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业转型时期我国社科信息事业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时期论文,事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百年的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是社 科信息事业萌芽阶段;二战结束到1970年代末,是社科信息事业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到 目 前,是社科信息事业的转型阶段。对于前二个阶段,理论界一般不会有多大异议。而自19 80年代开始的社科信息事业的转型,则还是一个没有被社科信息界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一 问题的认识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于我国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社科信息理论界必 须认 真加以研究。
1 社科信息业的百年回顾
根据国际社会科学信息界的一般看法,社会科学信息事业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信 息事业。尽管人们最早的“情报”活动(如编制书目)产生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但就近代 意义的信息事业而言,社会科学信息事业的出现较科技信息事业至少要晚10-20年时间。社 会科学信息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学术界有过许多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管理层早期 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不够重视,还有人认为是理论界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特殊性研究不够 。对此问题最为科学的解释来自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社 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该著作认为:是社会科学的落后造就了一种落后的社会科学交流 机制,“受这种落后交流机制的制约,社会科学对情报的需求一度甚为简单。经院式的社会 科学研究……不存在一种对情报服务的迫切需求。与之相对应的社科情报活动,亦只能是一 种零星的、类似于传统图书馆活动的情报服务”[1]。
现代社科信息服务活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社会科学的各门类学科逐渐 形 成,各学科的信息服务问题也开始凸现。19世纪中叶出现和普及的公共图书馆提高了社会对 社会科学家的信息保障能力,19世纪后期分类与主题技术的突破使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了自身 的社科信息服务。1905年,世界著名的情报学先驱保尔·奥特勒在伦敦的一个经济学会议上 作了一个关于经济文献情报的组织管理的报告,首先开始了人们对社会科学专门学科内信息 服务的研究。列宁关于开展社科情报工作的思想是社科信息服务的又一个里程碑,苏联十月 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要建立情报所以系统地、科学地搜集文献情报。首次提出了建立社科 情报所的设想。尽管有这些开创性工作,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多方面原因的困扰,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前,社科信息事业并没有呈现出有规模的发展形式。直到1950-1960年代,社 科信息事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战后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社会科学变革导致社会科学信息需求增强所致。历 史上落后的社会科学,造就了一种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科学交流机制。直到二战结束后, 世界社会科学发展加速,并出现了面向应用的变革。随着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在 社会管理与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有了根本性变化。正如D ·贝尔在研究了战后社会科学的新进展后指出的,“在过去30年左右,社会科学成了公众最 注意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虽然这门科学的历史不长” [ 2]。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社会对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量,而社会科学内部发生 着的面 向应用的变革,则改变了社会科学家的信息需求行为。这种新的社会科学信息需求更为强烈 地催促着社会科学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当代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
在战后到1960年的10多年时间里,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基本是遵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工作 模式与理论而发展的。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社科信息事业从这种学习中收益不小,很快建立 起自己的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但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源于科技领域的信息 服务理论与方法开始受到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界的怀疑。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建立更有针对性的 社会科学信息系统。为达到这一目的,1960-1970年代期间,英美一批社会科学团体和社会 科学信息服务部门资助或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以了解社会科学的信息需求与信 息服务问题。随着这批研究的影响的扩大,世界社会科学信息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 期。
