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达斡尔族文献 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夏 萍,包 鑫 ,魏力更
(齐齐哈尔大学 图书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达斡尔文献的抢救与保护带来了新模式、新契机,针对达斡尔文献收藏零星散杂、损毁严重等状态,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资源收集、数字资源存贮、数字资源应用等路径,同时重视并解决语言标注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文献版权归属以及数据的更新与维护等问题,才能保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文献数字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达斡尔族;文献;数字化
达斡尔族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嫩江流域,另有少量居住在辽宁及新疆塔城。达斡尔人机智勇敢、刻苦耐劳,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以渔猎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和萨满文化为代表的反映其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的骄傲,更是北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石[1],达斡尔文献作为记录知识载体,见证了达斡尔族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繁荣,沧桑与艰辛,承载了厚重的达斡尔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信息及精神内涵,为现代人及后人研究与解读达斡尔文化密码奠定了有力基础,也为达斡尔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弘扬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M为转换后的状态矩阵,i和j分别为矩阵的行、列下标,N为快照时间内连接总次数,表示节点对〈i,j〉第k次连接的持续时长.
一、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背景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以及多次深入达斡尔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又与达斡尔族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访谈得知,达斡尔族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方式分散收藏于地方各级研究机构的资料室中和民间个人家中,其中具有研究价值的图书、传记、史志、手稿等类型的文献甚至一些孤本、珍本文献都是以传统的纸质载体散居。音视频文献多以光盘在多数散落在民间。这种收藏上以地域性的各自为政、零星散居的现状十分不利于对达斡尔文献的保护和资源共享,而且也极易损毁和遗失,导致不可挽回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达斡尔人口基数少、没有文字以及现代文明的交融等诸多因素,其本来的民族特征也正在逐渐弱化。达斡尔族本身没有文字,因此很多优秀文化能够传承下来长期以来基本靠的是口口相传的方式,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很多达斡尔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与外界的一切交流活动都使用汉语,相当一部分人不想学也不会讲民族语言,这种状况使得达斡尔民族语言的传承也面临危机。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达斡尔的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共融的夹缝中渐行渐远,其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退甚至消亡的困境。因此,利用 “互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将达斡尔文献进行抢救式的数字化保护刻不容缓。数字化整理与保护达斡尔民族文献不仅能为进行达斡尔族历史发展全貌及民族族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撑,也对研究达斡尔族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同时,必定对保护和传承嫩江流域达斡尔文化遗产,树立民族自信,促进民族教育、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首要职能,保护地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地方性大学图书馆的首要职责,保存民族文献是提供文化资源保障的前提和基础。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就是将印刷型、手写型、缩微型、视听型等各种不同载体形态的文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统一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然后通过重新聚类、整合等技术手段的加工向用户展呈现出来一种全新的、有序的文献存储方式,以实现达斡尔族民族文献的再生和利用,目的是向从事达斡尔文化及相关研究的机构及个人用户提供原始形态及增值形态的文化产品与知识服务[3],同时,也使民族文献得到长期性的乃至永久性的保存与保护,对促进达斡尔地区文化教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 数字资源的收集
数据是数字化平台的核心和基础。嫩江流域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制定数据采集标准,规范数据采集范围,以确保基础数据科学、完整和详实。平台的基础数据由馆藏资源的提取、网络资源的挖掘和田野调查的获取三个方面构成。
1.馆藏资源的提取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目的是为了其长期有效的利用,必须选择好文献数据化加工与存储平台软件做支撑。目前,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图书馆使用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软件平台有多种,清华同方自主研制开发的软件TPIV6.5 便是其中之一,其良好的交互性,良好的界面、良好的功能以及良好的操作性等优点吸引了不少高校图书馆用户。因此,经过考察与试用、对比与分析,选择使用TPIV6.5来支撑嫩江流域达斡尔文献数字化的建设。
2.数据整合加工
2.网上资源的挖掘
会上还公布了《关于授予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隆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为“2017-2018年度吉林省诚信肥料企业”的决定》,该活动从9月初开始申报,经过1个月的时间。旨在加强吉林省肥料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肥料产销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大数据时代,信息抓取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我们利用搜索引擎对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抓取有关达斡尔族方方面面的网络资源,如抓取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等一些珍贵资料。网络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杂,良莠不齐,因此在搜索这部分数字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甄别、分析和筛选。另外,网络资源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需要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以实现与平台软件无缝对接。
