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分析论文,国家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6)06—0142—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区域、国家和地区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资源安全是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领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决策界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资源安全的研究已经很多,特别是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已比较系统和深入。然而,关于资源安全的系统研究还极少。实际上,自然资源是一个内容庞杂、相互关联的系统,各类资源之间的自然、经济、社会及生态属性等相互关联并因此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安全的总体态势。因此,极有必要从资源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国家资源安全问题。
1 资源安全的基本涵义与影响因素
1.1 资源安全概念解析
一般意义的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始终可以获取稳定、及时和经济的自然资源供给,同时自然资源基础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资源安全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自然资源具有可持续的供给能力、如何实现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优化配置以及如何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一般意义的资源安全状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资源安全是一种保障供给的概念,即自然资源要能够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以经济合理的价格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战略性自然资源可持续保障的状态,或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和足量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它是对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保障的充裕度、稳定性和均衡性的衡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越高,则资源安全程度越高。这里所谓的经济合理的价格,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所能够接受的供给价格,如果资源供应的价格使得需求难以接受,则说明资源供给是“不安全”的。因此,这一层面资源安全的核心含义是“充足的数量、稳定的供应、合理的价格”。
其次,资源安全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要保证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这是指在保证资源稳定、足量、及时、经济供应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资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保证自然资源本事处于一种较为“安全”的状态。这一层面的资源安全核心内容是要维持资源自身的安全状态,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可持续性”,或者是说如何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1.2 资源安全状态的要素辨析
通过对资源安全概念和含义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总结出决定资源安全状态的7种基本要素如下:
(1)品种和结构要素。包涵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资源赋存品种和结构的多样性,一国或者一个地区自身具有多样性结构的资源赋存,从资源基础上增加了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其二是资源供给渠道的多样性,同一个资源,开拓多个供应渠道,实现资源供应多元化,如发展资源贸易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同体等,这是降低资源供应风险,提高资源供给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2)质量要素。自然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资源的成本和利用资源的效率,如矿藏的品位、含量等。资源质量越高,则开发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相对而言,资源的安全程度越高。
(3)数量要素。即自然资源供给要有数量保障, 衡量数量充裕的程度不能局限于总量,还应特别强调人均实际占有资源量,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特别是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尽管我国某些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则极其有限因此造成资源的数量性短缺。
(4)空间区位要素。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合理与否, 影响着资源开采利用的难易程度和运输距离,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的资源利用成本是有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决定资源安全与否的要因。
(5)经济或价格要素。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这一点在常态(非战争状态)下非常重要,因为一般而言,任何国家都可以从市场上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只是其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不同而已。资源安全所要追求的是以最低的经济代价获取所需资源。
(6)技术和资金要素。指资源开发、 利用过程中技术和资金投入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资源的开采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原来不能够或者没有开采价值的边际资源,由于创新技术的出现和资金的投入变成可以开采和利用的资源,从而增加了资源供应量,提高了资源安全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人们可能寻找到新的替代性资源,从而缓解了原有资源供应不足的局面,同样可以增加资源供应的安全性。
(7)政策或制度要素。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 资源节约利用政策等各种要素都对资源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历史证明,资源危机的主要诱因并非都是资源短缺问题造成的,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人类自身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出了问题,才导致严重的资源安全问题。
另外还有国际政治气候和军事实力等因素也对资源安全具有间接的影响。
2 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类型划分
2.1 国家资源安全定义
国家资源安全是指在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都能够得到足量、及时和经济合理的自然资源供应,同时又最大限度地维持本国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可以恢复的状态。
按照利益主体不同,一般可将资源安全分为国家资源安全和地方(或区域)资源安全两个层次,地方(或区域)资源安全要服从国家资源安全。国家资源安全以战略性资源安全为核心,基本出发点是保障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维护国家对外关系和军事利益的平等,主要包括耕地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以及生物资源安全等。
2.2 国家资源安全目标
国家资源安全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其根本目标是保障一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资源安全的定义和内涵,资源安全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提供资源保障,二是要促进可持续发展。许多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并且没有替代品,再加上资源的稀缺性特点,使得提供资源保障成为国家资源安全的首要目标。此外,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膨胀,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矿物燃料大量使用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这已成为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协调解决的严峻问题。在资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目标。
