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论文_袁莉筠

四川省冕宁县里庄中心卫生院 615614

【摘 要】目的 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对症治疗后给予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对症治疗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记录患儿的体温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5天内恢复率(96.67%)及护理满意度(9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及(66.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护理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hyperthermia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Yuan Lijun

Lizhuang central health center,mianning county,sichuan province 6156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hyperthermia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6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1,2017 to December 31,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ediatric care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temperature recovery of the children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the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nursing work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96.67%)and nursing satisfaction(96.67%)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73.33%)and(66.67%),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caused b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children;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High fever;nursing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一般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诱发。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量减少、呕吐、腹泻,伴有流涕、咳嗽、发热等,鼻、咽是主要的呼吸道感染部位,轻微时会表现部分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体温高于39℃的高热现象[1],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家长的幸福指数造成不利影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恶化,甚至可能会导致高热惊厥[2],损害患儿的智力发育。故而完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措施迫在眉睫。本研究以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儿对症治疗后进行综合护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人,女10人;年龄分布为8个月-6.5岁,平均年龄(3.26±0.87)岁;体温39.3℃-42℃,平均体温(40.51±0.96)℃;5例患儿伴有高热惊厥病史。实验组中男20人,女10人;年龄分布为9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26±0.87)岁;体温39.5℃-42℃,平均体温(40.09±0.88)℃;5例患儿伴有高热惊厥病史。纳入标准: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体温高于39℃。排除标准:家长不配合治疗或依从性极差。两组患儿家长皆同意此次试验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组间在性别、年龄、高热惊厥病史和家庭条件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适于临床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症治疗后,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具体内容如下:(1)常规护理:患儿保持平卧体位,为患儿营造安静、阴凉的休息环境。由于高热,患儿体表一般出汗较多,体内容易缺水,也常出现嗜睡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告知家长为患儿穿宽大衣物,不可用棉被包裹,在患儿出汗后及时擦除汗液,时刻保持患儿贴身衣物的干爽洁净,谨防汗液蒸发吸热导致体温骤降,冷热失衡,引发感冒咳嗽等其他疾病;定期使用医用棉签蘸取适量生理盐水涂抹于患儿的嘴唇,注意动作轻柔、涂抹均匀,及时清理患儿口腔分泌物以防堵塞呼吸道;若患儿比较嗜睡,不用叫醒患儿,充足睡眠利于病情恢复,只需定时帮助患儿变换体位、睡姿,并对长期受压部位予以适当按摩即可。(2)饮食护理:高热使得患儿体内水盐流失多于平时,因此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防止脱水现象的发生。除给予患儿充足的温水饮用外,适时静脉滴注足量的生理盐水,促进身体代谢平衡,增加排尿以达到散热排毒的效果。高热时患儿身体较为虚弱,胃肠的消化功能变差,饮食宜清淡,忌多油、辛辣刺激食物,可食用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小米粥、牛奶、米汤、蔬菜羹、胡萝卜汁、新鲜的水果汁等,帮助消化和补充能量。高热也会造成患儿体内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应适当补充蛋白质等,提高患儿免疫力和抵抗力。注意不可强迫患儿进行大量食补,以防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加重病情。(3)物理降温护理:物理降温因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受到公众的认可与肯定,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首选降温方法。一般方法如下:①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患儿居住的病房应保持安静,将空调调至利于散热的合适温度,同时注意开窗开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②额部降温。将经过消毒杀菌处理的半干的毛巾放在患者的前额,或者将退热贴贴于患儿额头上,尽快使额头散热降温,缓解脑部血压,促进血液循环,谨防患儿缺氧。注意及时更换毛巾。③酒精擦洗。用毛巾浸润30%-50%的乙醇溶液擦洗患儿四肢、颈部、背部、腋窝等部位,特别是手心等血运丰富的部位。酒精属于非常容易挥发的物质,酒精被涂抹在皮肤表面后会以很快的速度蒸发,蒸发的同时也会带走体表的大量热量,降低体表温度。此外,酒精有活血作用,可扩大毛孔,促进皮肤散热。酒精温度以略高于患儿体温为宜,注意足部、腹部、前胸等容易受凉的部位严禁接触酒精,降低感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④温水擦浴。用温热的毛巾迅速为患儿擦洗全身,尤其注意局部出汗较多位置的擦洗,如颈部、腋下、后背、腹股沟处等。注意温水擦浴的时间,每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患儿皮肤微红为佳,春夏秋三季皆可进行,但不可用于寒冷的冬天。(4)药物降温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打退烧针或服用退烧药。在物理降温完全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可适当采用非甾体解热抗炎药物来帮助退烧。服用药物后,护理人员必须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的变化,经常测试患儿体温,时间间隔以1-2小时为宜。留意患儿是否存在易激惹情况,谨防高热惊厥的发生[3]。用药半小时后,应测量一次患儿的体温,若有患儿出现大汗不止、体温突降、四肢发凉、脸色发白等反应,及时告知患儿的主治医师并协助医生实施处理措施。告知患儿家长药物降温见效快,但不可立即停药,必须服从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以防再次出现高热症状,病情反复,给患儿带来更大的伤害。(5)高热惊厥护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症状不一。轻者精神状态无异于平常,重者脑部神经紊乱,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反应。责任护士应对持续高热不下的患者及存在高热惊厥史患者增加巡视次数,时时刻刻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异常,规避病情恶化的风险。常备压舌板、抗惊厥抢救药物,做好高热惊厥的急救预备工作。若发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症状,应快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高热惊厥急救工具箱,帮助患儿保持平卧体位,调整呼吸,去枕,解开衣物,使患儿头部保持偏左或偏右,清除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将压舌板放于患者上下唇之间,谨防患儿咬伤嘴唇或舌头。遵从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6)心理护理:患儿大都年纪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有赖于与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工作领域的差异,部分患者家长可能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症状及处理措施缺乏了解,对治疗方法、物理降温效果和用药方面存在认知偏差和怀疑误解等,自身心理压力较大,也会干扰患儿的治疗进程。因此,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家长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初次住院,护理组人员应给家长详细说明医院的管理情况,介绍环境情况、探视规定、作息规定、陪护(上接第88页)

