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美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驿头完小 273301
摘 要:朦胧诗作为诗坛上曾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样式,它的美学追求具有三方面特点:陌生化、个人化和民间化,探求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文学追求,是为了回顾和肯定它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朦胧诗 陌生化 个人化 民间化
一、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朦胧诗潮诗歌创作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并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方式。这种总体象征具有朦胧性和多指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诗坛来说,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朦胧诗”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关于“朦胧诗”能否成为新诗发展的主流的争论,就是针对其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而言的。艺术的目的是使人感觉到生命,而不是仅仅知道生命。现代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因为知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艺术性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不言而喻,在那个时代,诗歌美学尚处在“诗人必须讲真话”这一非本体化的诗学理念中(“讲真话”是一切艺术的共性,对“怎么讲”的关注才是诗学的命题),陌生化的诗歌艺术必然会引来种种诘难和指责,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直白的问题便是“读不懂”、“看不明白”,他们还颇有分寸地使用了“朦胧”这个概念。后来,从事“朦胧诗”创作的徐敬亚把“朦胧诗”界定为“现代主义诗歌”,这也是针对其总的艺术特点而言的。他说: “在艺术主张、表现手法上,新倾向主张写自我,强调心理;手法上反铺陈、重暗示,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但他们的创作主导思想从根上讲,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反映论。
二、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现实的观照秩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老诗人以传统的抒情方式唱出“归来者”的歌,充沛、流畅而通俗,有着明显的大众化审美倾向。而朦胧诗却揭开了个人化抒情的序曲。朦胧诗人开始因个人化的抒情及新的艺术手段带给诗坛新的面貌,反映了四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充当人民的代言人”的“大我们”与诗人个人的“我”之间的反差。而消除这种差距,则意味着诗人找回了丢失的自我,返回到了内心体验的真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讲究内在的旋律、意象的原则暗示性与朦胧美),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凝重、充沛、坚厚的主体精神),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抑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地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性。
个人化抒情作为一种诗歌的表现方式,也维护了诗歌对现实的观照秩序。山川草木、雷电风雨都是个体的对应物质,它们首先是存在的,其次才是表象的,而这个过程必须借助“典型”——个人化的手段、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能实现。所以说,现实生活首先是“每个人”的生活,其次才是“所有人”的生活。而文学恰恰体现了这种意味,并用“我”的抒情方式建构了诗歌的语言形式。其中,个人化成为艺术化的先决条件。
三、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所以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从板结的背景中鲜活起来,让他们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民间化立场的自觉确立,必然与现存的文化体制构成对峙和冲突。从本质上讲,“民间化”捍卫的是写作的内在自由,反叛的是所有的权力话语。朦胧诗的崛起无疑使广义的民间写作形成新的格局,新与旧的分裂势在必行。然而,真正的民间状态就是平衡的、持续的“个人化写作”状态,而不是另一意义上的“集体话语”。只有在个人独立写作状态的氛围里,诗歌才能够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民间化写作不可能有“集体”的统一行动,“民间”自身的冲突和分歧是豁达、自由而多元化的,“民间”对待否定的态度永远是欢娱的、大度的。朦胧诗充分占有并汲取了这些条件和因素,把自己的艺术空间扩展到最大的程度。特别是在朦胧诗创作的中后期,民间化写作立场的纬度不断扩大,审美的自由空间不断拓展,否定、批判、自省、超越的意识也日益强烈,敢于反对自身的勇气空前高涨,一种来自主体洞察力的美学作为匡正了朦胧诗的求索轨迹,从而郑重地确立了诗人诗作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谢冕 朦胧诗选序 历史将证明价值[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徐敬亚 崛起的诗群 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J].当代文艺思潮,1983,(1)。
[3]谢冕 在新的崛起面前[N].光明日报,1980,05,07。
论文作者:林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朦胧诗论文; 诗歌论文; 艺术论文; 诗人论文; 民间论文; 抒情论文; 的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