国家资源安全目标有四个突出特征: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境外资源的可获得性;二是遵守成本—效益原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资源,维持获得资源的经济可行性;三是减缓国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实现国内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公平;四是注重生态安全,努力维护资源生态功能的可恢复性。
2.3 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属性
国家资源安全是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与一般意义的资源安全不同,它所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如下特性:
(1)主体目标导向性。国家是资源安全的主体, 保障资源安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是为了提高一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资源安全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使资源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为此,应树立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观念,为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保证资源供给的稳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保障国家资源的长期安全。
(2)实现过程可调控性。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是在国家意志的干预下管理和调控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然后利用国家所掌握的各种响应手段(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政策、科技等)进行调适和干预,以达到资源供应安全的目标。资源安全调控和响应的过程涉及到资源安全态势评估、动态监测,资源开发、利用和战略储备,资源国际贸易、国家外交等一系列国内外政策手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3)发展演化的长期性。资源安全问题之所以存在, 是由于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而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有限的,需求无限和供应有限导致资源短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发展永远面临着资源稀缺的问题。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在不断变化,新的资源在不断出现,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所有这些决定了资源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使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也存在着某类或者某几类资源的短缺问题,短期内暂时解决了资源不安全问题,但在另外特定条件下,又会出现新的资源供应短缺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间都具有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资源安全是长期存在和动态变化的。资源安全的长期性和动态性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短期资源安全问题还要关注长期资源安全问题,树立可持续的资源观,不仅要关注当代人所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还要关注今后几代人将要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代际公平。
(4)空间层次差异性。 从区域上看国家资源安全具有空间组合的层次差异性,在一国范围内,国家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最高层次,它是区域资源安全的有机集合。国家资源安全包括区域的资源安全,但又不是区域资源安全的简单叠加或合并。要达到国家资源安全目标,并不要求每个区域都实现资源的完全自给,而是可以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原理,建立全国范围合理的劳动和地域分工关系,实现资源在整个国家层面的优化高效配置。实现国家资源安全,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安排、集约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勘探、开发中国家与地方、部门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资源流通、配置和利益补偿机制,争取在实现地区经济效益最优的基础上,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
(5)系统内外互动性。 国家资源安全是不同类型资源的安全状态的系统集合,系统各子集主要有: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国家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耕地资源安全、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这一复杂系统内各子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某一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资源类型的存在状态,一项资源的安全状态也会影响到其它资源的安全问题。因此,从国家总体安全的层面出发,任何偏重于一类或几类资源安全而忽视其它类型资源安全的选择都是对资源安全整个系统状态的破坏,是不可取的。
2.4 国家资源安全基本类型划分
国家资源安全是一个复杂综合体,由于资源类型和存在空间的差异性,也由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方式和过程不同,国家资源安全复合系统又分为具有各种不同内涵、特征的子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的子类型存在和运动的规律也各有差异。通过对国家资源安全各种表现类型的梳理和划分,有助于根据不同类型资源安全的特征和内在规律适当选择资源安全研究的切入点,准确认识和把握各种资源安全的运动规律以及相互组合匹配之后形成的综合的国家资源安全过程和特征。
2.4.1 按照资源安全问题和资源类型划分
我国资源安全研究最初是针对于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资源安全问题进行的,国民经济运行中某一过程或者某一资源领域已经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资源安全问题,则对这一类型的资源安全问题的专门研究随之展开。一般地,按资源类别可将国家资源安全划分为土地(耕地)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特别包括基因资源安全)、生态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这样划分的特点是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某一资源领域内资源供应保障问题,缺点是由于受到研究范围的局限,资源利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难以通过一项资源的研究得到答案,因此研究的广度和综合性不足。
2.4.2 按照发生时间的长短划分
短期资源安全和长期资源安全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一般的短期资源安全是指短期内资源供给不足,采取应对措施后资源供需紧张状况可以迅速缓解的一种情形。长期资源安全是指若干年甚至今后相当长的预期内都会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的资源短缺问题。
短期资源安全和长期资源安全的划分有利于对资源安全的现象和潜在内因进行深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针对短期内有可能发生的资源短缺问题要制定突发情况下资源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针对长期资源安全问题,从宏观和长远规划的层面把握资源安全的总体态势,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政策制度等各方面制定保障资源安全的战略措施,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长治久安”。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就是一种短期资源安全问题,它对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的影响是明显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油价会起到直接的作用。长远来看,我国石油储量和石油生产能力极其有限,国内石油供应量将要达到极限,可以遇见的将来石油资源将会是我国的长期资源安全问题,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就不仅仅是增加战略储备所能够解决的了,需要从加大勘探和开采能力,加强与海外石油生产国的石油开采的战略合作,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政治环境等角度采取根本性长期性的措施予以应对。
