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杂志的彷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彷徨论文,杂志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生活类杂志的生命力在于它要有诱惑力,能让读者产生消费冲动,因此必须拥有一个体验式的团队,并且这个团队要有资本进行高消费。
“关注城市、关注生活、关注消费,重视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变迁,潮流更替,做城市事件的第三落点。抛弃时尚杂志的粗制滥造的选题概念,提供对目标群体的实用资讯,不媚俗,有个性,加大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与梳理。”这是《生活资讯》原副总编辑康晓东对城市生活类杂志的定义。
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力的《广东画报》,1999年10月8日正式改名为《城市画报》,并加入了上海和北京两个地区的内容,叫做“城市32”,成了率先做城市资讯的内地杂志。2000年,《周末画报》也加入了城市版,从此每期包括新闻、财富、生活、城市四册内容,打出“全球新闻财经生活资讯”的旗号。虽然《周末画报》采用报纸的形态,但它是按期刊的操作手段在运作。而1999年创刊的《生活资讯》在2001年也决定要做“城市消费生活指南”类杂志,主要做北京地区的内容。去年8月,《名牌世界·乐》则明确提出要做《纽约客》和中产阶级消费的分类广告杂志《Time Out》的杂交,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运作。这本月刊是DM(免费直投)杂志《乐广告》的改版,曾经在酒吧等北京的消费场所频频现身。这些杂志都希望能抓住康晓东所描述的受众群体:生活在大城市,22-35岁,中性稍偏女性,中高收入、中高文化,以白领及专业人士为主,与饕餮流行饮食、个性酒吧人群较接近,他们关心自我的生存状态,关心具体问题的解决多于远大目标的达成,享乐主义,追求个性,对生活的理解比较个人化,认为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对各种新兴事物乐于尝试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很快便沉迷其中。
但是,这些贴上“资讯类杂志”标签的媒体现在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城市画报》拥有一批十分活跃和出色的摄影记者,他们背着相机到处跑,过着符合这类杂志要求的“漂”的生活。但是这本杂志的问题在于它的生存状态就和这些摄影记者一样太过散漫,缺乏核心理念。《城市一报》在不断地进行眼花缭乱的改版,以至于让它的代理商都摸不着头脑,而读者群也因此飘忽不定。在2002年的年终刊里,主编李晖带着一种无奈的口吻写道:“……很怕写年终总结……面对墙上贴着的今年24期杂志封面,并没有那种理所当然的成就感,只想把这24本杂志垒起来,垫在脚下,伸出双手去,够得着明年新的一期……新标志,新包装,新版式,新栏目,新价格,新期待……继续我们的新生活理念,希望能够集中读者的视线,左右城市的欲望。”今年第一期,《城市画报》果然又进行了改版,将受众群的年龄定到了更为狭窄的范围——28到32岁,并将价格从原来的8元提高到10元。但是结果是不是尽如人意呢?在接下来一期的刊首语中,李晖写道:“在改版和提价之前,发行部的同事提出了并不乐观的市场预测,上一期杂志刚出来,也是先听到不少负面的意见,所以,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杂志原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如果不变,会失去生命力。这是一个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时代,就像广州,也是一座在不断革新的城市,那一座座巨型建筑的涌现,正在改变着这个城市的面貌,它在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要变,也不得不变,虽然变化可能会损失杂志一些原先的优点……”《周末画报》北京版主编李孟夏认为《城市画报》改版后,内容完全变味了,“没有以前做得好”。这是一份杂志的无奈,在追踪城市欲望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生活资讯》今年3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于资本压力,这本杂志进行了改版,推翻了过去生活化的理念。原班人马——从主编到广告总监都已无心恋战这本杂志。据悉,《生活资讯》由于有香港资方的背景,因此存在版权合作的弊病,香港方面和内地的编辑队伍在很多认识上都不统一,而且无法有效沟通。《名牌世界·乐》的总编伊伟说,改版后的《生活资讯》已经完全走上了偏《瑞丽》的路线。据业内人士称,《生活资讯》走时尚杂志的道路肯定是死路一条。目前时尚杂志已经涵盖了城市生活几乎所有的链条,在健康、家居、旅游、时装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形成一种杂志,占领了市场。所以,《生活资讯》毫无优势。另一方面,时尚杂志的发展已经脱离了考虑读者的道路,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只是将世界顶级品牌呈现给读者,不论读者是否有这种消费能力,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消费幻象。因此,尽管杂志业竞争激烈,城市生活类杂志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空间。一位《生活资讯》的离职人员说,虽然北京的资讯更新速度比香港慢,而且文化气息比较浓厚,但是如果有投资方愿意用钱来砸,资讯类杂志的市场还是会芝麻开门的。因为确实存在这样一批人,他们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可以有变化,他们需要一本杂志来引导自己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城市生活类杂志展现的是“贴近式的关怀,告诉你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及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改变”。
