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论文_孙洪英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论文_孙洪英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绥芬河 1573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症状积分为(10.6±2.5)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10.3±2.4)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为(2.7±0.4)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5.1±1.2)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174-01

慢性盆腔炎使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初期症状较为隐匿,部分患者出现小腹疼痛或腰骶疼痛[1],随着病情不断迁延,易反复发作,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不孕不育、异位妊娠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取得了较为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48例,患者有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痛经、经期不规律等症状,检查发现附件压痛、子宫压痛或后倾;符合《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依从性差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年龄23~46岁,平均(39.5±3.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0.8)年;对照组24例,年龄25~45岁,平均(39.7±3.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9±0.7)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西药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患者替硝唑、左氧氟沙星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将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寒凝气滞型。①湿热内蕴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按压痛甚、腰骶疼痛、白带增多、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主要以清热解暑,利湿化瘀为主,方药选择当归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蒲公英20g、黄芩12g、生地12g、当归10g、赤芍10g、香附10g、白术9g、柴胡9g、甘草6g。②气滞血瘀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痛经、食欲不振,舌暗红、脉弦数;药物选择生地12g、当归10g、银花20g、香附10g、赤芍10g、桃仁9g、川芎6g、甘草6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寒凝气滞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不温、小腹冷痛、经期量少,治则应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选择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2g、丹参12g、吴茱萸10g、茯苓10g、桃仁9g、丹皮12g、赤芍9g。对于白带较多患者加用山药、泽泻、车前子、薏苡仁;对于腹胀患者加用木香、厚朴、乌药;对于虚热患者加用地骨皮;出现包块患者加用鸡内金;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为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患者的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经妇科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经妇科检查各项指标明显恢复;证候积分减少70~90之间;有效:患者腹部疼痛、腰骶疼痛等症状有改善,经妇科检查各项指标有所恢复;证候积分减少30~70之间;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症状积分为(10.6±2.5)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10.3±2.4)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为(2.7±0.4)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5.1±1.2)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使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发病较为隐匿,同时疾病进展较慢,在诊断时易出现误诊、漏诊等,导致疾病逐步进展,增加治疗难度;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同时易复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痛经”等范畴[2],中医认为,盆腔炎主要由于寒热邪乘虚进入,蕴结成毒,传入下焦致病,长期未得到治疗导致慢性盆腔炎发生[3];本研究中将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寒凝气滞型,通过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达到利湿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为(2.7±0.4)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5.1±1.2)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永芬,程玲,王志国,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11):1316-1319.

[2]王红梅,滕秀香,李洁,等.中医综合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8):100-101.

[3]蒋丽华.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

论文作者:孙洪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论文_孙洪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