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试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土论文,教育资源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农村中学有优势吗?农村学校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人们可以用很多事实来证明农村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也可以用“天上人间”这个词来形容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别,这里也包括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我们不否认,农村环境苦,条件差,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长期以来,一些人看到的只是不利的方面,所以认为农村教育没有出路,我们农村教育的悲哀也在于此,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在于此。因此,跟在城市中学后面,怨天尤人,亦步亦趋,致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形不成自己的特点,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
我对这些不利条件从来不否认,但人不能屈服于环境,应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这个问题上也应该体现这种精神,做出这样的探索。条件是一方面,但起决定因素的是人,是教师的正确教育观及其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只要观念正确,方法科学,培养出来的农村学生并不比城市的学生差。我们应就农村的实际情况探讨符合农村实际的语文教学之路,不能抛开农村的现实去幻想农村语文教学。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思维,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惊喜地发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天地是多么广阔,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多么丰富,它的前途是多么光明。可以说,农村的天地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土壤,是能力形成的课堂,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奠基石。在这方面也可以说是城市无法可比的。关键是看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地挖掘有利因素并对其合理利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大体上是书上来,本上去,总有一点纸上谈兵之嫌,学生在学校中学了很多文体知识,也练习写了许多文体的作文,但到实践应用,总是心慌手乱。怎样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农村中学必须考虑所处的环境,利用当地特有的环境。在这方面,需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把当地的社会环境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大课堂”,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形成能力。本人以前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如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应用文写法后,立即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群众写信,帮专业户写广告、拟合同条文,代群众写诉状;当学生在课本中掌握了调查报告的写法后,便鼓励他们利用课后或节假日走家串户,调查当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内容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当他们学了新闻消息的写作方法后,及时引导他们到社会上采集新闻材料,鼓励他们向电台、报社投稿。这样,学生就把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在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也随之同步发展。
就作文而言,农村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农村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人物时,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把当地可圈可点的人物列出表来,让学生各选一个人物去写。这样,学生笔下的人物就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色,不至于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到江畔湖边,到林中山间,到田间地头去实际观察,实际指导。而城市的学生,在这方面就不如农村学校里的学生有优势,这也是农村学校之所长,我们如果对这些资源充分地挖掘利用,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农村社会这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学生作文中的学生腔问题,是城乡作文教学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在课本中学的是书面语,积累的是书面语,现在提倡积累的名言名句,也多是书面语。学生作文也多是用书面语来表情达意。虽然有的作文词语比较丰富,文采也比较华丽,但读起来总给人一种拿腔作调的感觉,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语言问题。一些大作家很注意积累群众的语言,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就在群众之中,这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课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个“课本”,促使学生主动搜集群众的语言,积累群众的语言,在作文中应用群众的语言。请看学生的作文:
成“龙”记
“熊”能变成“龙”,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改革的年代里,这个看来是实现不了的事,却成了事实。
在我们村子里,大家要提起“熊”来,口头上总离不开李玉才。这不,人们又议论上了:
“我说他张嫂,你说这个‘熊’,那个‘熊’,我看哪,顶数李家那个小子才‘熊’呢,一杠子都压不出个屁来,我都替他难受。”
“他啊,也算黑瞎子掉井——熊到底了吧。考了三年大学,连个毛也没捞着。都二十四五了,还得让他爹妈养活啊。”
