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157000
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神经内一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在预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后的临床价值,了解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掌握MRI定位急性脑梗死病死灶和检出面积的原理,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探索MRI对急性脑梗死是否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从2017年6月到2017到12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确定病变部位,按病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各种亚型的分布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中不同影像学亚型分布情况: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前循环皮质梗死率17.8%,基底节梗死率40.4%,放射冠状动脉梗塞发生率为18.7%,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3.2%。进展性脑梗死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率为0.50%,基底节梗死率17.2%,放射冠梗死率12.4%,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0.5%,两组的比值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于进展性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经常在前循环皮质区发生,梗死部位和脑梗死进展性和可塑性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不同病灶部位;MRI;影像学特征;临床研究。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发病后逐渐加重的脑梗死,一般在发病后6小时至1周内。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神经功能恶化。且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已成为脑卒治疗中的一大难题。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与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MRI可以显示较小的病变,可作为诊断脑梗死的主要诊断方法。MRI在急性脑梗死检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可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在社会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病症作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了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血液供应紊乱引起的脑局部脑组织受损,大脑缺血缺氧所致的坏死。据统计,脑梗死占全部脑卒的80%,且复发率极高。该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脑梗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脑梗塞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项目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治疗提供了帮助,降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6年1月到2017到6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如下研究:纳入标准:(1)诊断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相关标准,经MRI检查证实有新发脑梗死;(2)年龄大小在45岁以上,75岁以下。排除标准:(1)无完整病史患者;(2)早期CT显示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在6小时到7天,且治疗后仍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1.2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将其分为不同标准:(1)病灶位于大脑中或前动脉皮层支分布区为前循环皮质梗死(2)前循环运动静脉分布区梗死为基底节区梗死;(3)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和穿支动脉边界区病变为冠状梗死;(4)椎基底动脉分布区病灶为后循环梗死。
2、结果
在选取的脑梗死患者中,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占4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两组患者的不同亚型分布情况分析,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前循环皮质梗死17.8%,基底节梗死率40.4%,放射冠状动脉梗塞发生率为18.7%,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3.2%。进展性脑梗死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率为0。50%,基底节梗死率17.2%,放射冠梗死率12.4%,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0.5%,前循环皮质区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循环皮质区。[2]根据非进展性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不同部位的亚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及后循环梗死均与进展性脑梗死有相关性,其中前循环皮质呈正相关,说明进展性脑梗死更易发于前循环皮质区。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该病也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伤残率高是脑梗死的主要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恶化,认知障碍加重,肢体瘫痪。进展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就复杂性而言,可分为脑部因素和全身因素,脑部因素主要是是脑血栓、脑水肿及侧支循环梗阻和出血性病变等。身体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和发热、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等。我们通过进行研究来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进展性脑梗死在中年和老年男性患者中是最常见的。吸烟、酗酒等坏习惯和社会压力与进展性脑梗死病发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制主要受血流动力的控制且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脑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供血紊乱,对局部脑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脑缺血和缺氧。该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的病死率低于心肌梗死和癌症,位居第三。脑梗塞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给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一段时间后,在医疗干预后继续加重神经系统恶化的情况。[3]国内资料研究发现,糖尿病史、高血压、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病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得到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狭窄的病史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其他的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脂血症、低血压、高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增多,也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影像分类主要是根据头部影像学表现,对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头颅(CT)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MRI在缺血性脑卒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急性缺血脑卒患者的影像操作使其是更加容易,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根据脑梗死患者的不同部位亚型分析脑梗死的相关发病因素。前循环皮质、放射冠及后循环梗死均与进展性脑梗死有相关性。研究显示进展性脑梗死在前循环中是比较常见的。MRI诊断脑梗死时,病灶检出数量与CT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同时MRI能够显示更小的病变,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首要诊断方法。MRI在脑梗死前期和急性梗死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从而预防和减少了脑梗死的发生,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高玉霞,田锦勇,伍国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2016.
[2]《自身抗体检测进展》[J].张蜀澜,佟大伟,李永哲.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
[3]《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农媛,肖海,杨叶妮.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暨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5-01.
论文作者:杨丹1,2张忠敏(通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脑梗死论文; 进展论文; 患者论文; 皮质论文; 因素论文; 基底论文; 率为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