1960-1970年代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特点展开 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及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人员认定:社会科学家得不到良好信息服务的主要 原因,在于当时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忽略了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的特点。因而他们试图通过大型 的实证研究,证明社会科学家需要更加特殊的信息服务,找出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特点所在 ,探索建立提供这种特殊服务的信息传递模式,并设计更加精良的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系统。 这一倾向表现在英国巴思大学的《社会科学信息系统设计》和《社会科学信息需求调查》这 两项大型研究中最为突出。对“特点”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研究成果,最 有代表性的是荷兰情报学家的专著《社会科学情报的特点》。
从现在的文献看,我们很难确认当时对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的研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了 社会科学的信息服务。从英国巴思大学两项课题的主持人布里顿后来对两项课题成果的反思 ,以及美国人亚当1980年代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继续抱怨等信息看,当时的研究尽管大大 丰富了社会科学信息的理论与方法,但在改进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实效方面却未必有很大成 就。
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科学信息事业走的是另一条发展路线:建立独立的社科信息系 统或中心,提供非常专门化的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但有些巧合的是,这些国家的社科信息事 业也是在1960-1970年代达到高峰的。前苏联1969年成立了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 ,也即有了专门性的国家社科信息中心。1972年以后,该研究所陆续出版了《国外社会科学 》、《苏联社会科学》等文摘刊物和其它情报刊物,并出版了该所所长维诺格拉多夫的《 社会科学与情报》等一批理论著作。
进入1980年代,专门性的社科信息服务步入低潮。管理层对社科信息政策制定和信息系统 建设兴趣下降,用户对开展针对社科用户的信息服务的呼声也很少听到。在理论研究方面, 英美特色的对社科信息的大型实证性研究很少再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科信息研究也很少 再有佳作。除了布里顿等个别学者偶尔还在反思当年巴思大学的研究结论外,世界社科信息 理论研究已看不到什么象样的研究了。世界社会科学信息理论研究进入弱势。此时唯有中国 是一个例外。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导致中国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速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亦发生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逐 步确立了以效率为核心的理论价值观,在服务于现代化、服务于决策、服务于社会生活方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信息事业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 。专门性的社科信息中心在各地纷纷成立,国家级的社科信息学会也产生了,理论研究更是 兴旺发达,不但专著、论文数量多多,而且出现了《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一类重量级 研究课题。但是,中国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在1980年代的发展毕竟是一个特殊事件,它有“文 革”结束后恢复性发展的意味。实际上,到1980年代末,中国社科信息事业也出现下滑趋势 。就整个世界而言,社科信息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
1990年代的世界社会科学信息事业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和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社会科学用户从图书馆、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或国际互 联网上得到非常良好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的质量即使与同一时期的科技信息服务相比,也 丝毫不逊色;而另一方面,社科信息事业却陷入了困境之中。管理者缺乏信心,理论研究缺 少了热点,国家社科信息政策的研究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其政策的制定提不上议事日程, 那些独立建制的社科信息中心更是发展方向不明确。这一切表明社科信息事业已经处于一个 发展与变革的非常特殊的时期。
2 世纪之交社科信息服务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社科信息界的角度看,1980年代以来世界社科信息事业的整体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问题在于,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社会科学用户与社会科学管理者的认同。目前,社会管理 者、社会科学家和社会公众所能够得到的信息服务并没有因为大批社科信息中心的不景气而 减少,在他们中间也没有产生要制止社科信息事业下滑的呼声。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社科信 息事业在管理体制、经费与从业人员数量、理论研究的投入等方面的滑坡,仅仅是一个表面 现象。透过这一表象,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而导致的社科信息事业的 转型。在这样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社科信息界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注意力单纯集 中于“如何振兴社科信息事业”一类问题,而是应该探索在新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外部变化, 把握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方向,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道路。
