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教学的新内涵_数学论文

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计算教学中,夯实计算技能、增强计算能力、培养计算能手,成为了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情有独钟的目标使命.以此为导向,计算教学便呈现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极端化倾向,其应有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抑制和压缩.那么,教师如何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从而来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呢?笔者结合相关课例来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情境图成为理解计算意义的重要载体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意义的理解尤为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后续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利用情境图,可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意义本质的理解,从而也使情境教学真正体现“思维载体”的功能.

【案例一】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执教:下库小学兰芳)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500+800.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呀?

生:因为1台洗衣机500元,1台电视机800元,现在两样都买,所以就要加起来.

生: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的钱,就是把500元和800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做.

师:哦,原来把500元和800元合并起来,就用加法计算,这样就算出了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的钱.

(学生学会计算500+800后,教师接下去问)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算式,800-500,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呢?

生1:800元比500元多了多少元?

生2:1台电视机比1台洗衣机贵多少元?

生3:1台洗衣机比1台电视机便宜多少元?

生4:我觉得生2和生3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相差的钱.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这个减法算式既可以像生2这样说,也可以像生3这样说,他们都表示1台电视机和1台洗衣机相差的钱.

【反思】

在教学中,当学生会列式后,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该问题直指加法计算的本质意义.随后又继续追问:“800-500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计算的本质意义展开.这样借助情境图,理解计算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而这种情境教学,脱离了“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这一模式化、形式化的桎梏,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揭示计算意义本质的理解,真正体现了“思维载体”的功能.

二、让“比较”成为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

计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合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比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

【案例二】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教学为例,来谈恰当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单元编排体系:每个例题都配有情境图,为了方便说明,笔者只选择其中的竖式计算部分来进行分析“比较”教学方法的运用.

【反思】

(一)新旧比较——迁移

学生熟练掌握内容一后,在内容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1)复习:列竖式计算48÷2,回顾算理、算法.

(2)尝试新知:列竖式计算48÷3.

①与48÷2相比,有什么不同?(解释算理)

②与48÷2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沟通算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不断地比较中,不仅明白了算理,还巩固了算法,实现了异中求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像这样新旧比较、实现知识迁移的方式,在内容二与内容三之间(商中间有0和商中间没有0之间的比较)、内容三与内容四之间(商没有余数和商有余数之间的比较)、内容二与内容五之间(被除数前一位够除和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之间的比较)都可以很好地得以运用.

(二)新新比较——求同、求异

比较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实现知识之间的互通,达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目的.

例如,在内容三的教学中,当完成408÷4(商中间有0)的教学后,出示840÷6.

尝试:列竖式计算840÷6.

①与408÷4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408÷4,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而840÷6是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1.

生:408÷4,商是中间有0,而840÷6是商的末尾有0.

②与408÷4相比,相同在哪里?

生:它们的商都有一位上的数字是0.

生:它们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生:它们计算的时候,都出现了被除数不够商1,所以用0占位.

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被激发,在求同与求异的过程中,触及的是知识的本质所在.这样的比较,真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使计算教学弃枯燥、显生机.

三、让“反思”成为计算教学的良好习惯

反思是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方式,会反思的学生总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反思,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案例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执教:实验小学徐飞霞)

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出8.54÷0.7后,请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竖式计算.一位学生计算得出的结果是12.2,还有一位学生得出的结果是1.22.

师: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是错的呢?

生:我认为1.22是错的.因为把8.54看成8,0.7看成1,8÷1=8,结果至少是8,所以1.22一定是错的.

生:我也认为1.22是错的.因为根据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1.22×0.7=0.854,不是等于8.54,所以1.22是错的,12.2才是对的.

【反思】

学生虽然还不会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但当在教学中教师抛出“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是错的呢?”这个问题后,促使学生从估算、验算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主动做到了“去伪求真”.

虽然教师都可能认识到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教师往往会为估算而估算,没有将估算和计算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养成将估算作为检验计算结果区间的良好习惯,就会促进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提高.而这种主动估算、验算的习惯就是主动反思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四、让“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方法的指导,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一种数学素养,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案例四】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执教:实验小学缪远新)

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出8.54÷0.7后.

师:8.54÷0.7等于多少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计算出结果?(生独立尝试)

生:8.54元就是854分,0.7元就是70分,854分÷70分,等于12.2,所以8.54÷0.7=12.2.

生:8.54元就是85.4角,0.7元就是7角,85.4角÷7角,等于12.2,所以8.54÷0.7=12.2.

生: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就可以把8.54÷0.7变成85.4÷7,结果等于12.2.

师:这些想法都对吗?(生稍想一会儿,认为都对)

师:这些想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把除数变成了整数,这样就可以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来计算了.

师:你们真棒,利用商不变性质,把不会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非常有用,有利于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新知识,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所以,当教师归纳总结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时,他们都显得非常兴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经常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让学生内化为一种数学素养,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授渔而非授鱼”的教学!

计算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究的领域.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机械重复;多一些灵动,少一些枯燥乏味;多一些深入本质,少一些流于形式.这样,看似简单的计算教学同样可以给学生丰富的内涵,彰显其内在的无限魅力!

标签:;  ;  

论计算教学的新内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