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配龙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以便学以致用,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但数学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依然没有改变,如何将枯燥、抽象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努力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创新意识。
在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以大量机械的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认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育出的主要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那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只有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放弃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落后观念,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一条课堂教学的康庄大道,才有在此基础上的其他革新。
二、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桥梁。
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与此同时,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这就要数学教师把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如在笔者所见的《利息》一课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本班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吸引了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开展活动,渗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这种方法并不复杂——学校开辟一间手工教室,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低,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
这种传统的操作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教师布置任务,并解答学生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虽然因为学校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无法照搬“木匠教学法”,但却可以借鉴其中的某些理念,即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活动过程,在学生自身的思考遇到瓶颈是给与解答,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将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开放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渠道,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举举例子,或偶尔开展一次活动。真正的生活化是以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态度,将数学知识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面的一个经典事例就是美国名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创造了美国教育界的一个神话。而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他把自己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有序的社会,学生各施其职各展其能以挣得自己的积分,班上甚至有银行和商城,在这个班上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数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论文作者:张雪红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生活化论文; 跳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