师生对话的实际应用对教师有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与创新,并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策略,找到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田野调查的获取
利用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到嫩江流域各达斡尔民族地区,以期采集到有价值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如收集到了黑龙江省达斡尔研究会、齐齐哈尔市达斡尔学会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刊《嫩水达斡尔》;收集到了1986年出版的第一本达斡尔民族史《达斡尔简史》、孟志东1979年出版的《达斡尔民间故事选》等;收集到了莫力达瓦旗达斡尔研究会独家收藏毅松先生的珍贵手稿《达斡尔传说故事-德都勒安本智勇擒王》以及达斡尔英雄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钦《少郎与岱夫》的原始手稿等大量孤本原始文献。深入具有地方特色的达斡尔数民族博物馆、民俗村实地调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化手段,采集了以哈库麦勒、乌钦、哈尼卡为代表的原滋原味的多媒体资源。
(二)数字资源的存贮
1.软件平台的选择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收藏了一定数量记录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灿烂文化的文献资源,涵盖了正式出版的有关达斡尔族的研究成果。例如学术著作、民间传说、文物图典、史料文集、地方志等等,这些文献是数字化平台的第一首选资源。同时,齐齐哈尔大学自从2011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七年来,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于春梅等人发表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论略”、 吴丽华等人发表的“城镇化进程中达斡尔族村屯现状调查思考”、张晓红等人出版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哈库麦勒》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也是数字化平台中的宝贵资源。
克劳斯尾气加氢单元甲硫醇的生成为放热反应,故操作温度对催化剂活性有一定影响。表5为某加氢水解催化剂应用过程中操作温度与催化剂活性的关系。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反应器操作温度的降低,尾气中甲硫醇摩尔分数升高,表明低温有利于甲硫醇的生成。
对达斡尔文献的采集、加工和整合,只是对其数字化整理及保护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数字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即采用新兴的、先进的信息搜索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易用、更精确的检索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信息查询需要。为了使平台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我们采用了用户需求分析法,调研学校和社会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重点用户,掌握了用户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并以此需求为主要依据,设计平台检索功能。在实现友好清晰的检索界面的同时提供人性化的一站式检索服务,提供题名、作者、关键词等便捷的检索入口。同时,利用新生代网络技术、多媒体及流媒体技术让数字化平台的页面更加灵动,形象化、全方位、多视角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特色[5]。在平台的设计上以构建全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相结合的形式,保留了达斡尔族原滋原味的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传播达斡尔族的文化内涵,向用户提供全面详实的知识服务。
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使平台具有空间的无限性、内容的交互性等巨大优势,并兼容各种文件格式让发布的文本文件以及多媒体文件等在平台上快速运行,以实现文化动态、民族文库、文化之旅、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物博览、名人名家、讲座荟萃八个模块的快捷传播。同时为了注重表现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形态上的丰富多彩,平台采用了流媒体技术不但能使资源的播放更加流畅,而且能提供实时网络互动,让用户在利用达斡尔数字化资源的时候得到良好的、友善的上网体验,让嫩江流域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3.数据的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达斡尔族人的文化活动日趋活跃,记录和研究其活动的相关文献也日趋丰富,但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文字,语言文字的记录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有记音符号,有标音符号,有汉语拼音,有国际音标,也有汉字记音等,各自为政现象相当普遍,文献中多数是依照各地区乡音土语进行记录,一个词往往有多个语音形式,如“乌钦”也叫“乌春”和“舞春”等,导致标引困难。因而,在标引分文献时我们先制定统一标准选定发音“乌钦”,其他发音则用同义词标识引入到“乌钦”中,以方便用户检索。同时大力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达斡尔语言标注统一标准,编制达斡尔标准语言词典。
(三)数字资源的应用
采集到的数据多数是以多媒体形态存在的,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类型,需要经过数据转换才能存贮与平台中。对于正规出版的文本形式文献采用扫描技术及文字识别技术转化成数据;对于收藏于民间的手抄本、绝版孤本等珍贵文本文献,采取摄影复制方法转化成数据[4];对于一些口口相传及用肢体语言形式表达的行为资源,则可采用录音、录像方式直接获取数字资源,并使用音视频剪辑软件,转换为BWF格式的元数据引入到数字化平台中。
三、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一)制定语言标注标准
将蓬勃生长的网络技术,运用于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中,无疑为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达斡尔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二)强化数据质量控制
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整个过程中,不论是数字对象引入、标引还是发布都要进行规范控制,包括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元数据标准、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等方面,也就是无论数据采集还是数据整合都要制定标准和遵循标准,并把遵守技术规范贯穿整个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只有强化数据质量控制才能实现已经数字化的达斡尔资源无忧地与互联网无缝对接以及顺利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无障碍传播。这就要求,必须严格采用国家或国际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系及质量控制机制,即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直接影响文献检索效果的数据标引质量,同时要确保元数据质量,确保每条数据的提取均来自于甄选出来有价值的文献,只有确保数据的科学性才能使数字化资源得以长期保存。
