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环境下的粤港经贸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粤港论文,经贸合作论文,环境论文,CEP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6-0110-07
为了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2001年12月,中央政府原则上接纳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内地与香港建立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由外经贸部成立专责小组开展研究。2002年1月25日,内地和香港有关部门举行首次会议,其后经过多次商讨最终达成协议,并于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正式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
一、CEPA的核心内容
CEPA的总目标是实现内地和香港的贸易自由化。CEPA文本共23条,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网站,http://www.tid.gov.hk/tc chi/cepa/u。)。
1、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将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原产香港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见表1)。首先实现零减税的这些产品,是多年来香港进口内地数额较大的产品。273种产品以外的其他原产香港的进口货物,内地将不迟于2006年1月1全部实行零关税。
2、服务贸易方面。自2004年1月1日起,内地将进一步向香港开放17项服务业业务,包括:管理咨询、会展服务、广告、会计服务、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分销服务、物流、货代服务、仓储服务、运输服务、旅游服务、视听服务、法律服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
3、贸易便利化方面。主要包括: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中小企业合作,中医药产业合作等7大领域。
二、CEPA的实施意义重大
1.进一步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的重大进步和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基本经验之一是坚持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特点和潮流。我国要进一步发展,就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实际上,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和获得效益。
进人21世纪,我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之中,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条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CEPA的实施,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和举措。香港一直以来,充当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内地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通过CEPA有助于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更有效地利用香港这个沟通国际的平台,将我国的对外开放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2、作为中国加入WTO后,在过渡期的预演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处于发展的起步价段,市场经济体系未臻完善,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许多产业自身发展还很不成熟。加入WTO后,由于降低了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在对外竞争能力不平衡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
CEPA的实施,使我们可以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在一定的范围先行接受相应的挑战。通过过渡期的“热身”机会,抓紧学习和吸收世界最新创新成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并形成创造新的需求结构的能力,练好“内功”。面对外来竞争压力,做好适应性调整和准备,是取得长期发展和增长效应的关键。
3、有利于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
尽管CEPA建立的是整个辽阔内地与香港的紧密经贸关系,但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将会丛中获得更大的先行机会和更为显著的效益。其中除了有粤港地域上的毗邻,交通便利,有岭南文化的共同背景等人缘、地缘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与香港从沟通走向合作和融汇,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目前,香港商人在广东省设立及拥有管理控制权的工厂约达5万间,聘用工人超过1000万名,而这些企业大部分设在珠江三角洲。同时,香港有150万个本地职位同港商在粤的经营业务有关,约占本地劳动人口的43%(注:《香港在粤设厂5万家》,《深圳商报》,2003年7月1日。)。
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时,没有将香港列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作为合作伙伴的外在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两地分属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CEPA的实施清除了两地经贸合作的关卡。CEPA特别规定的“联合原产地规则”,允许港产品一部分在内地加工,一部分在香港加工,通过价值估算,计为零关税,这实际上解除了两地生产企业的边界,令位于内地的所有港资企业可以迅速转型为内地市场的供应商。由此,将本身就位于珠江三角洲出海口的香港融入珠三角经济区同进退、共发展便是顺其自然和理所当然了。在这个条件下,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全面带动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建设,必定能大幅度地提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竞争力。
