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_审计证据论文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_审计证据论文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性论文,证据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要性的概念

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而且,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历史条件,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比如,某一金额对某个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对另一个单位就不一定是重要的;某一金额即使不大,但当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盈亏或者个人涉嫌贪污公款时,也是重要的。

实际上,重要性也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报、漏报或者舞弊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报、漏报或者舞弊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因此,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

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和确定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专业判断过程,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然后,采用分配的方法,确定各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实务中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如下:

税前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5%,较大时用10%);

资产总额的0.5~1%;

营业收入的0.5~1%;

净资产的1%。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参考上述数值计算的被审计单位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应选择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这也符合审计谨慎性原则。

三、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在国家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重要性原则:

1.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审计人员之所以要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其目的就是确定拟审计的方法、时间和范围,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提高审计效率。因为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低,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少。例如,为合理保证应收账款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

此外,还应当注意重要性水平不同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重要性水平应低一些。也就是说,对越是重要的审计项目,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2.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借以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一是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有关错报或漏报的会计账项,二是考虑扩大审计范围,进一步进行审计查证,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审计不存在重大遗漏,保证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审计都被揭露出来。"需要指出,对于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会计事项,审计机关必须依照法规予以处理,其金额不受重要性水平的限制。

标签:;  ;  ;  ;  ;  ;  ;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_审计证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