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推进城乡一体化“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文明创建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城乡一体化正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建立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市已基本具备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争当全省排头兵的现实基础。在文明创建角度,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文明创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意义、现实、举措三个层面对此进行相关论述。
一、意义论:文明创建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经济结构全面、大幅度调整升级,城乡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现代文明普及推进的过程。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创建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目的一致。文明创建的目的是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匹配,使城市和农村要素能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文明创建的这个目的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是统一的,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五个统筹”是一致的,最终通过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目标明确。已出台的《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六方面明确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目标要求,这对于已进入加快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新阶段的我市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文明创建的战略目标。
(三)职责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明创建的第一呼声是群众的呼声,即对于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它的第一标准在于群众的认可与满意。只有群众满意的创建才是成功的创建,才能吸引愈来愈多的群众参与创建、共享创建的成果。而群众满意的基础则是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贫富差异不断缩小、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全面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推动它全面协调地实现是文明创建的职责。
二、现实论:文明创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市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已逐渐上升为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着力破解,城乡方能协调发展。因此,从现实角度看,文明创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比较优势。从综合文明的发展角度和我市的实际看,借用比较优势理论是十分可行的。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55.63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列全省之首和长三角15个城市之二,创1997年以来之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基础汇率算达3107美元,取得历史性突破。综合竞争力排名居中国城市第37位,比上年前移5位。所辖五县(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强。二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集聚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以嘉兴市区为中心,五县(市)城为副中心的网络型组团式城市群框架已形成,城市化率达45%。三是全地区已建成省级以上文明城市群。五个县(市)全部是省级文明城市(县城),我市在2001年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基础上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实现了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四是以城带乡、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有序进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为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城乡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电网统网统价,城乡医疗保险形成网络,村民居住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社区管理方式逐步完善,在抓试点基础上拟全面推开与城市接轨的农村卫生保洁制度。通过“转一批(村庄)”、“建一批(村庄)”、“整治一批(村庄)”,农居散乱、农村社区服务配套水平低的状况将大幅度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民转为市民的步伐加快。
(二)正视问题。以基本现代化的指标来衡量,我市城乡差距明显。2002年底的数据表明,养老保险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文化娱乐费支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差距明显。文明村的建成率只有46%,相比全地区已建成省级以上文明城市群,文明村的创建难度大任务重。综合实力在快速增强的同时,城乡差别却有所扩大。城乡二元分割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正在被打破和消除,然在农村改革却相对滞后。
(三)迎接挑战。从我市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看,文明创建有“五个转变”势不可挡,此即为挑战:一是态势已从静态向动态转变。地理环境、人文资源、体制创新等因素给予文明创建的某些静态优势,因周边的异军突起、长三角的风云际会而演化成动态优势,二是内涵已从原先的较重精神文明因素向更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转变。其中的某些因素的作用,如政府的有为、部门的协同、群众的认可、参与和满意度、面貌的改观等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测评将进一步强化。三是成效已从原先的较重主体“单赢”评估向更重主客体“多赢”评估转变。文明创建将更注重创建的综合实效、创建成果的全面共享性特别是会关注困难群体能共享创建带来的实惠以及社会爱心的弘扬与奉献精神的体现,使越来越多的“滴水”最终汇成大河,使慈善之心汇聚成慈善之风,使人间充满爱和温暖。四是从适应比较优势到创造比较优势转变。创造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源于科学发展观的践履。因此,文明创建要更广泛地“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谋全民之利”,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要求,也是文明创建蓬勃兴盛的不竭源泉。五是从原先的较重视绝对比较优势向更重视相对比较优势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所谓的“绝对优势”可能还有存在的迹象,某种程度上,这“绝对优势”是由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稳定性、政策体制的相对独特性和人口流动的相对不变性等因素造就的。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是绝对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都是因时因地因人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重视相对优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明创建长河中的一些支流、浪花、旋涡乃至触及的礁石、浅滩、海沟等,更好地应对挑战,力克障碍,不断前进。
三、举措论:文明创建必须积极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六个更加”以及所批评的“四个忽视”,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经济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着力强调了要“改善目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这也为文明创建的不断深化、积极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一)对策更优化。一是从更重城市向城乡并重至城乡一体化转移。二是要从治国方略的社会考量角度使文明创建的着力点向困难群体倾斜。三是因地制宜从基层基础做起。
(二)手段更强化。一是要不断地创新载体,抓住群众的“兴奋点”,这是统筹城乡文明建设的重点。二是要找准推动城乡文明水平整体提高的“结合点”,这是统筹城乡文明建设的关键。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加强城乡文明创建的立足点。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三)效能更大化。一是文明创建的管理重心要移向社会管理。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不成熟,科学的社会管理更是任重而道远。鉴于这个情况,我市的文明创建应积极为推进科学的社会管理鼓与呼,大力开展各类中介组织、社团创文明活动,在政府的触角伸不到的地方,强化社团、中介组织对社会的管理作用。二是要不断完善文明创建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应是完整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当然,系列文明创建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国情市情,又能与国际逐步接轨。在指标体系中,要克服机械的数字“增长”,重视“质”的提高,通过“质”与“量”的协调发展,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意义。我市正在创建江南水乡文化名城,随着创建的不断深入人心,嘉兴的文明发展之路将越来越受益于它的丰富与深度。三是要不断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创合力。整合力量指的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文化设施资源和创建活动资源。不断挖掘以名人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耕读传家等优良传统,加大“四进社区”和“四下乡”工作力度,着眼长远,力求规范,城乡共抓;着力繁荣书画、民间表演艺术和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城乡互动。在继续建好城市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配套完善从中心集镇、一般镇到村各个层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明确农村社区化的目标,使社区设施建设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达到规定的要求;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则“八创联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并驾齐躯、各个击破,单项夺冠,并不断巩固提高;以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学习型城市、生态市创建为终极目标,分阶段启动实施,为城市不断提升文化力和学习力。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