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凤 山东省莱西市第四中学 266600
“你们整天做实验,怪不得学生那么愿意上物理。”这是我上课前同组其他学科的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物理与实验的密切关系:学习物理绝对离不开实验,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
一、教师要首先具备强烈的实验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学生观察时应精心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实验意识,尽量多地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要特别重视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实验,而不是教师讲实验,说实验,纸上谈兵。教师不要怕麻烦、怕课堂乱、怕耽误教学时间,更不要包办代替,把该学生做的实验改成只有教师一个人做的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只是象征性地解释一下。曾几何时,我就给自己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实验,我必须在正式上课之前亲自做一下。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我决不包办;凡是能做的分组实验,我决不做成演示实验;甚至在习题中所涉及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能用实验验证的问题,我也常常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这种大胆放手,使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越来越明显。
二、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师生协同实验,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边提出问题,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让学生在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哪些教师注重了这方面,哪些教师的教学成绩就蒸蒸日上;哪些学生养成了动手实验的良好习惯,哪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相对优秀。为什么许多学生,尤其以女同学居多,感觉物理难学,而且自己感觉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成绩仍然不够理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不善于动手。为什么许多男同学,尤其是一些其它学科成绩不怎么优秀的男同学,往往对物理比较感兴趣,而且成绩还比较优秀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动手,对于老师讲过的知识,他们总是喜欢动手做一下,这样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不是浮在水面上,而是更深刻更透彻地掌握了其中的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鼓励、帮助学生“做”物理,“动手”学物理,并尽量地创设情境,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好物理。
三、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
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求知欲望,调动起其“动”的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在以下3方面问题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1.注意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故而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就能发现问题,从而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我在讲电阻一节时,将学生两人一组,利用电阻定率演示器做实验。将长度,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分别接在如图所示的АВ处,闭合开关后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学生很容易发现:两次实验电压相同,镍铬合金丝和铜丝都是导体,但两条导线中的电流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被这一现象吸引,从而为下边进行新课奠定了基础。
2.对于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实验去说明。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水平,但对一些 难度较大的内容,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如在讲电路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元件短路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到实验室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猜想:(1)只闭合开关1哪盏灯亮,理由是什么?(2)同时闭合开关12哪盏灯亮,理由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用实验现象来说明,最后让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3.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用实验进行验证。在电学中,强调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必须与所测电路并联。如果接错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让学生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闭合开关后现象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论文作者:蔡旭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现象论文; 演示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