4、推动大中华经济圈的崛起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主张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两岸四地扩大经济贸易合作,建立完全实现自由贸易的经济区,走向共同繁荣。这一建议明确表达了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需要。
内地与港澳台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港商大量往华南迁移,香港在大陆投资总额,占内地实际吸收外资总额的60%以上,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经贸伙伴,在香港的转口贸易总值中,有50%以上货源依赖内地供应,30%的货品销往内地。台湾与内地的双方经贸往来亦日益密切,2001年,两地贸易总额达278.4亿美元,其中内地对台湾出口为59亿美元,内地从台湾进口为219.5亿美元,到2001年底为止,台商在内地投资项目达50820项,协议投资金额为547.6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293亿美元,占内地利用外资的7.39%,列第三位(注:姜贞吟:《因应经济全球化之两岸经贸关系》,《台经》,2003年1月号。),其依存度相当高。台湾对香港的贸易同样非常密切,仅商品贸易一项,2002年贸易总额达1505亿港元,其中香港从台湾进口为1159亿港元,港产品向台湾出口44亿港元,两地转口贸易为302亿港元(注:《2002年香港对外商品贸易回顾》,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3年。)。
就理论而言,经济整合就是将有关妨碍经济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透过以互利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创造最适合的国际经济体系,符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自由贸易精神。但是二次大战后,贸易障碍处处存在。国际间透过两种方式达到贸易自由化,一是国际性途径,亦即经由“世界贸易组织”(WTO),寻求各国关税与非关税障碍的消除与互惠。二是区域性途径,亦即寻求区域性经济整合,形成区域性的贸易集团,对内贸易自由,对外则仍然维持贸易障碍。因此,经济括动的区域化,是一种经济整合的过程,也是达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阶段过程。问题是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不宜与国际上不同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区相并论。内地与香港CEPA的签订,以及内地与澳门的CEPA谈判也于6月20日正式展开。这无疑是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大中华经济圈开始画圆的起点。
三、CEPA对粤港经贸关系影响的基本分析
贸易便利化是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支撑条件,直接对粤港经贸关系产生影响的主要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1.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影响
273种港产商品进入内地实行零关税,对于香港来说,首先是比中国对WTO的低关税承诺提早3年左右,港产品能够更早地获得零关税进入内地。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国对WTO承诺的约束关税率平均在12%左右。也就是说,零关税的港产品将长期获得比WTO的承诺更为优惠(见表1)。由此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港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
表1 273种商品类别与中国入世承诺内的约束关税率比较(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附件:内地对原产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的产品清单,香港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网站,http://www.tid.gov.hk/tc chi/cepa/。)
类别内主要货品的关税率范围
2004年1月1日起获豁中国入世承诺内的约束关税率(%)
免关税的货品类别 现行实际关税率(%)
2004年
最终
1.电机及电子产品
5-305-305-30
2.塑胶产品
8.4-12.7
6.5-10.8
6.5-10
3.纸制品
5-13.3
5-10.4
5-7.5
4.纺织成衣
5-21.3
5-19.4
5-17.5
5.化学制品
5.5-21.7
5.5-15.8
5.5-10
6.药物3-6 3-63-6
7.钟表14-2312.5-25
12.5-25
8.首饰26.7-35
23.3-35
20-35
9.化妆品
18.3-22.3
14.2-19.2 6.5-15
10.金属制品
4-10.5
4-10.5
4-10.5
11.其他5-24.2
5-255-25
此外,如前所述,“联合原产地规则”,使港商在内地以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经营的近万家“三来一补”企业的产品可以转为内销,并享受零关税。
但实际上,香港80年代形成的制造业中心,随着本地地租、工资等成本大幅上升,在进入90年代后期已不复存在,香港制造业已呈现空心化。与此同时,内地改革开放,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级差地租和大量廉价劳动力与香港相比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从而吸引了香港制造业大量迁移内地。目前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仅占7-8%的比重。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港产品的出口于1992年达到最高峰,为2341亿港元,其后一直下降,大部分年份表现为负增长,2002年下降至1309亿港元,降幅为达44%。其中出口到中国内地的港产品约占全部港产品出口的30%左右,最高是1997年的639亿港元,此后亦呈下降趋势,且降幅更大(见图1),到2002年降至414亿港元,降幅为35%,据此香港总商会计算出来的年免税额仅为7.5亿港元。由此可见制造业已非香港的优势,港产品的零关税将不会对香港带来直接的显著收益,同时也不会对内地带来较大的冲击。
图1 香港产品出口情况(1992-2002年)(注:《2002年香港对外商品贸易回顾》,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3年。) 单位:亿港元
