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张文寿同志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94年年会上的开幕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幕词论文,会上论文,宏观调控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94年年会开幕了。出席年会的有行政学会的理事、来自中央和地方机关研究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邀请了美国和韩国的几位学者。首先,让我代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向出席年会的各位来宾和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欢迎。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研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一重大课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就会议这个主题,我先谈一些看法和意见,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强化宏观经济调控。这是因为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根除,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更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就是市场经济形成后仍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需要宏观调控,并认为加强宏观调控是“强化中央集权”、“恢复计划经济体制”、“走回头路”。这是对宏观调控的一个误解。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宏观调控,而且必须有完备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规定:“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而市场机制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当代,不要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也不可能不干预市场,也不可能不管理价格。如果对市场放任自流,以对价格完全不管,其后果只能是市场混乱,资源不仅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还会遭到破坏。所以说,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有局限性,只有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实现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控)的两手并举。
实行宏观调控的总原则是,必须遵循以“三个是否有利”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指导思想。同时,还必须遵照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调控。在经济领域中,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各经济要素之间客观地存在某种比例,人们要使经济协调发展,只有按照这一客观存在的比例进行方能达到目的。就国民经济而言,正如马克思所指明的那样,任何社会生产,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生产各种不同产品,满足社会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如果人们遵循它,国民经济将协调、迅速地发展;违背它,国民经济将陷入混乱状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国民经济系统在协调的社会环境下健康地向前发展,使各种矛盾在宏观调控机制下趋于缓解,包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整体与局部关系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间的协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是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次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搞好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上,主要做到两条:其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把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职能交给市场。其二是,建立起中央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实现这两个任务,真正实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达到微观搞活,宏观管好的目的。这次机构改革在实现这两大任务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计划、金融、财税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三大支柱。国家计委改变“项目”计委的形象,它的职能主要是“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财政部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着重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关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现仅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深入研究。
1、对于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标”、“本”兼治地进行调控?
这次宏观调控已见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由于目前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中央政府财政调控能力有限,经济生活中存在“软预算约束”,国有企业既缺乏活力,又缺乏有效的风险机制,使得以利益调整为驱动器的间接调控的效应还不是很强,多是治标,尚缺治本。主要表现:一是这次宏观调控对纠正总量失衡已见成效,而对带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调整见效甚微。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投资体制改变甚微,在建项目规模大,已上马项目基本继续施工,一遇适当气候,“投资饥饿症”会很快旧病复发。三是市场消费价格涨幅居高不下,目前仍在20%以上,超过部分居民的承受能力。四是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利于社会稳定。五是价格改革虽然迈出较大步伐,但价格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六是这次宏观调控虽然迈开了间接调控的步子,但有些方面还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和组织纪律,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直接调控色彩,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发展滞后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资源的配置效益不高问题还比较严重。要使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建设等方面的保证,还有赖于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李鹏总理在8月间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去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的、得当的,实践效果是好的,改革和发展的宏观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半年国家、部门和地方都要采取切实措施控制物价,不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同时要继续坚决执行宏观调控方针,严格控制信贷和投资规模,加强对消费基金的宏观管理。”
请大家研究,这次宏观经济调控为什么多是治标,尚缺治本,原因何在?何谓治本?怎样才能“标”、“本”兼治地实施宏观调控?
2、研究“失控”的产生原因,掌握经济波动的规律。在当代社会大生产中,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互相制约,联系十分紧密,往往一两个环节滞后或超前就会波及整个经济运转不协调,致使产生“失衡”或“失控”现象。因此,必须研究经济波动地客观性,要认识和掌握它的波动规律,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势,适时采取相应的宏观对策,尽量延长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轻波动振幅,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我国5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三次经济大波动,都是在问题暴落比较充分、经济已经下滑才被动采取措施,形成政策效应同周期波动效应叠加,导致经济大起大落。而这次强化宏观调控,时机掌握比较好,中央对经济形势作了客观的、正确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果断地出台一系列治理降温的措施,而且是经济运行临近周期的高峰期主动出击,适时采取了反周期措施。这样争取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有序地平稳地降温,生产没有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保持在适度范围内运行。
3、在宏观调控中,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规定:“宏观经济调控权,包括货币的发行、基准利率的确定、汇率的调节和重要税种税率的调整等,必须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必须赋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必要的权力,使其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订地区性的法规、政策和规划;通过地方税收和预算,调节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充分运用地方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对此也有的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应实行两级宏观调控权。大家对这一问题也可作一讨论,如何正确理解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应当认识到,这种划分是为了确保宏观调控体系的合理性及有序性。
4、如何健全宏观调控的信息系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信息,已经成为能否管理现代社会的关键。必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庞大而又周密的宏观调控信息网络,使各种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及时、迅速地汇集到中央,使中央决策正确,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还需加强对经济走势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密切跟踪经济运行的态势,研究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完善国民经济和各类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引导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使用,而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信息,统计是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结构优劣,都可以通过这把尺子监测出来。邹家华同志在一次统计工作会议讲话中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时,经常碰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什么状态,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又怎样进行调控,力度多大为好;二是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如何,有什么新的问题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都与统计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统计系统及时提供的丰富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同志们、朋友们:这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进行探讨,开好这次年会。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