《名牌世界·乐》自去年8月开始,从原来的免费一下变成了一本15元的高价杂志。伊伟承认,这个价钱“有点问题”。但无可否认,目前《乐》是内地做得最像“city guide”的杂志。它模仿《Time Out》,使用了大量的电话簿形式。《乐》拥有一批业余的作者队伍,文字相当逗趣,体现了典型的北京人的幽默和调侃。《乐》的信息量很大,现在这本112页的杂志每期有20万字。信息量密集和以文字为主,一方面使这本杂志成了“最适合放在马桶边的刊物”,可以带着悠闲的心情慢慢阅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乐》的一个硬伤。康晓东认为,《乐》是给读者提供信息,让读者自己选择,而城市资讯类杂志应当做到“替读者选择”。《乐》的包装不够精美,小图片、电话号码和简介的组合无法勾起消费欲望,单纯提供信息的作用完全可以被《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等报纸代替,而且报纸的更新速度更快。伊伟抱怨北京的生活变化不够快,使他经常面临“无米之炊”的危机,在“乐推荐”中仅餐饮方面每期就需要推荐十多家餐馆,而北京每个月新开的餐馆却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乐》难免会出现资讯重复。康晓东认为,一本城市生活类杂志在餐饮方面每期只需提供5家餐店就足够了,但是这5家必须做得透彻,把餐店的氛围、特色、装修、饮食等细致的方面都感性化地呈现出来。康晓东说:“《名牌世界·乐》仅仅就是‘飘特征专栏集+DM’模式,但这种模式操作出来的内容是15块钱卖不动的。城市类杂志必须提供有价值的独特的发现,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谁会来买呢?我想现在摆在《乐》面前的问题是,读者是花15元购买专栏作家的生花妙笔,还是买电话本呢?”城市生活类杂志的乐趣应当体现在选题上,而不仅仅是文字上。冲击性的标题和大幅的精美图片可以营造“活色生香”的消费气氛。有多少人能抗拒可以闻出香味的美食照片的诱惑呢?
在这些城市生活类杂志中,康晓东觉得《周末画报》是最成功的,虽然它在实用消费指南方面还比较弱。《周末画报》先做渠道,首先把自己的读者卖给了广告客户,营销做得很成功,在国贸、新世纪等很难进入的地方都放进了自己的报栏。这份每周4册共80个版的杂志才卖3块钱,这个价钱使后来者望而生畏。虽然《周末画报》在内容上主要靠编译国外的资讯和购买图片,而且几乎有一半的版面是大幅广告,但是从市场角度考虑,它已经被认可了。铜版纸印刷和精美图片(包括广告图片),加上国际化资讯,《周末画报》为读者提供了身份感和谈资。在渠道建成的情况下,内容方面可以慢慢改进。目前,《周末画报》已经开始出每月一期的别册,内容完全原创。
城市生活类杂志生存境况的艰难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这类杂志本身早产了,还是中国内地城市不愿接受这种杂志形态?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开展的调查显示,2002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排名中,中国香港位居第四,北京和上海分列第19位和27位。日本的东京和大阪占据排名榜首两名的位置。伦敦排名第七,巴黎第十,纽约紧随其后。康晓东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本土已经有了大城市的感觉,这就是城市生活类杂志的生存依据。但是,城市生活类杂志的受众市场还需要培育。伊伟说:“我们不可能等待市场已经形成,然后再进去,这是不可能的。”市场需要这类杂志自己来寻找和培育。中国内地的受众也许天生对广告反感,而城市生活类杂志做资讯就不免像是在做软文(注:报道式广告)。这也表明资讯类杂志在资本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以内容为主,尊重自己和读者,否则总有一天会被读者抛弃。康晓东认为,一本成熟的城市生活类杂志应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深度资讯、鲜活的人群、丰富实用的资讯、有高度的专栏和20%左右的国际资讯,并预测潮流趋势。像《Wallpaper》的最后25页会介绍下一季值得购买的25件消费品,每件物品以整页的照片刊登,并配有精致的文字。城市生活类杂志的生命力在于它要有诱惑力,能让读者产生消费冲动,因此必须拥有一个体验式的团队,并且这个团队要有资本进行高消费。现在,内地的杂志根本没有那么雄厚的资本。伊伟这样回避了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我的编辑们过得很快乐。”他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手下的编辑从后海一路走过去,所有的酒吧老板会和他打招呼,“几乎没有其他同类杂志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样的一位编辑也未必能写出“后海哪家酒吧的鸡尾酒调制得最好?”这样的文章。业内人士认为,“月光族”最适合成为生活类杂志的写手。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有较高收入,但是会将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用在吃喝玩乐等消费上。高收入、高消费,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才能为读者提供新鲜的生活资讯和有诱惑力的文字。