短期资源安全问题和长期资源安全问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短期资源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变成了长期资源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短期内尚不存在的资源安全问题,若干年后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存在的资源危机,因此必须树立长期资源安全意识,遇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资源安全问题,采取“未雨绸缪”的资源安全战略,将随时可能发生的资源安全风险规避到最小的可能程度。
2.4.3 按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划分
资源供应安全是立足于资源保障能力的资源安全,亦即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或支撑能力,这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的资源安全。资源使用安全是立足于资源利用之生态环境效果的资源安全,是指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后效果是否安全,如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果,水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等。
3 国家资源安全的系统分析框架
3.1 国家资源安全的系统结构
国家资源安全(National Resources Security,NR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对资源安全本质属性和影响要素的辨析,我们将影响资源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成了四种类型,也可以称为影响资源安全的四个子系统,即资源管理与政策调控系统(简称制度系统Institute)、社会系统(Society)、经济系统(Economy)和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Resources Ecology),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共同联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国家资源安全系统。在国家资源安全系统中,为实现总体安全,每一个子系统应该达到各自的安全状态,同时必须要通过各系统间的耦合,最终实现最高层次的国家资源安全。
我们把各个子系统所具有的安全属性分别称为制度子系统的安全(Institute Security,I-S)、社会子系统的安全(Society Security,S-S)、经济子系统的安全(Economy Security,E-S)和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安全(Resources & Ecology Security,Re-S)。ISERe四个子系统构成了国家资源安全的整个系统,ISERe四个子系统所具有的属性相互耦合决定了国家资源安全处于良好状态还是处于恶化状态,资源安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资源安全系统结构框图
Fig.1 The structure of na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security system
3.2 国家资源安全子系统安全属性
3.2.1 社会子系统的安全是国家资源安全的最终目标
资源安全的社会性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中的每一个公共单位、企业、家庭和个人都有权利享有资源的使用权,不仅当代人享有资源安全所带来的福利,所有后代人也应当享有至少同等的福利,当代人不能因为对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影响后代人获得资源的权利。国家资源安全同样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伦理观,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保证资源安全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人类对于资源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上的全方位需求,使人口发展、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居住条件以及出行娱乐等等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水资源安全必须要强调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是人人都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不遵守这一个原则就会立即导致社会动荡,个人、家庭、各种利益团体之间会因为水权的争夺而受到严重的伤害。资源在不同利益集团、个人分配的非公平性,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团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资源时空分配的不合理性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冲突,从而产生社会秩序混乱的不安全局面,人类的发展必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2.2 经济子系统的安全(E-S)既是国家资源安全的直接目标又是衡量国家资源安全可行程度的适宜标准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投入是经济产出的根本条件,投入和产出规律要求必须长期维持资源的不断供给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资源投入是否及时充足,空间和时间协调是否合理,决定了经济产出的效果。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供给成本应该是经济的,资源供给价格不能超出资源需求者的承受能力。保证资源的经济安全性,必须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企业而言,资源价格如果超出其生产成本许可的最高限值,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难以为计甚至破产;对于某项优势产业而言,由于资源供给价格过高而可能使其丧失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最直接的个人和家庭消费者而言有可能因为资源价格过高而减少消费甚至暂停消费,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发贫困人口增加。
3.2.3 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Re-S)是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保证
在国家资源安全系统中,始终存在着日益增长的人类社会经济需求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供给的矛盾,需求是无限的,供给则是有限的或者是稀缺的,正因为如此,需求始终对于供给产生着压力。从客观上讲,自然资源的禀赋和生态环境的再生与自净能力是决定资源安全与否的内在因素,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越高,则资源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保证可更新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可恢复性(如保证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最低需水,不能占用过多水源而导致水生态系统崩溃),在对耗竭性资源(如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也要进行优化计算,选择最优耗竭模式,同时还要维持周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资源的供给要保证消费者(厂商、家庭等)能够得到安全可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如确保供应洁净和不受污染的水资源,确保供应不含高残留杀虫剂成分的食物资源等;资源的使用中也必须注重生态安全,减少污染排放。
在国家资源安全层面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安全(Re-S)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涵义,即在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境外资源,尽量减缓境内耗竭性资源的开发速度,减轻境内再生性资源的承载压力。因为从长远看,减少本国资源的消耗强度实际上就是保障本国资源安全长期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的重要选择。美国采取立法的形式在阿拉斯加北部划出了大片含油土地作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对其只探不采,而是从中东和中美洲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就是为了其长期的战略利益,把自己的资源储备起来,先去开发其他国家的资源。中国制定政策,从1999年起停止对原始森林的采伐,转而从俄罗斯等国家大量进口原木,实际也是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性举措。