最近20多年来,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外部信息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进入1990年代,这种 变化更是显著加速。信息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们生产、处理与获取信息的行为,因此也 将从多个方面影响到包括社科信息事业在内的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从社科信息事业 的发展角度看,信息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所经常提及的信息技术 领域,由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传递的微观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 方面是在信息服务领域,随着各种类型的产业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崛起,社会信息传递 的宏观机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下面分析这二方面变化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影响。
2.1 信息技术的影响
自近代科学出现以来,人们一开始是通过纸质文献获取学术信息。纸质文献作为科学信息 的载体有许多缺陷,比如传递和检索效率不高。当印刷型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增长到一定数量 后,这些缺陷就成为严重阻碍学术信息传递的障碍。为了满足人们对学术信息的需求,克服 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信息障碍,科技领域首先产生了以有效检索和传递信息为主要任务的科技 信息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对文献进行集中搜集,并通过文献的著录、标引,建立起自己的文 献库或生产出各类信息产品,由此形成信息服务能力。在以纸质文献作为学术信息唯一载体 的 时代,从事学科信息服务的成本非常高,同时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学术信息服务中心 的形成一般是政府行为,比如国家投资改造的原有图书馆服务或新建学术信息中心。由于受 到经费等的限制,大多数国家只能选择一些需要重点保障的学科,优先发展这些学科的信 息服务。由于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都要优先于社会科学,因而出现了科技信息服务优 先于社科信息服务的情形。
当科技信息服务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科学界才开始意识到发展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重要 性。一开始是模仿科技信息系统和服务,当发现仍然无法满足社科信息用户的需求后,社科 信息事业建设者开始考虑发展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社科信息服务。在信息环境发生变化之前, 社科信息界总是在思考如何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改变这种科技信息服务优先于社科信息服务 的局面。比如希望国家能够像重视科技信息事业一样重视社科信息。当然这几乎只是社科信 息界的一厢情愿。尽管社科信息事业有过一些发展很不错的时候,但如果我们稍稍客观地将 1960-1970年代的社科信息业与科技信息业作一个比较,则我们不得不承认,社科信息的基 础条件与服务质量方面与科技信息相比,差距并没有缩小。
然而,当信息技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技术的出 现与普及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时,尽管很少有人再刻意追求建立具有社会科学 特点的信息系统或信息服务,但由于社会信息传递的微观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科学 家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保障却逐渐好转,在某些领域,他们得到的服务甚至已经不亚于科技信 息用户了。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大大改变了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这一点在近十多年来的许多文献中已 经 被充分介绍。但是,人们却很少研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改变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影响 如何。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确使社科信息用户得益非浅:
(1)社会科学数据库生产。社会科学数据库生产曾是严重制约社科信息服务的问题。在1980 年代以前,科技领域有许多以检索期刊形式生产的著名的大型数据库,如《化学文摘》等。 这些大型数据库几乎覆盖整个科技领域,成为科技信息中心服务的主要工具。而在社科领域 ,只有少数领域生产了此类数据库,如ERIC。同时,这些检索工具收录文献的比例也很小。 如美国《社会学文摘》收录的社会学文献不足30%,远远小于一般科技检索期刊90%以上的收 录率。尽管维诺格拉多夫用“选择性原则”解释这一现象,但它对社科信息服务的负面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科学检索工具极为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用户数量少、文献生产 不够规范等导致的社科数据库生产成本过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机读数据库取代了印刷型 数据库。由于机读数据库生产便利,传播面广,社会经济类数据库终于迅速发展起来。还在 联机检索时代,这一趋势就已显露。在DIALOG等大型联机检索系统中,社会经济类数据库需 求旺盛,此类数据库的检索收入甚至超过了科技类数据库。因特网出现后,大大小小的社会 科学数据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题录型、文摘型、全文型数据库一应俱全,尽管存在缺 乏管理、良莠不分等许多问题,但社会科学信息用户使用数据库的情况无疑有了根本性改变 。
(2)灰色文献搜集。社会科学用户特别需要灰色文献,这被当作社会科学家的信息需求特点 之一。但在以前,由于灰色文献生产数量少,传播途径不规范,社会科学家获取灰色文献 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社科信息机构能够在灰色文献搜集与服务方面做出特色,或许它们还能 够确立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遗憾的是,由于社科信息界没有创立出适合于灰色文献搜集与 服务的技术,社科信息用户一般并不能从信息机构得到更多的灰色文献。
因特网出现后,网络在传递正式文献方面尽管倍受争议,但它在不经意间成为灰色文献最 佳的传播渠道。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非正式出版文献,网络上可以传播 各种不成熟的评论、不成文的观点、非官方的社会调查或评估结果。而社科信息用户只要具 备了上网条件,就能够从形形色色的网站中得到这些信息。此外,因特网中不但包含丰富的 灰色文献信息,而且随网络发展起来的各种搜集引擎还提供了对灰色文献的检索手段。尽管 人们对搜索引擎在检索学术信息时的低效率表示出极大不满,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网络搜索引 擎在检索灰色文献信息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网络化使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有了一个 获取灰色文献信息的理想途径,从而改善了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状况。
