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
中国的地理条件、文化传统、民族融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文明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为世界所仅见。这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
主持人:马宝珠(本刊主编)
特邀学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今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世纪性的盛事。在世界历史上,这也是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在全国人民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在历史学界引发了广泛、深邃的思考。这些思考归结到一点,就是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的关系。本期“学术话题”,我们就请几位历史学家谈谈这方面的研究与认识。
刘家和:《史林》专刊组织这个讨论,我认为十分必要。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乃至未来着眼,国家统一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从历史上看,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同国家统一一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关系。人们知道,最初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寡民之邦,然后再合并为地区性的国家,如古埃及统一尼罗河下游,巴比伦统一美索不达米亚,罗马统一意大利等。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时期,虽然有一个“共主”(即“天子”),但实际也是各诸侯小国林立的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各小邦逐渐合并成一些地区性大国,如战国时期的“七雄”。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陈高华: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统一的局面,也存在过分裂的时期。表面上看,历史的发展似乎是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际上,只要我们作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到17世纪,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主持人: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还是民族关系、中外关系,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不断加强的。统一能够成为主要趋势,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
瞿林东: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地理条件、文化传统、民族融合等。中国的地理条件,由于天然的特点而自成一个自然地区。这个自然地区的大环境是:幅员辽阔,北有大漠,西和西南是高山,东、南滨海;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所流经的地区是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区。在这个空间里,每一地区的特点、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种种社会结果,一般地说,都不能不受到整体所具有的统一性的约束。中国地理条件的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上政治形势的发展。第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这是因为一则四出受阻,一则为大河流域的先进经济、文化所吸引。汉唐而下,有“丝绸之路”;唐宋以降,航海事业发展。然而,这对历史上的政治局面一般不发生多大影响。这种政治活动的内向性,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也看得十分清楚。第二,如马克思所说,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在中国历史上,从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开始,直到历代封建朝廷,都与执行这种公共工程的职能相关联。我们从历代正史中的《沟洫志》、《河渠志》、《食货志》以及《地理志》关于水利事业的记载,可以大致看出这种公共工程的职能在机构建置、具体措施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反映。由此可见,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除自然原因外,人文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文化传统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就很密切。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思想,它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如孟子提出的“定于一”(《孟子·梁惠王》)。甚至儒家所倡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也包含着统一思想。这个思想传统,经公羊学派的发展,一直绵延至近代。其间,它曾一再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通观历史,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趋势:一是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是每一个重要朝代的建立,都是民族迁移、融合的结果,同时又为新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还应看到的是:民族融合固然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但同多民族间凝聚意识的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也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王尧:的确如此,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在国家统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是从事藏学研究的。这里,仅以西藏历史为例略作说明。公元7世纪,藏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崛起于西藏几个河谷地带的农业文明,把悉补野家族推上了主导地位。几代赞普励精图治,革旧布新,日益壮大,最终吐蕃政权和大唐王朝建立了政治联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这两位杰出的大唐皇裔先后远嫁吐蕃,奠定了唐蕃友好亲情。唐蕃和盟成为千年佳话,“和同一家,世为甥舅”。千余年来,“唐蕃会盟碑”矗立于拉萨,垂范于后世。就在这一时期,吐蕃创制藏文,翻译汉文经典,如《尚书》、《战国策》被译成藏文,《史记》记事也在吐蕃普遍流传。吐蕃上下雅爱唐风,从典章制度到衣着服饰,大唐文化推动了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文明、繁荣、向上的新时代。此后,曾一度出现的分裂割据使西藏的历史进步受到阻滞。13世纪,元朝重新统一,藏族社会成为元朝的一个坚强成员。元朝中央机构和西藏地方领袖合作,建立十三万户,修筑驿站,清查户口,测绘地图,第一次编定了藏文大藏经。与此同时,建筑技术空前提高,一座座壮丽的寺庙、金壁辉煌的殿宇拔地而起。历史专著、戏剧、文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团结、统一的西藏社会迈向了新的文明高度。明继元统,以“众建多封”政策团结西藏各教派和各地方领袖,出现了著名的明封八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阐化王、阐教王、辅教王、护教王和赞善王)。西藏的高僧大德进京朝见。茶马互市,盐粮交换,丝绸、磁器流向藏区,药材、矿产转到内地。尤其重要的是,印刷术传进西藏,使藏文得到极大普及。一批藏文巨著代表了当时很高的学术成就,几位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在内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与西藏地方的团结,巩固了统一。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密切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的关系。《五体清文鉴》的编辑,《西域同文志》的出版,那塘版、德格版与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遥相辉映。藏文历书的颁发,藏医院的设立,《世界广说》的出版,说明藏族的数学、医学和地理学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主持人:国家统一对于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在历史演进中,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陈高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统一,一般来说,都会带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可以认为,每一次国家的统一,都意味着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赞的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雍乾之治”等都是在统一时代出现的。为什么分裂阻碍发展而统一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呢?