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51部队门诊部 河北邯郸 056002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外用涂剂治疗急性踝扭伤的疗效观察;方法:患者均给与腹部针刺,外用涂剂治疗一个周期;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腹针配合外用涂剂治疗急性踝扭伤后症状明显改善。
关键词:腹针;外用涂剂;急性踝扭伤
自2010年以来,我部采用腹针疗法配合外用涂剂治疗常见踝扭伤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90例、女性10例,年龄18—23岁、平均21岁,病程﹤5天者80例、﹤7天者12例、﹤10天者8例。患者给予腹针治疗,热敷后外用正骨水,每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1.2治疗方法:
腹针采用针刺穴位下风湿下点。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旁开3寸。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直刺,进针到一定深度后用慢提插的手法进行候气、行气、催气,可灸。腹针可选不同程度浅刺、中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手法。治疗的同时嘱患者留针时运动踝关节,运动幅度以患者耐受度为准。可以先从小幅度小范围进行踝关节运动,患者没什么不适反应可以逐渐加大运动幅度,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连续的活动患侧踝关节。
治疗后嘱咐患者局部热敷、外用正骨水,指腹旋转式按摩5分钟。
1.3疗效评定:
100例患者中,经过一到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愈患者82例,患者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自如,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感消失;显效患者10例,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感明显减轻;有效患者4例,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有一定程度改善,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感减轻;无效患者4例,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症状无改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100例患者经腹针疗法和外用涂剂治疗一、二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组织、器官是共处于在一个统一体中,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医基础理论指出人体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如果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人体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而脏腑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五脏又多集中于人体的腹部,人体腹部又是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之处,为腹针治疗提供了脏腑一经络一腧穴的优势。所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腹部的经络系统来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成效的时间路径最短,取得治疗疾病成效的效应最快。人体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正是我们用腹针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腹针是以神阙为中心的一个微针系统,是在中医和(腹)全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人体腹部腧穴以调节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相关病患部位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1]。在针刺腹部腧穴的过程中既可以调理人体脏腑器官,又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气血。近的来说可以调理腹部脏腑器官,远的来说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的气血调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可调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针治疗与其它针灸治疗方法相比所具备的特殊基础。
踝扭伤是常见的关节损伤,采用腹针治疗时,治疗腧穴选取下风湿下点,此穴定位取穴相当于人体足部,临床腹针治疗中主要用于治疗患者小腿外侧疼痛、活动受限、踝关节疼痛以及踝关节的活动不利、麻木不适等病症。人体腹部左、右经脉与腹部相同腑穴具有相同的穴性,其腧穴与所属的经脉相关,还与相应部位的经络相关。临床腹针治疗常用的上腹部腧穴,用于治疗患者头、面、颈、肩、肘、手和肚脐部位以上的躯干部位的疾病;腹针治疗常用的下腹部腧穴,用来治疗患者肚脐以下的躯干部如腰、骶、髋、膝以及足踝部的疾病。腹针治疗的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优势,正是临床上采用特效腹针疗法在治疗疾病上具有广泛适应症并能取得良好疗效的物质基础。
在腹针治疗临床中,只要我们诊断正确、辨证合理、组方得当、取穴准确、针刺有序、深浅适宜,都能取得腹针治疗临床上的良好疗效。由此,在基层诊疗踝扭伤工作中值得采用腹针疗法。
参考文献:
[1]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103.
论文作者:王红飞,张栋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患者论文; 腹部论文; 经络论文; 脏腑论文; 人体论文; 疾病论文; 踝关节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