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代际养老选择的伦理差异分析论文

不同代际养老选择的伦理差异分析论文

不同代际养老选择的伦理差异分析

赵素林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 随着新一代农民工的兴起,返乡率和频次都较之上一代有所下降。面临这样的新局势,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究其原因,表面看似子女外出务工,无法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所致,其实质是我国偏重家庭“代际养老”所引发的问题。父辈和子代往往因为伦理观念的差异而倾向于不同的养老方式,导致两代人关系紧张,父辈养老无法保障。面对这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秉持专业伦理,凭借专业方法,积极投身老龄化社会洪流之中,为我国积极、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责任伦理 孝道伦理 养老选择 社工伦理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与此同时,外出民工数量也不断攀升。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和年轻人口大量外流,无疑给原本就是薄弱环节的农村养老带来更大冲击。年轻一代接受过系统教育,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加之常年在城市生活,思想较父辈开化,养老伦理发生了转变。针对同一问题,拥有不同伦理观念的群体往往作出不同的选择,冲突便随之产生。

传统建筑设计者使用T形尺和铅笔“手绘图纸”。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基于几何与基于对象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建筑信息化第一次革命的到来,设计者由手绘进入软件制图的CAD时代。近些年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一种处理复杂建设项目的新方法,也拉开了建筑信息化第二次革命的序幕,即从二维设计向三维设计过渡。

一、农村老人的养老伦理

1.居家养老仍是当前首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不仅仅是对延续宗族后嗣的考虑,也包含着自己此生的切身利益。即使现在的农村社会,没有子代仍预示着生前被人瞧不起。没有孩子或者女儿出嫁之后不能照顾自己的老人,在失去自我照料能力之后都要去养老院,但去养老院不是老人的首选。2015年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大众养老观念调查”结果显示,58.7%的受访者不愿意老年时住进养老院。[1]有子女的老人即便子女不在身边,也会自我照料,不愿住进养老院。无子女的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只能无奈住进养老院。

2.“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代际养老”的伦理观念,早在1983年,费孝通先生就把这种有别于西方的养老模式概括为“反馈模式”。[2]子代对亲代的赡养是道德之要求、伦理之规范,不履行赡养义务者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随着当今时代的变迁,代际之间的责任伦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史玲玲认为当前孝顺的标准已经发生转变,孝顺与否不再单纯是一种价值判断,已经转换成为一种能力判断。[3]父辈不再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转而寻求多种形式的养老。面对这样的情况,“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

二、新一代农村青年的养老伦理

1.对父母的赡养伦理

首先,高学历的新一代农村青年思想更加开放,不再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城市生活经历使他们接受更多现代思潮和新文化观念的熏陶,逐渐接受了城市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其次,在外务工的艰辛使其尽量减少回家次数,将年迈的父母留在乡下。最后,生活水平提升促使更多农村人在大城市定居,然而其水平只能留下父辈独居故乡,赡养责任无从谈起。种种原因,使农村青年深陷观念变迁、内心价值选择、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的困境,不再将“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奉若圭臬,将赡养职责部分推向国家和社会,期待国家和社会在养老方面负担更多。农村养老模式逐渐从单一的家庭代际养老转向了多元模式。

2.对自己老年的规划

房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房价的持续高涨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虽然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由于住房兼有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与基本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房价上涨应该以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因此,短期的房价调控政策不仅无法实现房价的合理回归,也不利于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期待,不管年轻时身居何处,故乡都是年老后的魂归之处,这是父辈的伦理选择。当今社会的年青一代,已与土地再无更多牵连,故土也再无更多乡愁,对于年老归处,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其次,年轻一代正值年富力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期待通过自己的打拼,现在给孩子一个高起点,将来给自己一个幸福的晚年。再次,自己孩子还小,社会变迁剧烈,无法将自己的晚年幸福赌在孩子身上,对于养老,他们有自己的打算。最后,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农村居民已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些人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新一代农村居民对未来养老失业充满了期待,减少了担忧。

三、社会工作者介入的伦理选择

1.作为社工自身的价值伦理

敢于扎根农村,投身社会需要。农村由于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老年人口较多,年轻人口大量外流,养老问题比城市更加严峻,更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但是农村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社会工作者扎根于此。

了解当前形势,做好咨询工作。社会工作者具有咨询者的角色,也有义务引导案主根据当前情况作出合理选择,所以,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对当前形势有所了解。例如,社会工作者要了解当前农村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偏好,这样才能尊重案主自决,帮助案主作出满意的决定;社会工作者还要大致了解农村年轻一代对于父辈的养老意愿,比较两代人之间的伦理观念是否存在差异,以便进行沟通或调解;社会工作者还要了解当前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和利弊,以便为案主咨询提供帮助。

本次衬砌结构破坏的渠段均没有埋设内排水设施,本次修复增设内排水措施。内排水系统由集水暗管、反滤土工织物、集水箱和出水管组成。集水暗管采用Φ150的塑料排水盲沟,外面包裹200 g/m2的土工布,集水箱采用逆止式排水器,出水管采用管径为6 cm或8 cm的硬质聚乙烯塑料管。

2.微观服务过程中的伦理

尊重案主自决,选择合适方式。每一个老人都有选择合适养老方式的权利,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根据案主意愿,与子代沟通协商,链接农村社区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支持网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助案主满足其对养老方式的需求。若父辈与子代的养老伦理不同,养老方式选择相异,社会工作者应该介入调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子代尊重父辈意愿,帮助其安享晚年。

坚持价值中立,切勿偏向诱导。当父辈和子代因养老伦理不同而作出不同选择引发分歧和冲突时,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能因个人偏好和个人价值判断偏向某一方。社会工作者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又是年轻一代,与农村老年人的伦理价值观会有所不同。这时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充分理解案主,站在案主的立场考虑和提供帮助,切勿有价值判断和引导偏向。

3.宏观政策和宣传中的伦理

宣传多元养老方式,让案主有多样化选择。在当今社会,纯粹的家庭养老和代际养老受到冲击,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然而受到传统伦理观念影响的老年人很难接受机构养老,即使家庭养老得不到满足也不愿进入机构,导致需求得不到满足,晚年生活很难保障。社会工作者要了解这一现状,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改变养老伦理观念,选择多元养老方式,满足老人需求,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引领社会政策制定,完善养老市场。当前我国机构养老处于起步阶段,养老市场关系不明晰,养老机构多由政府组织兴办,社会和私人力量所占比重不大,且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养老主体的多元化和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政策的引领和规范。马凤芝教授说过,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六大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可以尽自己所能,从宏观政策层面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完善养老市场,扩展养老主体,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减轻家庭养老和代际养老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1).

[2]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16.

[3]史玲玲.农村养老——在制度与伦理之间[J].西北民族研究,2014(2):180-186.

[4]赵芳.社会工作伦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柳玉芝,周云,郑真真.农村不同年龄人群养老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50-153.

[6]申群喜,王世斌,黄金湖.珠三角中青年人的养老负担及养老观念分析——以中山市为调研个案[J].社会工作,2009(4):45-47.

[7]张静.当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道德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8(1).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5-0063-02

[作者简介] 赵素林,西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

责任编辑:张蕊

标签:;  ;  ;  ;  ;  

不同代际养老选择的伦理差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