第一,在分裂的时代,各个割据政权之间互争雄长,兼并之风盛行,战乱不断,必然导致超负荷的征兵征税,劳动力和劳动成果大量消耗在战争中,民不聊生。统一局面的出现,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有可能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农民、手工业者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便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在分裂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之间壁垒森严,互相封锁,地区之间商品无法流通,技术难以交流,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很大的障碍。统一局面的出现,则意味着地区壁垒的打破,由此带来市场的活跃,商品流通的繁荣,以及技术的进步。例如,对中国农业影响很大的几种新作物(棉花、玉米、花生、烟草)正是在统一的元朝和清朝得到普遍传播的。中国的各地区,特别是南方和北方,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在物产和生产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在统一的局面下,这种互补性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第三,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进步,也是与国家的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地域辽阔,经济相对落后。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进步,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这只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到。唐代经营西域,元代开发云南,便是很好的例子。而且,在统一的局面下,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这不仅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且对中原地区也是非常有益的。应该指出的是,历史上的每一次统一,都意味着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联系的加强。
王尧:国家统一,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如汉与周边各族间的联系的加强,以及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内迁;唐与西北、北方、东北各民族关系的密切;元朝加强了所有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对澎湖地区的管理;明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清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加强对西藏、新疆的管理等等。可以这样说,民族之间联系的紧密与凝聚力的增强,是统一国家的纽带;而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为这种联系和凝聚力的增强创造了条件。
瞿林东:国家统一对历史进步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统一国家的连续发展,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第二,国家的统一和国策的适当,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社会繁荣、国力昌盛的局面,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世纪,是对世界历史进步的伟大贡献。第三,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工程,如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等,可以增强抵御天灾的力量,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第四,国家统一,有利于商业、市镇的发展。第五,国家统一对于历史文献的整理、保存也具有重大的作用。第六,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近代以来列强始终不能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基本原因。
主持人:以上我们就中国历史上有关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的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一些,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在世界文明史上又是怎样一种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刘家和: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譬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跨地区帝国如亚述、波斯、亚历山大、罗马帝国等。在经历了一段历史时期后,它们便相继分裂且分裂后很难再统一起来。可以说,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国,其中大多数在文明发展史上不是已经中断了连续性,就是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连续性。而中国文明则源远流长。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十分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要归功于国家的统一。有了统一局面的出现,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才不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才不曾有断裂现象发生。譬如,秦的统一在制度上是反周之道而行之,可是秦始皇在确定秦为水德时是明确地以代周而继周自任的。汉代的统一又使春秋、战国时期积蓄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灿烂的一页,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罗马帝国差堪比拟。不过,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在分裂以后就不见有统一的再生;而汉以后,中国却出现了兼摄胡汉文化精华的统一的唐朝。唐朝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可多得。与唐同时而差堪比拟的阿拉伯帝国在分裂后迄未重新统一,而唐以后的中国虽曾一度分裂,但很快又归于统一。到了清代,中国的统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清朝后期在抵御外侮方面确实显得无能,但是如果没有清前期在统一国家方面的成就,那么中国在抵抗外国殖民者的侵略中会更加艰难。以上史实表明,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的。
陈高华:清朝前期在统一国家方面的成就意义重大。自17世纪清朝奠定了中国版图以来,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唾弃并必然失败。因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不同于其他国家历史的一大特点。
瞿林东:国家统一的趋势对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史学上也反映得非常突出:一是历代史学工作者都注重写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如《春秋》、《左传》等),尤其注重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如《史记》、《汉书》等);二是即使写分裂时期的历史也大多以统一国家的观念撰述(如《三国志》、《南史》和《北史》、新旧《五代史》、《十国春秋》等);三是尊重少数民族所建朝代的正史地位;四是具有为前朝撰写正史的传统,《二十四史》是这方面的辉煌纪录;五是重视各种体裁的通史撰述,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成就。这些,都是统一国家发展趋势的反映,同时又促进了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进而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这一点,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颇具特色的。
王尧:近代以来,中国蒙受深重苦难,举步维艰,但经过百年抗争,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经过剑与火的考验,更加奋发图强。从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以巨人般的姿态出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底蕴与生命力。
主持人:历史雄辩地证明,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有利于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上一个世纪之交到这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相对比,令人振奋。中国正在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祖国统一仍然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历史的昭示作用是巨大的。为了早日实现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进一步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自觉意识,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