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伟 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 365100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是以数学学习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因此应当把培养探索意识放在首位。学生的探索意识是引导学生学习好数学的根本,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被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索意识的意义和一些途径,望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探索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比成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其参与情境之中,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比如说,可以以故事情境、猜谜游戏导入新课,还可以做动态的PPT或者直接播放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要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在前一堂课的基础上作为铺垫引入,这样的话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备好白纸、实物圆和剪刀各一份,上课时在新的学习内容引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通过用实物圆在白纸上画一画,再剪一剪,亲手得到一个圆,然后利用这个圆在不采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让学生寻找圆的中心点。学生这样动手操作可以使其产生探知的兴趣,并且经历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多次将圆对折之后的多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同学们这个点是什么点呢?你们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随后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会认为应当叫“圆心”,那么就顺其自然的引出“圆心”这一概念。这就是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启发学生进行设想,不论学生们的设想是否正确,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都值得鼓励。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好动是儿童的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点,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尝试,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卡纸,让学生做出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形状,如教学圆柱表面积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剪出一个长方形,再围成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然后引入这一概念,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之后学生就会利用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进行思考,最终寻到答案,这样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获得结论,而且这样的方法学生往往印象深刻。又如在学习质量单位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克的概念,应该鼓励学生去通过实践来认识。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寻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感受它的质量。老师还可以以包装的食用盐为例(一般一袋为500克),引导学生在了解质量的同时认识质量单位“g”,并了解两袋盐是1千克,即500g+500g=1kg。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特定单位的大概质量,还能让学生知道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一举多得。
四、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还学生自由,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数学王国。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小学数学中的公式规律都是前辈早已发现的了,是不需要我们再去证实的,但是,学生在没有学到这些知识之前,对此还是未知的,对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必要去模拟探究的。所以,不能采取直接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枯燥的心理,另一方面极容易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教师应当把这些规律结论回归到具体问题和实践当中去,实践出真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更为深刻。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源自于快乐的学习氛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们创设轻松快乐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要用有趣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探索过程当中,使学生在课堂的伊始就感受到快乐所在,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此外,教师的语言也是成功完成探索活动的关键,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的说话风格、语调、语速、情调等都会关系到知识探索的成败,尤其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用规范的语言来营造一堂堂亲切生动、盎然有趣的数学探索活动课。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切忌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要使学生对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期待,充满想象。而本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天英 从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技信息,2009,(4): 567。
[2]涂荣豹 宁连华 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
[3]安桂清 研究型课程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03)。
论文作者:林金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意识论文; 这一论文; 质量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境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