(3)全文检索。曾在信息检索中占统治地位的主题检索方式是在科技信息检索领域中产生的 ,主题检索方法构成了科技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的方法论基础。但这种方法在社科信息服务 中的适用性却受到社科信息研究人员的质疑:在社科信息领域,信息工作者反映从社科文献 中提取主题比科技文献困难;不少用户调查结果表明,利用主题检索社科文献的检索效率也 是相当低的。社会科学领域是否有更好的检索方式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引文分析的 创始人加菲尔德曾断言引文索引更适合于社科信息检索。在手工检索时代,有一种检索方法 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这就是全文检索方法。
报纸、周刊等文献是社会科学家非常需要的信息源。此类信息源中包含的文章数量多、篇 幅小,仅有标题的标引无法深入文章的内容,而逐一标引主题则成本太高。信息技术的发 展促进了全文检索技术的发展,它使全文检索技术变得越来越实用。全文检索一般是使用自 由词,标引成本非常低。这种检索方法已经成为时事类报刊信息的主要检索方法,并方便了 时事类报刊大批建立数据库。社科信息用户对全文检索是非常欢迎的,可以说全文检索的发 展使社会科学信息用户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2.2 信息服务产业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使信息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信息价值的发现使得信息服 务有可能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随着因 特网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化的里程也明显加快。因特网上出现了许多网络服务或网络内容 提 供商,它们不但在各种灰色文献提供方面充当主角,也进入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的传统领域 ——学术信息领域。近年来,在学术信息和社会信息服务领域内,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产业 化运作的新型信息服务机构。它们以信息需求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依托, 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信息服务。
产业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产生改变了社会信息服务的宏观机制。在产业化信息服 务机构大批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之前,信息服务机构都是“社会公益型机构”。表面上看,此 类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但由于缺乏内在变革或自我调节的动力,它们最终都演变为僵 硬地为某些特定学科或狭小团体服务的部门化机构。正是由于优先建立起来的科技信息服务 机 构不能根据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发展自身社科信息服务的能力,才导致许多国家社会科学信 息服务能力的不足。相比之下,产业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学科“门户之见”却小得多。 它们完全根据信息需求的市场来发展自身的服务,因此很容易进入经济、社会、政治、法律 、教育等信息需求较强的领域。因此,在信息服务领域,似乎那些市场化的机构更关心“社 科信息”一些。
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的运作一般并不刻意区分科技与社科领域。从技术原因看,由于使用网 络 作为信息检索甚至全文传送的手段,增加信息服务的学科领域有助于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 另一方面,这批新型信息服务机构在以往信息服务非常发达的领域与老资格信息服务机构竞 争尚有一定困难,于是它们常常选择一些老资格信息服务机构较少光顾的领域。因此,原来 信息服务不发达的社会科学信息领域,反而成为从新型信息服务商处得益最多的领域。例如 ,EBSCO是一家大型网络学术文献全文提供商,主要以网络方法提供人文、经济和教育学方 面的学术文献全文。我国现有不少图书馆订购了EBSCO网络版,在订有EBSCO的单位,用户不 但可以随时查阅2000多种外文期刊的论文全文,而且可以通过E-mail订阅特定主题的全文。 这样一来,图书馆就借助于新型网络信息服务,改善了自身的社科信息服务能力。另一家全 文提供商UnCover的服务方式是网上免费检索,收费寄送单篇学术论文的全文。目前这种全 文服务方式对我国用户还有一些困难,但它毕竟增加了我们得到特定学术论文的机会。UnCo ver收录的期刊达20000种,服务领域包括科技、社科和人文学科,可以从网上免费地对如此 庞大的文献信息库进行检索,对学术信息用户也是一件大幸事了。对于已有良好信息保障的 科技信息用户,UnCover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以往十分缺乏信息保障的社科与人文学 科信息用户,它则无异于雪中送炭。此外,我国新型学术信息提供商的信息产品,如清华的 《中国学术期刊》,也将社会科学收入自己的产品中。
产业化信息机构的出现给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社科信息源缺乏、检索手段 落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从此有了根本性改变。社会科学信息用户可以通 过普通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或研究机构的部门图书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 服务,享受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社科信息新成果,他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通过因特 网获取社科学术信息和灰色文献信息。但是,这一变化对于专门社科信息中心来说则有些意 外。随着用户对它们依赖程度的日益下降,许多本来就举步维艰的社科信息中心正在面临被 人遗忘的处境。
3 实现专业性社科信息中心的转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信息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科学 信息用户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信息服务,但这种更好的服务却并不完全是由传统的图书情报 部门的努力创造的。过去,社科信息机构模仿科技信息机构,通过“信息搜集-标引加工-信 息提供或信息咨询”的服务模式,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这条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所以,一旦社会信息传递的微观机制与宏观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后,尚未找到合适的服务模 式的社会科学信息机构就陷入了困境。社科信息事业步入新的变革时期,专业性社科信息中 心的转型势在必行。
