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制造业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实现其他工作目标的基础,与其他方面的管理之间联系紧密,且通过成本控制还可以为其他工作开展的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因此,企业要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方法和理念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进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关乎着企业的效益,更对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影响较大,应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做到降本增效。本文分析了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成本控制的对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控制
一、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有利于促进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毛利是由收入减成本计算得出的,因此,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企业若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必须要严格控制。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产品价格不稳定、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利润。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使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才能使企业员工和投资者都能得到更高报酬,工作积极性也更高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中不被淘汰。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成本的降低,会使企业经营基础得以巩固,使企业有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帮助企业持续高效地健康发展。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对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全员参与度不够
企业对成本控制认识不到位,成本控制意识有待加强。目前部分企业只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忽视了事前成本预算及事后成本考核;忽视了对资本成本、人力成本等无形成本的管理;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且认为企业成本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或者认为成本控制应由生产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没有实际联系,缺乏全员参与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因此无法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导致其缺乏成本控制的主动性,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力度。
(二)企业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企业成本控制偏狭隘,片面强调成本的节约与节省,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联系起来,造成企业不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缺乏全面性,只注重事后分析,忽视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导致基本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样的错误重复发生;不能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产品的特点形成适合自身的企业控制体系,导致企业管理层无法真正了解企业自身的成本情况,因而不能在决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落后,缺乏创新
企业成本控制普遍只针对料、工、费及期间费用等显性成本,而忽视了对一些隐性成本的控制,比如一些因生产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成本偏高、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而产生过多的人工成本、对市场调研不充分而投资设备发生的闲置成本和维修成本等等。且其还忽视了企业面临的安全和环境保护产生的成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没有经过实践与总结,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企业的管理方法。
(四)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预算没有紧密联系
企业忽视成本控制与全面预算的关系,忽视了全面预算在成本控制中的战略导向作用,导致企业管理层没有根据预算信息有效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没能更好的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全面预算在成本控制中的目标控制作用,在加强企业经营控制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对预算控制的管理,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导致预算标准得不到优化,企业的KPI指标得不到改善,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忽视了全面预算在成本控制中的资源协调作用,在经营活动中没能按照预算目标,进一步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不能更好的实现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者成本控制意识,动员全员参与
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加强对成本控制知识的学习,要带领企业的员工围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效率,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人人参与的降本增效的经营方针进行生产。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各项内容以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深刻地认识,使其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成本降低工作,通过企业领导带动的方法提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使成本控制工作从根源上得到巩固。
(二)健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必须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将目标责任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及岗位,不断拓展成本控制空间。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要注重节约固定成本,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原材料采购阶段,应根据市场调查,严格按照企业招标程序,在材料质量保证前提下,确定价格最有优势,能够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在产品生产阶段,各部门之间应根据生产计划协调沟通,确保机器设备的运转率、人工效率及产品的完工率达到最佳水平。除了强化成本控制责任制外,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生产各项的KPI指标与每位员工的薪酬挂钩,及时地进行奖励与处罚。增强每位员工自觉的成本控制理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采用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
在日益复杂的生产环境下,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现的只是产品的事后成本,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尤其在企业产品的直接费用较低、期间费用很高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很难准确地核算产品的单位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作业成本法准确分配了各产品成本的期间费用,对各项成本进行了全面管理;拓宽了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使产品成本更准确,更利于合理划分产品成本责任。同时,对产品相关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减少无效作业,增加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作业成本只体现于现有作业的成本控制,而目标成本法则是全过程的管理方法,以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为起点,确定企业产品的成本指标,并用其来控制成本费用。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及每个员工,都要围绕总体目标制定各自目标。目标成本法能有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使客户需求能够得到更多满足。选择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将有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应通过对业务和财务的全面预算,实现对企业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成本,产品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不能只依靠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或者是精简人员来降低成本,而是必须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进而减少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在成本控制中,企业要实施全面预算,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总成本,确立标准成本体系,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者的统一。要以成本目标为依据进行预算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实行责任制,严格控制部门耗费,确保生产部门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不超标,严控管理部门的期间费用不超标。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产品质量成本进行定额管理,对产品质量成本进行严格的分析、计算,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最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内容不够全面、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管理计划不合理,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管理内容,并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动态控制,综合分析,制定管理计划,加强执行力,为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菽娜.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42-143.
[2]杨睿.基于目标成本管理视角下的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2):35-36.
[3]于长波.关于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7,(02):78-79.
[4]张健.浅析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83.
论文作者:孙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成本控制论文; 企业论文; 成本论文; 目标论文; 预算论文; 制造业论文; 作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