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争诊所)
摘要:目的 分析利用腹针结合艾箱灸对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在本诊所就诊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宫寒型)患者76例,依据抽签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8例,均采取自拟促排卵中药结合艾箱灸治疗,观察组联用腹针进行治疗,持续治疗90d,随访6个月,分析治疗后排卵情况及末次随访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排卵率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优质卵泡直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治疗前、治疗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患者治疗过程中,联用腹针、艾箱灸,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针;艾箱灸;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治疗效果;临床观察
不孕症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诸多,而患者总数中约40%左右源自女性排卵障碍,故需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尽快予以对症治疗措施。西医治疗方案多为使用促女性排卵药物,虽然此类药物虽然能够提升排卵率,但妊娠率有限,而且存在高流产风险,目前多寻求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强化疗效,减少治疗风险。而在中医理论中,肾虚宫寒型患者是不孕症的常见中医证型,以下焦胞宫受寒、肾气亏虚、脉络不通为主要病因病机,可通过内服药物、外用针灸方案治疗[1,2]。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间段,观察此期间本诊所收治的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患者76例,分许在自拟促排卵中药结合艾箱灸方案的基础上,不联用或联用腹针方案的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8月-2018年期间,在本诊所内就诊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76例,按照抽签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38例,年龄22-43岁,年龄平均(32.43±4.50)岁,病程2-13年,病程平均(5.57±2.20)年。对照组,38例,年龄23-45岁,年龄平均(32.75±4.73)岁,病程1-14年,病程平均(5.01±2.35)年。对比组间数据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入院后,接受血常规、血清性激素检验及腹部超声等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参照相关文献,明确排卵障碍性不孕诊断,并在中医理论辨证为肾虚宫寒型。(2)无精神系统疾病,无意识障碍。(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除排卵障碍以外其他原因导致的不孕症,或除肾虚宫寒型以外不孕症。(2)凝血障碍。(3)药物过敏或针灸不耐受。(4)依从性较差。
1.4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采取自拟促排卵中药结合艾箱灸治疗,观察组联用腹针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90d:(1)自拟促排卵中药基础方如下:肉苁蓉、淫羊藿、覆盆子、桂枝及菟丝子均15g,枸杞子、女贞子、熟地及香附均12g,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百合及川芎均10g,炙甘草6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去渣取汁温服,2次/d,150ml/次。(2)艾箱灸:仰卧位,取2支艾条,各截成三段,每段60-70mm,点燃后首尾相连,置于艾灸箱内托上,置于腹部上方约3cm处,以脐部及脐周10cm为覆盖范围,以患者耐受为宜[3]。(3)腹针:主穴为中、下脘穴及天枢穴,随症选穴,1次留针30min,1次/d[4]。
1.5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1)治疗后组间排卵率差异,治疗后复查腹部超声、血液激素检验,并持续监测基础体温,观察并记录排卵情况及卵泡发育情况;(2)组间优势卵泡直径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通过彩超探查优势卵泡的直径数据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数值,其中前者判断标准为透亮度良好,其直径不低于18mm,卵泡外缘清晰,或可伴发卵泡内壁塌陷[5];(3)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统计组间妊娠率差异,末次随访,通过腹部彩超探寻宫内妊娠囊,作为妊娠情况判断依据。
1.6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为统计学分析软件,利用百分比(%)、(?x±s)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开展?2、t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排卵率差异
观察组治疗后卵泡发育且能够排卵者30例(78.95%),仅正常发育未排卵者5例(13.16%),发育不良者2例(5.26%),未发育者1例(2.62%)。对照组治疗后卵泡发育且能够排卵者28例(73.68%),仅正常发育未排卵者7例(18.42%),发育不良者3例(7.89%);观察组治疗后正常排卵率78.95%稍高于对照组的73.68%(?2=0.2912,P=0.5895)。
2.2组间治疗前、后优质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优质卵泡直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治疗前、治疗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组间治疗前、后优质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mm,?x±s)
注:同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
2.3组间治疗前后
两组均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妊娠率55.26%(21/38)显著高于对照组31.58%(12/38)(?2=4.3383,P=0.0373)。
3.讨论
不孕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普遍认为是育龄期女性在未作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1年内开展正常性生活,但未受孕者,在育龄期女性总数中占10%左右,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排卵障碍、子宫发育不良,输卵管组织粘连或输卵管梗阻等,虽然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更新,提升了治疗后的妊娠率,但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而且在妊娠过程中,存在异位妊娠以及多胎妊娠等情况的发生风险。而中医在不孕症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将不孕症归属于肾虚血瘀等,部分伴发宫寒等情况。
本次研究中,两组均采取自拟促排卵中药结合艾箱灸治疗,观察组联用腹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促卵泡发育及正常排卵情况均好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6个妊娠率也高于对照组;其中,自拟汤药通过在补益肾气,温宫通络的基础上,联合健脾运化水湿等措施,温肾通络,改善宫寒临床表现,并且腹针属于近处治疗,以腹部穴位为主,加上艾灸的热力作用,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除湿[6];三者合用,可弥补治疗效果的不足,温阳补气。
总之,在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患者治疗过程中,联用腹针、艾箱灸,有助于促进女性子宫卵泡发育及排卵,提升妊娠率,进而加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哲,贡欣.从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探讨中医药促排卵的理论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524-3527.
[2]钟志艳,黄冬梅,黄光英.补肾活血法治疗不孕症评述[J].中医学报,2019,34(1):47-52.
[3]俞惠达.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3):130-131.
[4]卓丽珍.助孕1号方联合腹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5]陈钰仪,赵萍,梁诗莹,等.不孕症各中医证型患者超声卵泡监测特征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9):66-69.
[6]苏柏宇.腹针结合艾箱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宫寒型)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论文作者:胡志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卵泡论文; 不孕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障碍论文; 高于论文; 患者论文; 差异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