2.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香港一直被誉为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特别是随着制造业的缩减,产业结构的转换,香港在金融,物流,通讯,法律、会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第三产业领域逐步走上更高台阶,并达到国际水平。而内地服务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甚至还低于许多相同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内地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客观上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因此,一是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力差距,两地的互补性很强。二是内地市场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巨大,同时香港巨额的服务出口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与发展能力。这就决定了两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可能创造出较大的效应和产生强烈的影响。
近年来,香港服务贸易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2001年服务输出和输入分别为3259亿港元及1925亿港元,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2.6%和0.5%,其中向内地服务输出820亿港元,占全部服务输出的25.2%居于首位(见图2、表2)。
图2 香港服务输出情况(1992-2001年)(注:《2001年香港服务贸易统计报告》,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2年。)
表2:香港服务向内地输出按主要类别统计(1999-2001年)(注:《2001年香港服务贸易统计报告》,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2年。)
1999年
2000年2001年
总值(亿港元) 总值(亿港元) 增长(%) 总值(亿港元) 增长(%)
全部服务
665
726 9.3 82012.9
运输171
176 2.9 173-1.9
旅游147
192 30.4 24025
保险5.9
6.3 7.4 7.621.2
商贸246
290 17.5 323
11.5
其他8458 -31
72
23.7
相对于大幅下降的货物贸易,香港的服务贸易正在大幅攀升,2001年对内地的服务贸易总值己超过货物贸易接近一倍,当中服务业中的重要领域金融业还未进入内地。从中可以预见CEPA将会给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贸易带来更大的动力,同时也给正在起步的内地服务业以强烈的冲击,这是内地服务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四、在CEPA环境下创新粤港经贸合作新模式
25年来,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实际上起了中国经济火车头的作用,60%的外资从香港引进,三分之二的外贸依靠香港转口实现,功不可没。而今,随着中国加入WTO,内地可以直接与国际经济对接,香港从中充当枢纽的角色有所淡化。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崛起对香港的地位构成威胁。但到目前为止,香港仍然是亚洲发展和管理最好的城市之一,与中国内地的任何城市相比,香港的竞争力依然高居第一,概无出其右,这是公认的事实。关键是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香港如何把握CEPA所带来的机会,强化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使这一区域成为真正意义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融入珠三角的重要性。香港特首董建华明确提出: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全世界到处都可以看到城市经济增长是很慢的,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增长会快些,我们自然是和珠三角一体的,珠三角的整合对香港的发展非常重要(注:邱瑞贤、辛朝兴、窦丰昌:《记者亲历董建华答问立法会》,《广州日报》,2003年6月27日。)。CEPA会进一步全面推动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省珠三角的密切关系。
对应CEPA所给予的优惠和便利,粤港经贸合作要从深层次角度去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两地贸易所获得的利益的一般层面上,更多的是考虑CEPA给两地提供的产业互补机会,进而提升各自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溢出。这就需要粤港两地创造粤港合作新模式,共同走向世界市场。
1、建立新型前店后厂模式。改革开放粤港合作共同创造的前店后厂模式,使粤港两地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既为广东廉价的土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也为香港挤迫的营商环境腾出发展空间。从而使广东迅速走上工业道路,也帮助香港产业逐步转型。CEPA的落实,为粤港两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要获得这种整体溢出效益,就必须改变以香港为店以内地为厂的传统前店后厂模式,代之而以粤港互为前店,整个粤港区域共同组成制造业加工区,成为包括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共同的后厂的新型前店后厂模式。一方面继续由香港扮演国际市场的前店,而转由广东扮演内地市场的前店。对于内地市场,广东有着完全一致的制度背景,更熟悉内地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这一新模式,联手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打出“粤港制造”。
2、从制造业的合作到服务业的合作。将广东的制造业优势与香港的服务业优势结合起来。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绝对强项,其产值占GDP的85%左右。广东的服务业占全省GDP不到45%,广东的经济结构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北京和上海。CEPA是促进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极好机会。广东应采取前20多年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抓住CEPA大规模开放服务贸易的机遇,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与香港服务业合作,大胆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在广东的制造业优势上再加入服务优势,实现产品从降低成本的低水平经营到品质提升的品牌服务经营,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提高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附加值。更重要的是夯实粤港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增强地区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