业内人士认为,城市类生活杂志目前的出路有两条。在大城市突围,就要投靠国外品牌,像1990年代中期的时尚杂志一样,进行版权合作的操作,引进先进概念。这样就可以把国外成熟的期刊形态和客户群体带进国内市场,并提升国内杂志的内容,拥有第一手的国际化领先资讯。去年9月,著名画家陈逸飞拥有的逸飞集团就和英国的高档社交杂志《Tatler》合作,共同经营出版了上海版《Tatler》。今年6月,他们将推出北京版《Tatler》。目前,国内出版机构还在和国外高端资讯类杂志《Wallpaper》进行接触。另外,伊伟也透露,《名牌世界·乐》已经和《Time Out》答约,双方将合作出《Time Out北京》杂志。城市类生活杂志的第二条道路是回避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而到新兴城市如杭州、昆明等地出版契合当地生活理念的资讯类杂志。杂志和城市一起成长。当然这样的杂志要仔细考察当地城市的状态和市民状态,并像《芝加哥》一样反映一个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潮流。
世界经典资讯类杂志简介
《Tatler》
《Tatler》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社交杂志,像刀锋一样犀利。目前,《Tatler》已经在全球拥有24.8万读者。它的内容包括时尚、精品和非常感性化的特写,这些特写洞察世界领先的生活方式和最富有魅力的名人的生活状态。杂志刊登风格慧黠独特甚至显得不太尊敬的社交评论和意见。Richard Steele创办了这份杂志,1709年4月12日《Tatler》第一期出版。Steele希望这份杂志包含了对决斗的报道,但因此遭到谴责,最终杂志开始趋向“仁慈的文明社会”,嘲笑和抨击勇敢和自我放任的理念,崇尚仁慈更胜于聪明,推崇自我克制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
《Wallpaper》
《Wallpaper》号称全球生活典范,目前在全世界拥有13.5万读者。读者群主要由富裕的25-40岁的人构成,遍布世界50个不同国家。1996年,这本双周刊由31岁的加拿大自由记者Tyler Brule创办。时代的编辑主任Walter Isaacson说,《Wallpaper》是供富人和渴望富有的人阅读的一本充满幻想的杂志。这是一本圆滑的欧洲杂志,以特大型的最时尚的设计、图片和广告冲击视觉,目标受众是从巴西到新西兰的跟随潮流的城市有闲阶级,他们拥有高收入,有大量可以任意处置的财富和高雅品味。同时,它也吸引了一批物质上没有那么富裕的人,但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消费印在杂志豪华纸张上的奢侈品。该杂志非常奢侈地刊登经过构思的照片、奇怪的建筑、世界上最热门和最古怪的地方、漂亮时装模特以及不规则的特写故事。
《Time Out》
1968年,Tony Eliott向自己的阿姨借了75法郎,才办起这份杂志。当时,这只是一张黑白的、单页折叠的印着一些地名信息的海报。如今,《Time Ont》已经成为杂志中的一个全球品牌,不断扩张,并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该杂志的核心业务主要在伦敦、巴黎和纽约三个城市。《Time Out》周刊在当地被居民和游客认为是拥有最领先资讯的英文杂志。《Time Out》不仅做杂志,而且在世界33个城市出了关于当地的一本《Time Out城市指南》,比如《Time Out伦敦指南》几乎囊括了伦敦生活的每个方面和细节,为读者提供了无价的、独特的帮助。在伦敦、纽约、巴黎和巴塞罗纳四个城市,城市指南书籍每年更新一次,而在其他城市,每两年更新一次。从1990年开始,他们还出了《Time Out电影指南》,并成为最好的电影指南之一,拥有13.5万个影评。通过与全球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信息供给者的合作,《Time Out》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资讯品牌。
《号外》
1976年创刊,是香港惟一一本屹立四分之一世纪的城市生活潮流月刊,一份200多页的大开本杂志。出自陈冠中之乎,其后得到大量文化人协作参与,《号外》已经成为香港最讲究品位与时尚文化归属感的本土高级杂志,一直以尖刻独到的生活触觉监察时装、餐饮、家居、建筑、设计、美艺、环保、视像、音乐、阅读、文化及艺术等不同层面的发展,由HI-TECH到 LO-TECH,又由LOW KEY到HIGH TOUCH,并以摩登时髦的视觉手法表现,让读者内外兼全地享受摩登城市的生活快感。发行人黄源顺说,《号外》“永远不以文化人自居,只肯承认我们是有文化的文盲”。他们坚信:“一个LAYMAN所写的文章,并不一定输给一个中文博士”,文字功夫上业余,但对生活保持自我的态度和观察点。
《i-D》
《i-D》的创刊从眨眼开始,1980年Terry Jones在伦敦带着这个非常简单的创意创立了这本杂志,每期的封面人物都在对你眨眼。最初这本杂志似乎有点朋克杂志的感觉,但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纪录实验,汇集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图片,包括街头、酒吧、夜总会、家中的人的真实装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i-D》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时尚杂志,但是写实的元素从来没有丢失过。它是另类文化的亮点,是个性人士的堡垒,捍卫着前卫、荒谬、反叛的文化领地。
标签:周末画报论文; time out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