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修课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师大附中从1980年即开始课程结构改革,先后参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探索了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升学预备教育类型的高中课程结构模式以及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学科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协调,各类课程分层次,必修与自由选修相交叉”的复合课程体系,为我国同类学校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和较为可行的课程结构模式、实验途径和方法。
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是南京师大附中一项校园整体工程,它历时长,探索目标明确,实施规范,实验特色显著,全员参与,特别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南京师大附中探索育人的最佳途径、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作出了贡献。南京师大附中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是一项整体工程,涉及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对“高中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作一个总结。
一、背景、目标
1、背景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廖世承主持南京师大附中工作时就提出:“我们觉得教育的事业,是一种实验的事业。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把教育原理,时常去应用,时常变通,才有改进的希望。”锐意教育教学的实验与改革是南京师大附中的百年传统。
特别是1980年始,学校在高中进行了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劳动技术科,设立社会实践科,健全课外活动体系,用学分制进行非必修课程系统的管理等一系列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先后有50多位教师为1980年至1991年在校学习的11届学生(共3119人)开设了选修课程、劳动技术科等40多门。依学校教研室历年的跟踪调查,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和学生本人对这种宏观的课程结构改革与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即使如此,由于学校开设选修课程等的时间(课时)与空间的限制与制约,这种课程的优越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非常单一,只有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教学计划缺乏弹性。针对这种情况,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在高中一、二年级加设单科性选修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分科性选修课程。这项课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课业负担不过重,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个性发展。应该说它比原先的计划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个《调整意见》还有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个性的时间比较少。高一、高二每周单科性选修课时很有限(分别为3~4个课时,只占总课时的9.4%~12.9%)。高中三年中,前两年必修课程占的比例过大(高一、高二每学年34周,高三只有24周)。
第二,教学内容结构不尽合理。以重点中学为例,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并且大约六分之五的学生将来是学理工的,但在高一、高二年级时,对理、化学科的要求都比较低,而某些知识点要求的降低,同时会影响这门学科思维发展的层次,若到了最后一年来补缺和提高是很困难的。如果提高平时理化教学的要求,又要影响将来学文科类的学生的发展。因此这种机械的“二一分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各类学生,无论从学科知识体系,还是从智力发展水平,都缺乏一个合理的系统结构。
第三,占教学时间最多的必修课程,要求仍然单一,缺少层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际上,这迫使教师提高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对少数尖子学生而言,必修课要求仍过低,仅靠很少课时和选修课难以满足,而对另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课内要求又过高。
另外,还存在着课程结构过于偏重学科性课程,而忽视活动性与环境性课程,不能保证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也存在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比例不合理,忽视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类课程等弊端。
总的说来,“调整意见”的弹性仍然不大,无法兼顾各类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去寻求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京师大附中在经过10年课程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即在已经建立的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交叉的课程结构框架基础上,于1992年在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并以此为重点展开了南京师大附中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框架的完善与新构建。
2、目标
南京师大附中是省重点高中。这种类型的高中,应侧重为培养两类较高层次的人才打基础:一类是学术性人才,他们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将来在某一领域能有较深的造诣,这类学生占多数;另一类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如艺术、体育等),他们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但要求不一定如第一类那么深和广,这类学生为数不多,但也很重要。当然,所有人才都应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概括为下面几句话:素质全面,基础合理,个性鲜明。
所谓“素质全面”是指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发展要全面。主要包括基本的社会政治方向,道德与人生价值观念,文明行为习惯,文化素养,智力发展水平,身心健康状况。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发展要全面,但发展的水平又不可能是一个层次。
“基础合理”中的基础,主要是指与一个人将来从事的专业相关的文化基础。“合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具有较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于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基础结构,不能一刀切。好比建造房屋,下面的基础,总要比上面宽一些,而不同的建筑,基础又不尽相同。过去强调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面要宽一点,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基础结构单一,共性课程负担过重是缺点。
“个性鲜明”,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到高中毕业时,应该已具有鲜明的志趣倾向及相应的文化结构。以往强调中小学是打基础,不是专业教育,这是对的。但是把打基础与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不恰当的。与一些国家相比,有世界性影响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我们出得不多,教育方面的偏差是原因之一。过去我们对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有一些个性鲜明的人才,往往被统得过死的评价体系阻碍而得不到发展。其实,一个人总是有长处与短处,在一些被我们评价为“差生”的学生身上,往往具有他自己的长处,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应该是辩证的统一,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共性基础,而打基础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个性,有个性,才有创造性。因此,打基础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尤其到了高中阶段,这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形成鲜明个性的阶段。
二、实施策略
1、确定总体思路
将国家规定的每门必修科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分为若干个层次,分设为A、B、C三级。每门课程的最低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大纲要求。各门课程学习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志向、能力、综合水平等进行自主选择,教师与家长鼓励学生大胆、自主地作出选择,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与指导学生进行层次调整,以使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考虑到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可以借鉴的教材、教师的水平、教育管理与课程管理的有关条例的制定与完善等因素,先就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六门学科进行试点,然后再过渡到其它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等)。其中政治与历史两学科分为A、B两个层次;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分设A、B、C(A为最高层、B为中间层、C为最低层)三个层次(事实上在数学与英语两科中没有一个学生选择C层次)。
高一第一学期作为准备、动员阶段。第二学期开始正式按分层教学方案进行相关学科的教学。与此同时。根据必修科分层教学的特点,调整并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科、活动科等课程。
考虑到必修课分层教学后,每一位学生都有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学科的各种层次的权利与可能性(如文科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数、理、化学科的A、B、C中的任一层次进行学习等),因此,高中不再按文、理科分班进行教学。
