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_民营银行论文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_民营银行论文

中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概述

(一)增量发展路径

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进而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持新组建方案是以徐滇庆教授为代表的。这是增量改革的方式。徐教授认为,“凡是建筑师都懂得,改建一栋危房要比重新盖楼难得多。金融改革也是这样。如果从头组建新的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第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没有那些不合理的制度约束,没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钳制。第二,比较容易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第三,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同时,他还认为,“开放民营银行最重要的意义也许还不在于他们可以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民营银行的制度创新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对立面,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徐教授没有否认对城市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的改造,但认为要区别对待:“1.让那些优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打开大门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按照股份制原则建立新的董事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2.在那些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新的民营银行。3.对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维持现状,严格限制他们的信贷资格,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待整个金融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再逐步处理这些基层金融机构。处理这些问题比较严重的金融机构要依靠市场机制,而不能单单靠政府来处理。”徐滇庆认为民营银行存量改造的方式是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认为这是对发展民营银行的一种否定[1]。

(二)存量发展路径

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没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或实行金融自由化,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从我国情况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才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持改造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和农信社的方式是以王自力博士为代表的。这是存量改革的方式。王认为,“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民营化’改造方式替代新设立民营银行,不仅没有理论与政策障碍,而且可操作性强。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全部或部分实现设立民营银行的宗旨,即打破金融体制的垄断局面,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对立面,加强金融的竞争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有银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由现有银行的市场化和引进民间资本进入两个轮子推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2004年7月28日,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成立,该行注册资本金为15.0073亿元,由15家股东共同出资,其中13家是浙江知名的民营企业,占总股本的85%,成为继民生银行之后第二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这是存量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

(三)混合发展路径

与上述不同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要不要建立新兴的商业银行,取决于风险控制机制、资金供给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3]。有的学者认为,构建民营银行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战略,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注入民营成分;二是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银行,逐步实现中小银行民营化;三是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完全以民营资本投资入股、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民营银行[4]。也有的学者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正式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即新设和改造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不应人为地规定一个先后顺序。关于谁优谁劣,谁去谁留的问题最终应该交给市场竞争来决定[5]。一些学者对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将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分为:1.外资银行参股民营银行的路径;2.民营银行上市的路径;3.民营银行全能化发展的路径;4.民营银行创立品牌银行的路径[6]。

二、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一)增量发展路径评价

增量发展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比如可以增加金融领域的竞争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上收、资金外流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新组建民营银行,不仅在市场准入方面有着高昂的代价,还有可能重蹈过去随意办金融而引发惨痛教训的覆辙,更主要的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个我国金融改革应首先考虑的问题依然存在。

1.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激活银行业的竞争机制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即民营经济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可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极富生命力的,因此民营经济才显得生机勃勃,才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十分不畅,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7]。

2.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

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在外围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于是减轻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增量发展模式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国有银行将首先受到冲击,竞争的加剧将会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不良资产状况更趋恶化。

3.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加大整体金融风险

银行的风险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那些希望尽快发展民营银行的学者只看到民营银行促进竞争的一面,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竞争会不会过度。我们虽不能断定目前银行业的竞争是否过度,但至少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倒是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活力。但对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4.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经营成本高昂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以重新募集资本的形式成立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其资本金必须达到十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或许不是问题,但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就成为其市场准入的一大难题。更何况成立一家银行,并非只有足够的资本即可,还需要相应的人员、网点、机具设备等基础设施,这是一笔昂贵的费用。再者,其营业网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机构运转的磨合更需时日,这些都提高了新设立的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由此可见,新成立民营商业银行不具普遍性[8]。

(二)存量发展路径评价

采用存量发展路径,从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和城区农信社入手,具有可操作性最强、成本较低、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等优点。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成功经验表明,相当部分中小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实现了民营化,成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的优势最终完成重组上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这些都是存量改造的成功例子,很值得银行业改革借鉴。对国有银行的存量改造,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经验,在改造方法上各有侧重。但存量发展路径也有缺陷:

1.农信社变农商行,没有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即将成立的昆山农商行的注册资本金将达3亿元左右,目前准备参股的有昆山当地两家较大民企,参股额达3 000万元。从总体来看,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明显成为主流,甚至有专家认为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就是典型的民营银行。以常熟市农行为例,注册资本1.0017亿元,由社会法人,自然人,系统内职工按一定比例分别持股。其中自然人股东股本金总额占股本总额的79%,共吸收了21家企业,每家企业出资100万元,各占总股本的1%,综合来看,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农户,银行职工掌握了银行90%以上的股份。但民企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所能掌控的股权比较少,常熟规定单个企业参股不超过1%,张家港规定不超过5%,此次昆山市允许持股到10%已经是很大突破了。一股独大,还是分散股权,农商行改制两难。为防止一股独大,使农行成为某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小金库,农商行对企业参股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但由此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单个企业所占股份比较少,没有一个相对控股的股东,使得股东普遍对农商行发展缺乏关注。所有者缺位,虽然改制成商业银行,但和过去信用社时一样,一切仍旧是行长说了算,缺乏内控机制,积聚了潜在的经营风险[9]。

2.存量改造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

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乏由于“拉郎配”而使好企业破产的案例[10]。

3.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可能使改革不彻底

就目前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普遍亏损的状况来看,实行存量改革模式只是国家单方面的制度供给,民间资本的提供者显然不会接受这项不合理的制度,因为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来看,通过改造原有的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对各集团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制度摩擦成本很高,即使完成了这项改造,很可能到最后只是旧制度的延续,其结果也会和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一样,也无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存量改革在目前举步维艰的关键原因。另外,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最终由谁来埋单,是存量发展路径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增量发展路径还是存量发展路径,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哪种方式的成本和风险最小、收益和效率最高。民营银行发展应当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民营银行的产生、发展是市场选择的自然演进结果。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应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要求的原则,其机构设置和规模升级的基础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自我扩张,其发展战略应侧重以小求大、以点求面、以稳求进。其发展必须考虑我国经济的现实发展阶段,必须考虑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循序渐进、依次推进。过度、过快开放都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民营银行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市场定位时应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当前的中国民营经济大部分从事的是边界竞争性产业,在其发展初期,管理不够规范,容易产生政策与制度疏漏,加之民营资本的逐利和扩张动机强烈,极易出现为消费者所不齿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从而大大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声誉与形象。而银行在放贷时,借款人的信誉如何往往是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民营企业的声誉不提高,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之理性选择便很可能偏离民营中小企业[11]。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必然影响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应是多元化和混合型的,混合发展路径的优势自然就凸显出来了。民营银行试点以存量改革为主,兼顾增量改革,民营银行进入成长期后,则以增量改革为先导带动存量改革的渐进式改革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

标签:;  ;  ;  ;  ;  ;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_民营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