规定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主管医师,通过主管医师向家长说明患儿的病情,并说明在院的各项检查的目的和意义,缓解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不安等情绪。日常护理中应微笑与家长沟通,适时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家长高热护理的注意事项,请求家长的配合,获取家长的信赖。交流中注意体察家长的言辞及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家长疑问或纠结之处,应对家长的想法表示尊重,同时提供科学通俗的解说。若有家长理解、思考较慢,反复说明,多加解释,力求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护理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1)详细记录体温恢复的时间。(2)制作患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设置满意(>90分)、较满意(60-89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等级,满意度=(满意+较满意)/分组总人数*100%。满分为100分。问卷由患儿家属匿名填写,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情况的比较

5天后,实验组中仅1例患儿体温尚未恢复,5天内恢复率高达96.67%;观察组中8例患儿体温未恢复到正常水平,5天内恢复率为73.33%。实验组体温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下表1。

表1 护理后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情况的对比[n(%)]

3.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复杂,发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若患儿长期处于高热状态,轻则损害身体健康,严重时可能会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等疾病,甚至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安全[4-5]。为患儿寻找最佳护理措施是儿科临床护理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我院儿科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患儿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在实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措施的同时注意加强患儿的饮食护理干预及其家长的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护理五天内的体温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方式有利于改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者的病情,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家庭幸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翠萍.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临床护理方法[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1057.

[2]邓慧芳.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的临床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54-1055.

[3]宁秀芹,蒋波,乔波涛. 双酚伪麻糖浆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临床观察[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6,2(3):56-157.

[4]毛君芳. 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患儿的护理[J].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4):2236-2237.

[5]马丰琴.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的有效护理方法[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2):2068-2069.

论文作者:袁莉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论文_袁莉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