这篇习作朴实、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随处可见,学生信手拈来,并用得恰到好处,这样的语言,只要在生活中注意搜集和积累,就能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由此可见,农村生活不仅是学生作文材料的巨大仓库,也是一本无穷无尽的语言宝典。学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不注意利用,那实在是十分可惜的。
作文需要情,无情难以成文。学生的情感难以在课堂上训练出来,需要一定的环境孕育,需要一定的条件激发。农村的山水田林、自然风光,改革开放的现实,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写作的灵感,使之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冲动。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长白山下林区的一所中学,有一位青年女教师,在这方面很擅长。在一次对联训练课上,她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当地的土特产品编写对联。学生在对联吟诵的琅琅声中,把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融注其中。一节课结束,学生撰写对联的兴趣产生了,爱乡报国之情激发了出来。联为情拟,情促联成。这节课给人们提供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说到这,可能有人这样认为,长白山风光美丽,物产丰富,在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多,而贫穷落后的地方,有什么值得人喜爱的,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此话乍听,似乎有理,但细一考虑,不尽其然。贫穷落后的地方同样储藏着丰富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如何运用。请看下面的学生作文:
家乡,我要为你添一笔
我的家乡变了。站在高高的堤坝上遥看家乡,那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显得古朴而秀雅;那一家家宽敞的院落,整洁而又清静。那一个个小山似的粮垛,那一根根新竖起的电视杆,都在无声地告诉我,家乡开始变富了。
家乡变了,这是家乡人民努力的结果。我也是家乡的一员,我应当为家乡做点什么呢?我常常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家乡变了,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还没有变。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改变这种情况,这需要现代科学知识。我认为,我有责任把知识送给家乡人。
我要为家乡添上一座图书馆。图书馆在我心中占着神圣地位。每次到县城去,我都先去图书馆,贪婪地翻看那里的书,吸收着知识的营养。我们农村人,一年都有几个月农闲时间,要是家乡有了图书馆,人们利用空闲时间去看看书,去学习,那对他们的生产会有多大帮助啊。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和放假时间到这里开阔一下视野,增长一些见识;老年人在闲暇时增加一些兴趣和爱好,那该多好啊。
图书馆对家乡的人们是多么的重要,我将来要在家乡开办图书馆,让家乡的人们用科学知识去建设家乡。现在,我连图书馆的位置都已经选好了,就在我们村子的中间,那有一块空地。到那时,我要购置各种各类的书,如农业生产科技书、文学书、小孩子喜欢看的连环画、老年人喜欢的报刊杂志,让村里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自己需要的书,让村里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求、去探索。
从这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学生的家乡并不富裕,这里的生产技术还很落后,这里人的思想观念并不先进,而正是这些现实,激发了这个学生将来为家乡建设一座图书馆的愿望,以此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这里面把对人民、对故乡的自然景色、对乡村和城市的热爱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强烈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态度。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使学生积蓄、迸发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学生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情激而文生,这也是当地教育资源可利用的优势。
农村社会是语文教学教学资源的富矿区,但一些教师难以发现,多数学生也找不到。究其原因是师生都缺少“火眼金睛”,农村社会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但大多人认为与己无关,熟视无睹,因而作文空洞无物。如果学生能达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程度,他的眼光会顿时生变。请看下面的一组作文:
水稻淹了谁来管
2003年10月11日,我们小组来到南台子村采访,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我们青山乡主要以旱田为主,去年乡里为鼓励农业扩大种植,出台了对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农户予以支持与损失补偿的政策,向种水稻农户承诺“只要种水稻,如有经济损失,乡里予以补偿”。这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但是进入雨季后,由于稻田排水沟长年淤积没及时清理,使雨水倒灌,长势正旺的水稻被大水冲倒。面对着这种天灾,村民自然束手无策,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损失已无法挽回。于是村民向乡领导反映,希望乡里能帮助解决,减少损失,但乡领导推说:“乡里有数,能给你们解决的。”这实际上只是口头上的推脱,并没有落实,结果一拖再拖,水虽然抽干,但到秋后稻子只是往年的三成产量。政府对农户的损失补偿更是只字不提,村民们都很气愤。他们抱怨说:“水稻淹了,让我们这一年靠什么活呀?这些当官的自己的腰包满满的,却不了解人民的疾苦,这算哪门子的父母官呀!”
通过我们小记者的采访和多方面的努力,乡里向南台子村村民公开道歉,并郑重地承诺对农民的损失予以补偿。
艰难的采访
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我能深切地体会到庄稼对于一个农民的重要性,它是农民的命根子啊。看着南台子村民农民手中那发黄的水稻,我心里真难受啊。想起农民在水田中种稻的情形,想起农民一把把汗水将水稻培育大,想起农民顶着烈日给水稻打药……他们付出的艰辛是说不完写不尽的。可那无情的水却把农民一年的希望给淹没了。排水沟堵塞,村民找村长,村长不管,几次向乡反映都没有答复,农民们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倾吐。
我们几名小记者,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和采访。我们首先来到南台子村村委会。我们向村长采访此事,村长支支吾吾地推辞,没有明确的说法。最后,我们决定去乡政府采访。
