科技化、高产值化、高精密化发展并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当代人必须是:能够按崭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工作和生产过程的人;能够对科研、教育、生产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的人;能够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了解的人;能够适应一系列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科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需要的人。发展中国家要能适应未来世界竞争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很多很多的这样的人。
(三)管理也是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条件下,管理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管理起着“粘合剂”和“调节剂”的作用。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时,它要把生产力各要素合理地组成一个整体,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现代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但它必须要有具备懂得现代管理的人进行操作。现代管理要求现代人,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要适应现代科技特点的需要,采用科学的思维。其次,在管理素质上,既要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要有现代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管理技术水平。现代经济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演变,使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而使公司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二是负责大公司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或专职管理人员成为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三是企业管理成为专门的职业,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除培养科技人才之外,还必须培养一个“企业家阶层”。这是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之一。
开发人力资源主要靠教育
如前所述,无论是从未来世界竞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管理特点的角度考察,都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要想经济获得起飞,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积累人力资本。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教育。这是由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决定的。
(一)“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其二,教育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协调一致发展。其三,教育可以把人类长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概括教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较快地加以掌握和运用。
(二)教育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可以把一个简单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
(三)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关系上看,教育具有减少和改变人口数量的作用。因为,通过教育,社会总人口各方面质量得到提高,指导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我国要真正做到控制人口增长,其根本点就是要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第二,从教育与人口质量关系上看,教育对人的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可以使人类优生优育。通过教育提高适龄生育成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就会使人做到科学怀孕、科学分娩、科学抚养。二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这里所说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第三,从教育与人口的结构变化关系看,教育不仅对社会人口数量、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于改变人口结构中的年龄构成和增长速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全社会人口的文化水平,可以使社会成年型、青年型人口速度增加,使少年型人口速度增加减缓,使社会人口逐步从增加型趋向稳定型,再向减少型过渡。
(四)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生产技术世代相传下去,为新的发明和技术进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和新的技术,创造、发明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第二,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在没有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把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之后,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不能自身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靠教育。一方面,通过教育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把科学知识物化在生产工具上,使科学转为技术,提高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这主要指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因为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成就,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进行传递和传播。同时,在传递和传播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和传播方法与手段。同此,它的效率就比较高。
总之,人力资本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产。教育对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要想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根本途径只能是优先并着力发展教育,积累丰厚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经济腾飞才有基础和后劲;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当然,教育的发展,最终要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发展中大国本来就贫穷落后,物质资本和资金缺乏,加上需要开发的人力资源既多又广,要再拿出很多钱来加大教育投资,的确非常非常之难。然而,要打破恶性循环,冲出“低水平陷井”,走向富裕,就要知难而进,再难也得加快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资。当然,只要我们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们,真正象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真正做到“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把教育切实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法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