2、确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
C层次的科目——以原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必修科大纲的教学要求为最低标准,制定教学大纲。教材可参考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必修科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应用性知识,特别注意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和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与学生初步领略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B层次的科目——其标准可参考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允许部分学科在可接受性原则下提高要求、适当增加与补充内容。如英语学科增加新概念英语、欢乐美语、原版国外教材等。其它学科教材可参考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相应学科的读本教材等。在注重增加趣味性知识的同时,重视应用所学知识去认识与解决生活、社会中接触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认识与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手段。
A层次的科目——单独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其标准可不受现行大纲的限制。部分学科的教材可在原国家教委颁发的相应读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增加,鼓励教师综合国内外的优秀教材进行编写与组合;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将自己研究与探索到的规律、结论等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3、确定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的策略与原则
必修科的分层教学,改变了班级授课制自传入我国以来的单一、固定不变的教师送教进教室,学生等教师送知识上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与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策略与原则。
(1)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学生选择各科目的学习层次,还是学生向教师索取其它层次的学习资料,或者是学生向其它层次的同学借阅课堂笔记等,教师的指导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切勿包办代替。
(2)远近期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选择各学科的层次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近期的目标与长远的发展、规划综合起来考虑。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同时明确目前的任务与计划,防止好高鹜远。
(3)量力性原则。在指导学生选择层次进行学习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既不偏高也不过于保守。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发展。
(4)整体性原则。学生在选择不同科目的不同层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既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又重视整体的基础。如,对将来立志从文的同学,应该尽可能鼓励其学好理科,甚至学好理科中高水平层次的内容。因为未来高层次的文科人才同样必须有高层次的科学素养。反过来,理工科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高层次的人文素养。
(5)互助性原则。在必修科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层次或学习时,应该大力提倡与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关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及情操。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允许和容忍学生的选择错误或者策略失误,而且只要条件许可,一定给学生以真诚的帮助。应该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大胆尝试。因为即使是失败的尝试,对许多学生来说也将会带来许多收获。
三、体会与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从课程结构改革的层面看,已从宏观的课程结构改革进入到中观层面;从教学的组织形式看,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要求看,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必修科教学要求划一,脱离学生实际,不利于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学现实;从教学内容看,改变了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内容的千篇一律,完全以学科为中心的单一模式;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看,变传统的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自己的兴趣、潜能等来主动地学。
因此,必修科分层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时空等均发生了变化。对师生的要求也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相同。对学生而言,必修课分层次教学客观上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案;学习的空间大大增大,常常是一个教学班上的学生来自于若干个行政班,学生之间的交往面也大大扩大;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每个教师教学的情况,也可以索要到其他层次班的有关资科(学校为主动索要者无偿提供),因为同一个行政班上同学的同一学科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来任教。除此之外,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自觉性,要求学生干部与班主任之间更密切地配合。对教师而言,分层教学后,一位教师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常常不再是来自一个行政班,而且一位教师常常不只是任教同一个层次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师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具有更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与更高的专业水平。
南京师大附中回顾与总结1990年以来持续的学校课程结构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出版了《南京师大附中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两本,计约70万字。其中,有关第一轮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的部分论文被收入了1995~1996年的论文集。具体地说,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根据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实验方案的要求,在研究与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A层次各科的教学大纲,讨论、修改与制定B、C层次的教学大纲。
根据必修课程分层教学课程的研究和要求,每个阶段教师均认真做了阶段试教报告。
完成了各分层次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体育、计算机等)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指南的修订工作(已列为学校出版计划即将编印成册),以及88门选修课的教学纲要、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其中26门选修科的教学讲义或参考资料已经完成审编,并即将编印成册。
根据必修课程分层教学A层次的教学要求,以及相应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科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撰写的300余篇社会科学小论文及近900篇自然科学小论文中,精选出版了《南京师大附中学生论文集》。
由于全员参与,再加选修课程、综合实验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完善,全校所有专任教师都有自己的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研究的进行与深入,促使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快速提高。据统计,近年来课题组成员中因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成绩突出而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就有近40人。因此可以说,培养与锻炼了一支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必修课程分层教学与选修课程、以及其他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在此基础上,调整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的结构与种类,并组织教师研究与编写了教学大纲、教材与讲义,计划试用后经过修改、审定并正式出版。
课题组教师在第一轮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计算机分析与管理软件系统,健全了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从1995年始大胆地进行取消文理分科教学的实验(即不再出现文科班与理科班之分),旨在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为最终实现高中阶段不再分文理科创造范例。
高中课程结构改革与实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了学校与校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自实验与研究必修课分层教学以来,来南京师大附中学习与交流的学校络绎不绝。在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共计出版教师、学生各类论文、报告集8本。接待到学校了解、学习与交流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的国内学校几百所。江苏省教育厅鉴于南京师大附中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取得的成功,在下达的文件中明令全省各同类学校向南京师大附中学习,并建议将此成果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