我们来到了乡政府。秘书把我们领到接待室。我们向他说明我们是学校小记者,要采访乡政府对南台子村水稻被淹一事的处理意见。他的脸立刻拉长了,然后告诉我们,乡长外出了,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们就在接待室一直等。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发现乡政府院内多了几辆轿车,我们猜想是乡长回来了,于是我们冲上二楼,那个秘书极力阻拦我们。但我们还是坚持上了二楼,没找到乡长办公室,却看见林业科的屋里有人。于是我们敲了门进去,问乡长办公室在哪,他却哼哼哈哈不肯说,想了半天才告诉我们,乡长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见你们,现在晌午了,回去吃午饭吧。他们的阻拦和拒绝,使我们有些心灰意冷,打算离开,但我们想起了农民一脸脸汗水侍弄水稻的情形,想起了农民那充满信任的眼神。我们再次鼓起勇气,向会议室走去。那个秘书跟着我们喊:“出去,快出去。”我们不顾他的阻拦,敲了会议室的门,理直气壮地走进去。我们向会议室几个人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及我们的来意。坐在会议室前面的人说他就是乡长,让我们详细说说此事。我们就向乡长叙述了此事,主要是南台子村种的水稻被淹,减产了,乡政府答应给补助费,希望乡政府给南台子村村民一个满意答复。乡长说,乡里马上就讨论此事,并且郑重对我们承诺,到秋后一定给农民补偿。
听乡长这么一说,我们心里很高兴,就又对他说:如果到秋后南台子村农民没有得到补偿,我们还会来采访您。
采访乡长后,我们又立即来到了南台子村把喜讯告诉了村民,村民们都乐了。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说:“姑娘,爷爷真小看你了,没想到你还能办大事呢,你行。”此时一种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涌上心头,我感觉到了小记者身上那份神圣的责任——老百姓需要我们为他们办事啊。
评《水稻淹了谁来管》
听了同学的汇报,我感触颇深,在农民们怨声载道的时候,乡政府村干部在干些什么,上推下,下推上,没有一个能站出来,为老百姓说句公道话,农民们心中的疙瘩如何能解开呀?农民靠土地赚钱养活一家人,种水稻,水稻被淹,农民无处说理,这地还怎么种呀!这样的事的确不应该发生在我们人民公仆的身上。
现在党中央积极鼓励农民种粮食作物,例如减免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使农民尝到了些甜头,可这水稻淹了没人管的事,也让农民心寒,使农民少了热情,少了对干部的信任,如果要想让农民改变对农村干部的看法,我们的干部,就得为农民办实事,当官要知百姓苦,要给农民作主,要为自己的话负责,要把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放在首位,要塑造好自身的公仆形象,特别要注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时刻记住,你们是公仆,是为百姓服务的公仆!
如果我是干部,我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从实事干起,做农民的知心人,为农民寻找致富路,更把农民的利益看做自己的利益,把农民团结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写这一组作文的三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常感到作文无啥可写,作文时也经常搜索枯肠,无病呻吟。为此,该校的语文老师开展了“关心家乡事,做家乡的小主人”的课外活动。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用“主人公”的眼光去看家乡的事,谁知角色一变,眼光也为之一变,豁然开朗,大千世界给他们展现出绚烂多彩的作文材料,这是在以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下难以发现的作文宝藏。于是,几个学生就当地群众关心的“水稻赔偿”的事情,以“农民女儿”的身份,组成采访小组,进行了“艰难的采访”。采访结束后,分别以不同的文体,写出了消息、采访汇报、评论。从以上一组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农村社会,有很多这样“原生态”的资源: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干部的功过是非、决策的正确及谬误,邻里间的纠葛、人和人的矛盾,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源源不断的新闻消息……这些,不但可以用来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正确运用,就会出现“人”“文”同进的双丰收。
农村环境和城市比较,现在还很落后,有些环境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比如落后的传统观念、陈旧的民风乡俗、封建迷信活动等等。就拿封建迷信活动来说,有的地方还很盛行,一些学生真假难辨,因而就轻易地相信。我们做教师的,要有化害为利的能力。
我们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发现者、开发者和运用者;同时,也要看到,教师和学生也是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创造者。有一所贫困的农村小学,这所学校有一个很特殊的图书馆,馆内藏有近千册图书,书名有《我的小传》、《妈妈的故事》、《不知道的世界》、《地球小伙伴》等等:出版社有“宇宙出版社”、“草原出版社”、“小小出版社”、“我的出版社”等等。书籍图文并茂,手画手抄,自装自订,作者原来都是该小学的学生。本人在乡下教学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让学生自己编辑自己的文选,同学之间相互写序题跋,装订成册,办成班级的“图书馆”,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批评。然后学生们在这些“文选”中再进一步筛选,出版了自己的作文集——《田野上的小花》,成为全省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这样,就把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教育资源的创造及利用得到了有机统一。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在于“善假于物”——农村特定环境这个“物”。这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将来,农村教育的条件会逐渐得到改善,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无论如何改变,我们的教学都要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城市有城市的教法,农村有农村的可行之路。我们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大自然赐予的,有的是社会提供的;有历史遗留的,有当前出现的,也有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是既丰富又多彩的资源,这是用之有效并且免费的资源。这些资源,是那些教辅、参考书之类的东西无可比拟的,其效果并不比那些用高价买来的设备差。有这么多的好资源,我们何愁教不好孩子?以上所说,只是仅举几例而已。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头昂起来,腰挺起来,把胸怀敞开,把眼光放远。解决物质的贫困,首先应该解决思想的贫困,我们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每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会拥有一座教育资源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