(三)落实文献版权归属
达斡尔文献数字平台建设过程中采集和加工的文献无论是正式出版的还是非正式出版的都会涉及作者版权问题,必须依法保护原创者的版权。虽然国家版权法规定,受版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有合理使用权,但所行使的权利必须是在版权法所限定的范围。特别是重要的手稿或珍本文献,在数字化前要更加注意与原作者沟通和协商以征得作者的同意。图书馆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长久保护民族文献,目的之二是为本校教学科研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因此,在平台建成之后进行互联网传播与资源共享时,我们采用技术手段严格限定用户只能在校园网范围内使用,校园网外用户如果要共享资源则要求其鉴定合作协议,承诺只能作为研究使用,较为妥善地解决了版权纠纷问题。平台上转载的新闻动态及或网络上的各类资源,我们则一直坚持在标引时注明来源和出处,以示文献来源的客观性和避免版权纠纷。
虚拟仿真实验于1990年代提出,它指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信、人机交互、数据库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4]。虚拟仿真教学则是把该实验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是一种以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实验环境进行人机交互和仿真的新兴教学手段,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在该领域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9-10]。
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统摄”为动词,名词时采用“统觉”。在陌生感知中,“统觉”意味着“通过‘结对联想’而对他人、他我(alter ego)的意识”(倪梁康 2007:52)。
达斡尔文献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处理好文献版权的归属问题关系到此项工程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图书馆方面还需要联合一些机构或者考虑借鉴商业数据库的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处理数字平台资源与作者版权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工程顺利进行。
(四)数据的更新与维护
数字化平台不但要具备科学性、准确性、特色性、实用性等特点,同时还要具备可持续性。只有做好数据的修正、更新和维护才能让平台保持永久价值并赋予生命力。通过修正数据可确保数字平台的质量;通过数据更新可确保数据的新颖和有效。通过数据维护可确保平台运行的安全。因此,应该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监督机制,由专人负责对平台专用服务器进行定期数据备份和系统优化等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
[1]刘伟华.省级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建设与传播[J].图书馆建设,2012,(05):19-21.
[2]包鑫.台湾地区典藏资源的文化创意应用及对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8,(23):96-101.
[3]夏萍.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数据库建设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7,(07):90-92
[4]周亚,许鑫.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01):6-15.
[5]刘勐,胡文静.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探索——以“花儿”特色数据库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99-101.
The Practicing and Thinking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Daur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XIA Ping, BAO Xin, WEI Li-geng
(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model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scue and protection of Daur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e scattered and badly damaged state of Daur literature collection, we should use " Internet +" technology digital literature resources, through the digital resources collection,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path, an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solving such problems as language labeling standards, data quality control, document copyright ownership, and data updating and maintenance,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aur document digitization platform in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be guaranteed.
Key words :Daur;literature;Digitization
收稿日期 :2018-12-02
作者简介 :夏萍(1962-),女,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数字图书馆应用和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包鑫(1987-),女,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应用研究。魏力更(1964-),女,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情报研究。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嫩江流域达斡尔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QSX2018-58XG);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业务专项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13520950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黑龙江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18TQE571)
中图分类号 :G25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2-0158-03
(责任编辑 李 维 )
标签:“互联网+”论文; 达斡尔族论文; 文献论文; 数字化论文;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