3.2.4 制定、执行资源管理和政策措施的资源安全制度保障子系统的安全(I-S)是资源安全的外在调控要素
资源安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总体而言分为资源安全压力过程、资源安全状态过程和资源安全响应过程,这些过程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构成资源安全总体特征,同时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系统又交叉渗透在资源安全压力、资源安全状态、资源安全响应过程中。因为资源安全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涵盖了资源安全管理、资源安全政策、资源安全监测、资源安全评价、资源安全预警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要素必然要渗透到资源安全压力、状态和响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能否真实、客观、全面和及时地对每一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测,对于监测结果做出准确判断并且制定适宜的资源安全管理政策和制度,是衡量该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的基本标准。
3.3 国家资源安全子系统功能的耦合
国家资源安全中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资源与生态系统和制度系统是相互影响且互为条件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会产生对其它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影响,直至造成资源安全的整体恶化。
用公式表示国家资源安全与各子系统的交集关系如下:
NRS=S-S∩E-S∩Re-S∩I-S (1)
资源安全四个子系统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才能实现最终的国家资源安全。这一相互关系也可以用系统图形象地表示,如图2所示。 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安全都对国家资源安全做出贡献,但是单一子系统的安全只是国家资源安全的必要条件,所有子系统相互耦合后的安全,才构成国家资源安全的充分必要条件。
图2 国家资源安全的充分必要条件
Fig.2 The full and essential conditions of na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security
4 基于PSR的国家资源安全动力学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中的PSR的一般含义
探讨资源安全系统运动过程的关键是要对影响资源安全的相关因素予以筛选并分类,以便客观地描述同类因子内部和非同类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各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过程、结果和调控方式。研究中必须要把资源、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纳入一个大系统来观察,这样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与其有关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过程及影响程度。
为阐述资源安全机理,很有必要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部门所发展的一项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概念框架,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PSR 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逻辑思维来描述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过程和机理,并且在此理论指导下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模型主要是用以解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我们将如何应对和反应这三个问题。“压力”是指造成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可持续发展中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因此是“正效应”——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实施投资。“状态”的变化不会只与一个或一类特定的因素有关,也不是只与一个或一类特定的反应有关,而是与许多因素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各因素都有关,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程度是相当复杂的,利用“PSR”模型有利于简要和概念化地揭示这一过程。
4.2 国家资源安全的“PSR”过程框架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有助于解释影响资源安全的各类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从而揭示资源安全的运动(图3)。
图3 阐述资源安全机理的PSR框架
Fig.3 The PSR model explaining mechanism of na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security
资源安全机理的PSR框架从总体上反映了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管理决策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增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P),人类耗竭性地取得自然资源, 通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改变了环境的质量和自然资源存量的状态(S), 反之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后代人的福利。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向资源环境研究和管理决策提出了挑战,要求采取应对措施(R ):首先要对资源环境状况和开发潜力、资源供求态势、资源政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做出精确的诊断和评价;然后依照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代际公平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资源管理决策要体现科学性,否则会给资源安全机制带来负效用);最终还要对资源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对政策执行效果实施跟踪,以便适时调整资源管理政策,确保资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
5 结论
随着对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的更加深入,无论是针对单项资源安全还是综合性资源安全乃至国家资源安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指导;研究不仅局限于概念和属性的范畴,还注重对资源安全子系统及其各影响要素的解剖和综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反映资源安全变化机理的指标体系,使得研究由从定性趋向于定量和模型,从单项趋向于综合,指标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和全面,体现了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制度政策对于资源安全问题的综合影响。
本论文在对资源安全概念、影响要素、系统结构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评价的PSR模型, 简要阐述了资源安全运动的PSR过程。阐述这一运动过程的目的时在于建立一个基于PSR模型的国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一指标体系对于国家资源安全的历史和现状予以跟踪和评述,寻找影响资源安全的压力、状态和响应等基本因素,为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PSR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可以对于国家层面的资源安全总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弥补了单项资源安全评价的缺憾;第二,可以对于国家资源安全的历史演变进行定量描述,并且以此为基础预测和分析国家资源安全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未来不同时段国家资源安全的情景分析;第三,对于国内不同区域类型间的资源安全态势进行某一时点或者某一个时段的比较,阐明不同区域资源安全特点和影响因素,实现区域资源安全的互补和资源的合理流动;第四,这一评价方法可以对国家间的资源安全总体状态和其构成要素(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同一时点的评价和历史性对比,分析国家间资源安全特征,为开展国际资源贸易、建立多元型和多渠道的资源流通渠道提供理论指导。
收稿日期:2006—08—19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系统分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