从全局的观点看,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商都是社科信息事业的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商进入社科信息事业是社科信息事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信息环境中, 社科信息事业的组织者和理论研究者必须将各种为社会科学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型服务机构 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在新的框架中规划社科信息服务,开展社科信息理论研究。而就专门 社科信息中心而言,如何合理定位,如何选择发展战略,如何开展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也成 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专门社科信息中心的代表是各级社科院情报研究所。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社科情报研究所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在探索自身的服务模式,而这种模式无论是理论 上 还是实践中都并没有被搞清楚。社科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一次 文献提供为主的信息借阅服务,二是以二次文献提供为主的信息检索服务,三是以深加工信 息产品提供为主的信息分析或咨询服务。对于第一个层次,大多数人认为它属于图书馆服务 的范畴。第二个层次的服务虽然很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检索工具,信息中心开展得并不普 遍。第三个层次是我国各级社科信息中心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范畴内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工 作模式,出现了一些具有社科信息中心特色的信息服务产品。
目前,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及信息服务商成功进入社科信息服务领域,社科信息 中心有了重新探索其服务模式的必要。
在一次文献提供领域,由于网络信息的大量出现,社科信息中心有了充当“信息交换手” 的机会。信息人员可以凭借自己对网络信息源的充分了解,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提炼 出有针对性的信息,直接提供给信息用户。这种信息服务与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一是 它 所依赖的信息源是公开的外部信息源,以往图书馆具有的那些物质条件和信息积累的优势在 信息服务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二是网络信息源数量庞大、质量良莠混杂,信息源的变化很 快,只有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才可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由于上述特点,网络环境中一次信 息的服务已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服务。因此,社科信息人员应该改变轻视一次信息提供服 务的传统,认真研究网络信息源的分布特点和搜集技巧,在有针对性地提供网络信息方面形 成服务特色。
在二次文献服务方面,产业化信息服务机构生产的新型信息产品为信息检索服务开辟了新 的天地,使得信息中心原来因检索工具不足而无法开展的二次文献提供服务得以开展。当然 ,在如何用好这些新型信息产品方面,则给信息中心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例如,现在网上 有许多大型电子期刊提供商,也有一些免费的学科性电子期刊搜索引擎,这就需要对各种产 品的性能、价格作出调研,以便有选择地使用。对于已经订购的网络检索数据库产品,要研 究其最佳使用方法,以降低费用,提高检索效率。对于人人可用的免费检索工具,则更应 该深入了解,以达到比一般用户更好的检索结果。
信息分析服务仍应该是网络时代社科信息工作的中心。以往我国社科信息中心模仿科技信 息 中心搞信息分析,其产品多是综述类产品。一般而言,综述类信息产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 ,其目的是帮助科学家了解一个领域的新进展。在科技领域,科技的进展往往是一些实实在 在在的东西,对这些东西的综述的确对用户有很大帮助。而在社科领域,被综述的东西往往 只是一些“观点”。这就使综述的情报价值大大降低。从工作目标看,社科信息分析工作应 该调整服务的主要方向,将决策者和社会工作者当作主要服务对象。决策者和社会工作者的 信息需求在时效性、针对性等方面有非常特别的要求。而他们一般缺乏专门的信息处理知识 ,需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为其提供决策信息。目前我国许多决策者是依靠内部人员为其提供 信 息,也即以“幕僚制”方式得到决策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将要依靠社 会化机构获取决策信息。社科信息中心应该拓广自身的服务,在社会化决策服务方面更加有 所作为。
信息分析的内容远不止综述一项,评估、预测、信息咨询、预警研究、可行性分析等都是 信息分析的内容,都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是,开展这些内容的信息服务有一定难度。在 市场化环境中,信息机构要开展这些工作,除了要有良好的管理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外,还 有一个品牌效应的问题。我国的社科情报研究所内不乏高水平人才,也出现过一些有特色的 服务。但由于大部分社科情报所的视野始终局限于社科院系统内部,因而无法形成具有品牌 效应的特色服务。国外有许多知名的评估机构、预测机构、咨询机构,这些机构经过多年发 展,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样一个项目,知名大咨询公司拿到手的价格要远远高于不知 名的咨询公司。知名大公司的评估结果、预测结果的社会反响也远大于一般公司。这一现 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新的信息环境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出现丰富了社科信息服务的内容,信 息中心可以从事的社科信息服务的项目更加广泛。但是,由于一般图书馆也能利用新的社科 信息产品从事社科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的服务,甚至用户利用自己家中的上网条件也能利用 这些新的信息产品,因此,对于专业性社科信息中心来说,要办出特色,在开发信息资源的 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重心还是得放在信息分析上。搞好信息分析工作,办出有特色 的信息分析项目,应该是社科信息业转型时期专业性社科信息机构的核心任务。
标签:科技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社科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科学论文; 文献论文; 情报学论文;